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 天下:大一小一
2022.04.16周六雨D106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12
《庄子》杂篇 天下
五
【原文】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1],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2]。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3]。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4],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5]。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6],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注释】
[1]方睨:指太阳落山。[2]丁子:指蝌蚪。[3]围枘:木头上的卯眼。[4]镞矢:箭头。[5]柢(dǐ):根基。[6]骀(dài)荡:放荡。
【译文】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书多达五车,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惠施把这些当作伟大的真理,向天下人显示而让那些善辩的人知晓,天下的辩士都乐于跟他辩论以下问题:卵中含有产生羽毛的因素;鸡有三只足;楚国的都城郢包容天下;犬可以叫做羊;马是有卵的;蛤蟆有尾巴;火是不热的;山名出自人口;车轮是不沾地面的;眼睛是不能自见的;伸长手指而指的长度不是人所能到达的,所能到达的也绝不是尽头;龟比蛇长;矩不能画出绝对的方,规不能画出绝对的圆;卯眼与榫头是不能完全相合的;飞鸟的影子不曾移动过;疾飞之箭在每一瞬间既是静止又是运动的;狗并非是犬;黄马骊牛加起来有三个;白狗是黑的;孤驹不曾有母亲;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取它的一半,一万年都不能取尽。辩士用这些论题跟惠施辩论,终身都是辩论不完的。
桓团、公孙龙这些好辩之徒,迷惑人心,改变人意,能够用口舌战胜人,却不能服人之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本。
然而惠施口若悬河,自认为最能干,说天地果真就伟大吗!惠施有雄心而没有道术。南方有个名叫黄缭的怪异之人,问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风雨雷霆是怎么回事。惠施毫不推辞地接受提问,不加思索地应对,广泛解说天地万物,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嫌说得太少,又增加了一些怪异的说法。他把违反人情的事情当作是实在的东西,想要通过辩赢他人来博得高名,因此与众人不和谐。轻视内德的修养,追求对外物的究析,他所走的道路是狭隘而偏曲的。从天地自然的大道来看惠施的才能,就好像一只蚊子、一只牛虻那样徒自劳倦,对于万物有什么用!充当一家之言,尚且可以;若用来说明珍贵的大道,就危险了!惠施不能安于大道,他把心思分散在追逐万物上而不厌倦,最终只得到了一个善辩的名声。多么可惜啊!惠施以自己的才能,放荡而不能得道,追逐万物而义无反顾,这就像用声音去追逐回声,让形体和影子竞走一样,是多么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