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相亲》,究竟有何“新”?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28人  传媒1号

作者:浅度

2018年,《中国新相亲》第一季横空出世,摘得了2018年一季度新综艺的新科状元,并且助力了东方卫视称霸了2018一季度的卫视江湖。

2019年,当《中国新相亲》从新综艺变成了综二代,它是否还能延续节目新锐的气质?是否还能给东方卫视注入新鲜的血液?

2月16日,《中国新相亲2》上线。经过对第一期节目的观察,1号对它的“新”有了新理解。

新升级

如果说,第一季中《中国新相亲》的“新”,只相对于传统的相亲;那么,第二季中《中国新相亲》的“新”,不但仍旧相对于传统的相亲,并且是相对于去年的《中国新相亲》的再度翻新——它要相对的“新”,不仅仅是相对经验而言的“新”,亦是相对自身而言的“新”。

所以,我们在第二季的《中国新相亲》中,看到了很多相对于第一季的自我优化、升级翻新:

在人物包装上,今年更加强化了素人家庭的上镜性。

素人节目最怕的就是人物的记忆点不够,让观众感到“脸盲”、感到混乱,由此放弃收视行为。

其实,第一季中,节目组就有意识的要做各个家庭的区隔,通过不同的择偶标准、家庭互动,形成五组风格鲜明的家庭。

到了第二季,素人家庭也更有这种“上镜性”的意识,为了增值自己的魅力,往往把自己的择偶标准融入到有舞台表现力的小记忆中,比如第三组家庭是以儿子的B-BOX与母亲的RAP合作出场;第四组家庭是以儿子一段天津数来宝出场;补位第三组家庭是以儿子的土味情话出场。他们把自己关于婚姻的理解、择偶的标准,都揉入到小技艺之中,这便让人物在小情趣中更迅速的立起来。

新话题

婚恋题材节目之所以长做长新,便在于它总能够在“婚恋”这个主干的大话题下,延伸出不计其数的新话题。

在首期节目中,几乎每一个女嘉宾的出场都引发不止一个新话题——

第一位女嘉宾,是独立帅气的退伍女兵。由她引发出来的,是关于当代独立女性,应该为了爱情回归家庭,还是可以双方共同成长、彼此成就,这样一个话题。这在女性学历层次、经济能力越发强大的当下,在社会之中形成一个正在强烈对撞的话题。果不其然,节目播出后,微博上便出现了一个#当全职太太白费了我的优秀#的热议话题。

第三位女嘉宾,是博士在读的知性女生。由她引发出来的,一是关于女生高学历是否影响婚配,学历层次一定要男生高于女生才能接受?事实上,学历只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人生规划选择,人生的高度并不由学历高而决定。况且,男女相配的底座已经悄然转变为旗鼓相当,而非一方压过一方。

二是关于没有恋爱经验是否影响婚姻?在节目中,当女嘉宾说出自己0交往史之时,大部分男嘉宾的反应都是不太满意的,甚至有男嘉宾的择偶标准是把0交往史的异性排除在外。这种相亲观念,也许就与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冲突感。

这也是《中国新相亲》这个模式的魅力所在,在每一个新人物所带出的话题之后,都能得到充分的探讨——不仅是性别层面,男女双方的探讨;亦有家庭层面,不同家庭文化的碰撞。并无孰是孰非,但是它充分铺展了各个立场之下的各种观点,让这些观点接受广大观众进一步的社会化讨论。

在相亲模式上,节目增加了抢亲环节。

“抢亲环节”是服务于没有推车下来、参与直接竞争的另外两组家庭。相较第一季,他们不再单独隔离出去,而是与三组竞争嘉宾同在一个空间,跟着他们一起全程观察台上的相亲对象。如果全程观察下来,有十足的确信自己才是台上的相亲对象的良配,便可以使用“抢亲”权利。但是,这个“抢亲”权利只有一回,一旦失利,这组家庭就将抱憾离场。也正是因为增加了这层博弈感的设计,首期节目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男嘉宾使用,但却看到了他们前思后量的焦灼之态。

新气象

北爱荷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说:“如何躲开猛虎的知识要比发现一片野花地的新闻重要得多。”

这解释了为什么耸动的、悲观的甚至负面的信息,总在大众传播中占有巨大分量——它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沉淀下来的大脑条件反应机制。

而这,尤其反应在婚恋问题,这一关乎人类繁衍的问题之上。

在社会化传播中,婚恋问题始终是一个终年热议话题。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生理因素、心理机制故而形成了传播规律中,不断强化、放大其中悲观色彩的一面。于是,你在前几日的微博热搜中看到了“单身经济”的新概念。于是,你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常常看到代际冲突的花式热搜。

然而,这是中国婚恋的全貌吗?

