常见的人际互动陷阱一:"我都是为你好!"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九思猫

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必然成为卡普曼三角中的某个角色。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在他的《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里剖析了很多经典的案例,有兴趣啃大部头的人可以去拜读。在这里,我分四次给大家讲解常见的人际互动陷阱,便于大家娱乐。

陷阱一:“我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最容易从父母的口中说出:“让你学医你就学医,你怎么就不听呢?我都是为你好!”每次安排孩子干事情不会好好说话,而是:“你怎么没一点眼色?地怎么那么脏,巴拉巴拉……”“你怎么一天到晚只知道玩,还不滚去做作业!” “你怎么这点事都办不好? ”

常见的人际互动陷阱一:"我都是为你好!"

此时,父母布下一个陷阱——我就是这么严厉,你看着办吧。

作为孩子,你到底往不往里面跳?以怎样的姿势跳?你的“率真型儿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但如果你选择以“过度的顺从型儿童状态”或者“过度的叛逆型儿童状态”和父母相处,都会让自己处在负面情绪中,身心会受到损害,长大以后很难自发地学会如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而且,你不可能一直顺从,当你被父母折磨得四处跟人抱怨他们怎么怎么控制你时,你又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更进一步,如果你忍受不了父母的控制爆发了,和父母大吵一架或者大打出手,你又会陷入迫害者的角色,父母转而成为四处向别人说自己养了不孝子的“受害者”。这样一来,和父母的关系陷入卡普曼三角的陷阱难以逃离,必然以悲剧收场。

父母运用自己的严厉型父母状态监督孩子学习、指导孩子做事,如果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有效地指引孩子成长,并且让孩子身心愉悦,从而和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

但案例中分析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所以只好用超出合理范围的严厉型家长的状态与孩子相处,转而成为卡普曼三角里的迫害者。他们一次次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打压孩子的“率真型儿童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哪怕孩子的这些状态在合理范围内也惨遭毒害。

常见的人际互动陷阱一:"我都是为你好!"

但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以后有了孩子,能够跳出延续自父母的卡普曼三角陷阱,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而不是迫害者。 

拓展一下,这个案例不仅针对父母,和领导相处、恋人相处同样适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