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着爱的家书
文丨赵自力
你有多久没写过或者收到过家书了,我是二十多年。
有次趁周末在家收拾什物,把旮旮旯旯儿的东西都拿出来翻晒一遍,我在一个发黄的纸袋里,看到了一摞书信,用橡皮筋扎着,很厚的一摞。结果打开一看,全是在外地读书时父母写给我的信。那些久违的家书,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读到过,我重新读了一个下午,感慨良深,就像回到了读书时代。
01
我是不到十六岁离家去外地读书的,本家的叔父把我送到学校,安排好了后就回去了。从大山里出来的我,好奇而又小心地大量着外面的世界。
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以及陌生的同学。记得第一次到外面的大街上买东西吃,一时竟然不知道该买些什么好。以前只到过几次县城的我,面对满街琳琅满目的食品,踌躇了半天。最后还是在小摊上买了张烙饼,太干了,噎得我翻白眼,却舍不得买瓶五角钱的汽水喝。
新的校园生活,除了新鲜外,就是孤独。内心的无比的孤独无法排遣时,我想起了老家的父母,我要给他们写信倾诉。我用了一个晚上就把信写好了,里面满满的都是思念和不舍。不过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我没写自己的失落。第一封信大概两页纸的样子,估计父母也能收到,我担心的是他们不会回信。毕竟母亲不识字,父亲也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事实上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到半个月,父母就回信了,那是我从小到大收到的第一封家书。
信纸是村委会的,到现在我还记得是红安县七里坪镇余家畈村委会,信是用蓝墨水写的。父母在信中告诉我,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钱不够的话就写信告诉他们,不要担心屋里的事。父母的回信,内容不多,而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我的爱。
那封很短的家书,我一直压在枕头底下,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仿佛父母就在我的身边。
流淌着爱的家书02
再后来,对学校慢慢熟悉了,也交到了好朋友,逐渐不那么孤单了,和同学们一起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过,我总是习惯性地给家里写写信,写习惯了,如果一旦停止,我怕父母担心。
父母的回信也慢慢变厚,除了嘱咐的话外,多了些另外的东西。如养了两年的小花猫不见了,找了几天没找着,后来自己回来了;家里的母鸡又孵出了一窝小鸡,不小心被黄鼠狼偷走了一只,气得母亲一顿饭冒吃;家里的发肥猪卖了三百多元,明年的学费有着落了;邻居闵奶奶送来了几颗鸡蛋,等我回家煮着吃。等等。信中加了这么多的料,我知道一定是母亲的功劳。
我常常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父母干完农活,晚饭后把桌子一收拾,铺开村委会的信纸给我写信。父母粗糙的大手握着钢笔,一笔一画笨拙地写着,母亲不时在旁边补充几句。写完了,母亲让父亲念给她听,临到要装进信封时还要多写一些,多嘱咐一些。总算写好了,该说的都说了,母亲拿来一团饭粒,细细地把信封口粘好,差父亲明天一大早就去邮电所寄信。
我也常常想象着,父亲寄出给我的信后,一定和母亲期待着我的回信。那位骑着绿色自行车的乡村邮递员哦,一定吸引了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目光。
所以,收到父母的家书后,我总是连忙回信,有时还夹上我的照片,连同信纸一起装进信封,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学校的邮筒。我不想父母期盼太久,担心太多。就这样,思念与爱构成的浓浓亲情,在信笺间传递交织。
03
后来毕业了,为了照顾父母,我没有去远方就业,选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从此,再无新的家书。那些承载着爱的家书,我一直保存着舍不得丢,放进一个纸袋里。2006年搬家到县城,那个装有家书的纸袋,被我藏在书房里,再也没有打开过,尘封了那段有家书的记忆。
一晃二十余年,再次看到那些家书,感觉不一样,特别感动,几度哽咽。每读一遍,总感觉心中有股暖流,缓缓流过。我知道,那是爱的暖流。
为了不让家书蒙尘,我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常常拿来翻看,仿佛自己一下就回到读书时光。那时我懵懵懂懂,青涩年华;那时父母年轻力壮,身体硬朗;那时家里日子紧巴,幸福吉祥。
我也常常让女儿看那些家书,给她讲那些家书的故事。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她长大了,也能给我们写一封家书。那时,我一定会好好给她回信的。
女儿答应了,说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