并不是。

与单身经济相对的,是“新相亲文化”正在复苏。在有人选择独善其身之余,亦有不计其数的人报名参加、观看《中国新相亲》。这说明,“单身现象”与“新相亲现象”,正在成为社会的两级,它代表了同时兼容于我国社会的两种生活方式,各有广泛人群。

与代际冲突相对的,是《中国新相亲》主打的代际相亲模式以话题热议、收视爆款的形式,得到了数亿量级的观众的追捧与欢迎。在有的家庭发生婚恋问题的代际冲突之余,亦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以代际协作的方式,和谐解决婚恋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新相亲》这档代际相亲节目能比其他类型相亲模式的节目传播效果好的原因,因为代际相亲的理念正在开始接受与流行。

所以,《中国新相亲》所呈现的“新”,是一个或许我们在新闻中、在热搜中, 往往看不到的一个中国婚恋的新气象、新面貌。它试图告诉观众朋友,这个完整世界的全貌,有悲亦有欢,有离更有合。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新相亲》第二季甫一上线,便已经上了热搜——除了它本身延伸出的诸多话题性之外,它也是在这样的整体婚恋问题的传播环境下,让观众看到婚恋之希望、之美好、之和谐的一股暖意与清流。

它在心理上,满足了人们关于幸福的世俗愿望;它在现实上,弥足了传播生态中婚恋问题不完整的偏差。

新趋势

第二季的《中国新相亲》,之所以称之为“新”,是因为它不是2018年的“新”相亲,而是2019年的“新”相亲。

年复一年,相亲都有“新”的时代变化,而《中国新相亲》的意义与使命,或许就是敏锐地捕捉婚恋问题每年之中的时代变化。

笔者根据总导演邵智愚的采访资料,总结了今年《中国新相亲》所挖掘到的两大新趋势:

一是“听爷爷奶奶的话”。

当80后甚至90后加入相亲大军,独生一代的时代属性便也反映到了“新相亲”的趋势之中。在本季节目的录制过程中,节目组鲜明地发现,相较于上一季,这一季节目中有越来越多爷爷、奶奶的加入,并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父辈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往往听从孩子个人的选择;祖辈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往往更能影响孩子的决策。

究其原因,便是在于80、90后这批独生一代,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他们跟爷爷奶奶的交流甚至比父母更深更密。

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一号家庭就有医生奶奶坐镇,二号家庭也有村长爷爷坐镇。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家风都受到祖辈的深刻影响,比如一号家庭的“养生三早原则(早上八点前起床、早饭必须吃、早饭前必须喝蜂蜜水)”,就是与奶奶身为医生的职业有直接联系。

与此同时,“听爷爷的话”的这条新趋势,也解释了为什么张国立能够把《中国新相亲》撑起来、成为新一代国民月老的原因——不仅仅与他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舞台魅力有关,也与他“爷爷辈”的身份有直接联系。他的年龄与不少家庭的祖辈相当,跟祖辈可以沟通、对父辈具有威严、对孙辈更有影响,所以他才能成为覆盖全年龄层的国民月老,这与这种时代趋势紧密相关。

二是“两级分化”。

从报名与参录《中国新相亲》第二季的人群来看,“相亲”这种社会交往的方式,越来越集中到年龄很小(二十出头)与年龄很大(三十以上、甚至更大)的两级分化的人群中,反而更加传统意义上适龄的人群选择“相亲”的较少。 

比如首期节目的第二个女嘉宾,就是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刚刚出场之时,男嘉宾们就在质疑她会不会年龄太小、心智不成熟、不适宜谈婚论嫁。然而,经过一轮“新相亲”,大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思想成熟、经济独立的女性。

1号结语

一档在名字中带有“新”字的节目,最怕就是不再“新”。

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新的理念。

从《中国新相亲》第二季首期播出效果来看,这个“新”还是立住了。相较于自身,它做出了模式的新升级;相较于舆论环境,尤其是刚刚过去春节假期催婚矛盾激增的舆论环境,它做出了中国婚恋的新气象与大全貌;相较于相亲这个古老的传统,它做出了今年相亲的新趋势、新变化。

春始,万象更新。笔者认为,《中国新相亲》的档期,选的好极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