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读书想法

互联网时代的孩子

2023-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沐一布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如今,“孩子玩手机”是个敏感词,在对手机的讨伐方面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手机只是他们这个时代的工具,也是必需品,没有必要妖魔化手机的功能。另一种声音则相反,认为手机十恶不赦,正在戕害我们的下一代。

我也在手机方面存在过焦虑,一方面是孩子的,一方面是自己。要说手机对我们的危害,成人不比孩子理性多少,因为成年人同样手机不离手。不得不承认,手机的吸引力实在太强,在手机面前,人的自控力不堪一击。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孩子的自控力了。

可是手机真是如此可怖吗,为什么我们一边讨伐手机,一边却又对其上瘾呢?我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就像经常熬夜可能会让我们失掉健康,但同样能让我们享受独处的空间。手机也有它的使命。

仔细觉察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在挫败或者无聊的时候最需要手机。人是有意识的生物,只要在清醒状态,我们的思维就不会停下来,更不会让自己无聊。当我们的感受捕捉到无聊,我们的思维就会立刻想办法。而手机就是现代最便捷的打消无聊的神器。

手机不仅仅提供娱乐,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阅读,特别是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速度。不管哪个年龄阶段,只要能识字,手机都能为其提供适用的阅读内容。很奇怪,虽然一些人平时不爱读书,但是却有一定的文字水平。所以手机阅读功能功不可没。

如果以上问题是成人自己内在的冲突,那么在对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上自然也是矛盾的。

每当我们看到孩子玩手机,心里就莫名的紧张,就会忍不住制止。可一旦限制了,不但不能切断孩子的习惯,反而增加许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孩子厌学。

很多家长一直在让不让孩子玩手机之间取舍,简直是焦头烂额。限制孩子玩手机,他们就用厌学来对抗;不限制,孩子又没有自控力。不敢放手,也不敢太严格,焦虑也由此而来。

孩子的手机问题,真的就没有两全之策吗?其实,以其想对策,不如退一步看问题。为什么要限制孩子?想要限制孩子的这个想法,是不是我们自己首先跟手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其次是,手机真的没有为孩子提供价值吗?

其实有的父母自己也喜欢网络游戏,但是却不让孩子玩。原因是害怕孩子沉迷游戏,影响学习。或者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沉迷于网络。很显然,父母和手机的关系是矛盾的。就像一个人知道抽烟不好,但是又戒不掉一样,戒不掉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很深的需求。比如很多人抽烟是因为缓解压力,有的人是为了缓解焦虑。那么沉迷网络是因为什么呢?我想大多数人也是为了缓解焦虑。

再说沉迷网络的父母,为什么不接受孩子玩游戏呢,甚至严格控制孩子的行为。精神分析给出的解释是:父母首先是不接纳自己的行为的,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也是被控制的,所以他们又反过来控制孩子;其次是他们的潜意识认为玩游戏是羞耻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羞耻感,所以反过来批评并控制孩子,以转移自己的羞耻感。孩子的行为只是激活了他们不好的感受。这么说来,父母对待游戏的态度本身就是拧巴的。

现在的手机问题,不论是对成人还是孩子,都是热门话题,如果不理性对待,动辄就会制造焦虑。我对手机的问题一直持开放的态度,我既认为有影响,也觉得有价值。

我家大宝青儿和二宝小七在手机上就是两种状态,我觉得与性格也有关系。青儿性格含蓄,没有接触手机之前喜欢画画,阅读,有些安静;小七和青儿相反: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分享欲,但是也能专注地画画、做手工。很明显,两个孩子关注的事物不同。

小七的兴趣点多于青儿,是因为小宝出生初期,我的精力大多都在小宝身上,难免忽略了大宝。小七渐渐长大,青儿的自我意识也在快速发展,被父母忽略的时候孩子需要内心的填补,手机就是不二之选。

两个孩子对手机的需求也不同,青儿有交友需求,网游也吸引她,她也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这也是多数孩子的现状。小七则不同,她不玩游戏,她看手机是因为好奇心,她对视频比较感兴趣。视频为她提供新鲜的知识,她看到有趣的常识,会立刻跟父母分享,乐此不疲。她在视频里搜绘画,搜手工制作,手机就是供她使用的工具。

手机对两个孩子的影响也不同。比如青儿,玩手机确实占用了她很多时间。因为不懂得时间管理,在手机和学习上会出现混乱,甚至顾此失彼。爸爸比较担忧孩子的状况。而我一直信任孩子,刚接触新鲜事物,孩子难免会被吸引,只要不让学习和手机对立,孩子会自己调整好。

青儿沉迷手机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有过焦虑,但很多时候是爸爸传递和施压于我的焦虑。所幸的是我坚守住了与孩子的边界,让孩子自己探索和试错之后作出调整。

我还发现,青儿虽然有一段时间不怎么阅读了,可识字量也在增长,而且阅读速度也更快了。如果一味地控制孩子的手机,其实会错失一些手机自带的功能。比如,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需要和队友交流,在激烈的游戏中需要思考、打字、策划,这一系列操作都是练习反应和手眼协调的机会,阅读速度也在不断提升。还有看视频的时候,阅读文案是最锻炼阅读速度了。如果孩子连课外阅读也没有了,那么在有限的培养阅读的阶段,连手机字幕都不能看,那等于是白白荒废了。

当然,也有孩子对手机的沉迷程度已经到了“无可救药”地步。可是沉迷的背后都是有诱因的,希望孩子喜欢什么就去“诱惑”他,如果我们把控制做成了“诱惑”。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小七仍然不打游戏,在我们保持了边界让青儿尝试过后,她也开始自我调整,渐渐地能安排学习和游戏的时间。当然,孩子的现状不会就此让我们高枕无忧了,她们肯定还会被更多的事物吸引。可我们能做的还是保持边界,信任孩子。

有的父母对待手机问题也有自己的方法,比如从小就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也确实做得很好,很佩服这样的父母。

其实,控制孩子反而是最简单的,估计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我自己做不到一刀切,也是有一定的顾虑的。首先,我不确定从来不接触手机的孩子,真的能对手机绝缘。以手机的吸引力,孩子真的能做到合理管控吗?其次,孩子如果有压力,没有地方宣泄的时候怎么办?

再者,严格管控手机,有的孩子上大学后“报复性”打游戏,甚至还有辍学的现象。作为父母的我,能承受这些后果吗?答案是不能。

倒不是被这些假设的问题吓到,从概率来看,我不知道“中奖”的几率有多大,但经过我们和孩子争夺手机的行为来看,越控制孩子越想玩,并没有建设性的意义。其次也破坏了关系,如果关系破坏了,再想修补就很难了。

孩子是我们之外的独立个体,我们不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了如指掌。即使我们自认为好的亲子关系也具有欺骗性,因为人都会趋向自我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

我也认为人是不可控的,以如今“可控”的阶段来控制孩子是危险的。希望孩子对手机免疫,更安全的做法,不妨先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脱敏”,给孩子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期。你认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