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前面我们说到,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是一份时间出售1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呢?其实,方法很简单:
1.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
2.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1.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
(1)方法
从个人角度来看,最普遍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比如,研究生的起薪点一般比本科生高。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某个职业的社会需求越强,从业人员整体上能够获得的单位时间售价就越高(比如医生和律师)。
当然,社会角度的职业需求有可能会反作用到个人角度,比如某个社会需求旺盛的职业会使得学这个专业学费越贵,获得认证的难度越高。
(2)误区
有些人会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采用两种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①磨洋工;②喊高价。
从长期来看,这两种方法是十分不明智的,没有人能够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财富自由。原因在于:
在这个隐形的时间交易市场(职场)里,每时每刻的“成交价”,其实是时间出售者的“估值”,而非时间出售者的真正“价值”。
如果把股市里最基础的概念——成交价、估值、价值都平行地搬过来,对应如下:
①成交价是时时刻刻变化的;
②成交价是买家对卖家的估值;
③估值不等于价值,他们之间总会有一些差异,或高估,或低估;
④从长期来看,估值不会离价值太远;
⑤精明的买家看重价值,并善于在低价时买入;
⑥高买低卖的买家早晚会被淘汰。
回到前面提及的两种不明智做法(磨洋工和喊高价),也是最终会被淘汰的。因为他们只注重“估值”,而不是“价值”。只关注“估值”的人通常不幸福,原因在于:
①总是处于不满意的状态——被低估的时候不开心,被高估的时候觉得不够;
②因为缺乏价值的支撑,所以估值必然逐步降低,更可能被过分低估;
③不得不频繁地“重新挂牌”,而且要面对越来越少的“不够精明的买家”;
④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你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
当然,价格(估值)和价值恰好重合是极小概率事件。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的。
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或者准确地讲——顶尖的人才更可能被低估。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清楚:终有一天,如果能确定自己被“过分低估”,就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然而,单位时间的市场售价无论如何都是有玻璃顶的——无法突破的玻璃顶。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效率,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2.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
(1)串联与并联
中学物理课本里有两个概念——串联与并联。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移植到人生之中来:人生中有没有可以“并联”的重要事情呢?如果有,我们就必须把它们“并联”起来,而不是“串联”,由此我们会极大地提高人生的效率(不仅是工作的效率)。
我们早晚要成为有能力划算地购买时间的人,而不是不得不出售时间的人。所以,从即刻起,再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为自己打工。
从这个意义上看,去明星企业打工(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是一种明智之举。明星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才济济。同时,竞争更为激烈。
在李笑来看来,对所谓“教育”,“耳濡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2)工作中的两种人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下身边工作的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①给老板打工的人
绝大多数人属于这种。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回报相匹配,不愿改善、精进。
他们做出来的事或达到的工作结果与第二种人在质量和品格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②给自己打工的人
这种人绝对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他们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本着“为自己做事”的态度,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对第二种人而言,不就是“串联”吗?现在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给老板打工”而已。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判断结果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与高低,有两个标准:
①是否对得起拿到手的薪水?
②是否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从长远来看,第一种人是注定要吃亏的,虽然他们自以为聪明;第二种人是划算的,他们优化了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
他们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了2次:
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老板,换取了薪水;
另一次是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了成长。
第一种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落后”——别人的真正成长就是自己的真正相对落后。
所以,把自己变成一个“给自己打工的人”。从长期来看,你的收益曲线一定会长成复利曲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