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慈善,没你想得那样简单
文:蔡垒磊
1
我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捐过款,有的在校园里,有的在公司里,有的在肯德基餐厅,从几毛到几百不等,反正是“献过爱心”的。有些人还有奇怪的“证书”,比如我,在一次整理旧物时翻出一本“捐赠证书”,上面赫然记载着“蔡垒磊,于X年X月X日捐赠人民币叁元”,上面的“叁”字歪歪扭扭,似乎是我小学时的笔迹。
其实这么多年我几乎没有主动捐过款,一来,我跟他们没交集没感情,二来,他们没对我有过任何直接间接的帮助,三来,捐款的渠道基本都是官方的,而我则希望把钱能直接交给受捐人本身,然而要自己去寻找靠谱的受捐人,又没有这份精力。
抛去“红十字会”和“各类基金会”的黑白,对于如我这般有时真心实意想帮助他人的人来讲,把钱给官方机构并不甘心。因为受捐人最后感谢的肯定是官方机构而不是我,而我,最多只能拿到政府做给我的牌匾,挂在家里欣赏?这于我毫无用处。钱是辛辛苦苦用劳动换来的,如果连句简单的感谢也换不到,对我这种不算很富的人来讲,做慈善的动力就会大大衰减。
不过,不管愿不愿意,我也跟大家一样,曾经在学校和公司,都“被”捐过那么几次,上过“爱心功德薄”,然而,你觉得这钱真的跟你的爱心有关系?
2
爱心首先是个自愿的事儿,“被捐”已经违反了这个基本规则,所以接下去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变相征税”。因为扶贫的绝大部分担子本就该压在政府肩上,政府自身是不创造什么财富的,它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一个个具体的公民,然后将这些财富重新调配,以保证财富的流向更加“聪明”,因此,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实是一个财富人为重新分配的过程。
政府的税收专项资金里是有“扶贫”这块用途的,但如果穷人实在太多,救不过来怎么办?你也会说,当然应该调节每块蛋糕的比例,救不过来就说明你把这块蛋糕切小了,该重新切才是。但强制捐款是什么?是在不改变每块比例的情况下,再问你多要一块,这一块明着叫税收不合适,还是叫爱心吧,你还能有点心理安慰,至少老子献了爱心,道德优越感上来了。但你能不能选择不献?不能,那你这钱里就没有一丁点儿爱心。
3
虽然我现在不是很穷,但以前也有很穷的时候,那个时候被迫捐款我是一百个不乐意的,那么穷人在没有外力胁迫的前提下,到底该不该爱心泛滥呢?
我们每个人都被教导要拥有责任感,但责任感很明显是分层次的。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你对最亲近的人的责任感肯定是最强,然后按照关系从亲到疏,责任感依次递减。如果你足够富裕,你完全可以爱心泛滥,这都没问题,但如果你都没能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却贸贸然献爱心给陌生人,这是一种什么动机?很明显你的责任感层次有点紊乱。
穷人的爱心一般都比较少。司马迁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基本的物质生活都还未能很好满足,是没有多少心情去关怀别人的。看到地震灾民好可怜,看到上不起学的山村儿童好可怜,捐一块钱吧,然后发个微博、朋友圈,点上蜡烛,附上“我为XX献爱心”。其实那一块钱里“恻隐之心”所占的比例没你想象中的那么大,而除去那很小的一部分,剩下有一半是你在对比中得到了某种心理补偿,随后秀出了你的生活优越感与道德优越感;另一半是你跟风了,跟风和爱心你得分得清清楚楚,你是因为看到别人也在献爱心,别人也在点蜡烛,你才不甘落后,这本质上与你双11的冲动消费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那么富人的爱心是不是一定就多了呢?也不一定,富也得看你富到什么程度。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把人的需求分为5种: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很多富人还停留在“尊重需求”这个层面,因此,他们做慈善时通常都是敲锣打鼓,到处嚷嚷,比如“陈光标”之流,他们富是富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也没有人尊重他们,怎么办呢?内心寂寞啊,就送钱吧,不过这钱不能白送,领的时候得拍照,让媒体都来,给我大肆宣传。于是,各种头衔纷至沓来,什么“中国首善”之类的,甚至还有“联合国XX”等,其实都没什么意义,跟自己去街上做几块牌子差不多。
很多穷人其实是很反感的,领了钱曝了光,还非得在长枪短炮中挤出笑容,本身心里有的那点感激顿时当然无存,但中国人脸皮相对厚一点,只要有实惠还是愿意的,在美国,就有很多流浪汉不吃这套,转头就走。活脱脱一副这样的画面:
“嗨,哥们,认识钱吗?这可是钱啊,你不会不认识钱吧?卧槽,你还真走啊,拍个照至于吗?钱也不要,真是傻帽。”
嚷嚷声、动静越大的人,往往说明他们没那么富,因为这本身就表明了这钱拿出去还是心疼的,有点舍不得,所以每一分钱都得搞出点动静,哪怕拿钱换名气,也不能亏了本,因此,这种慈善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行为,拿钱换名气,拿名气再换回钱。
4
但有些人,他们的财富已经多到足以对物质、名声无欲无求的地步,因此,他们做慈善就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层——追求自我实现。李嘉诚、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他们做慈善从来不让媒体高调宣传,甚至很多人,你都不知道他做了多少慈善,比如郭鹤年。他们做慈善,真的是因为他们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而不是单纯地考虑我的慈善能换回点什么。
2015年,扎克伯格宣布捐出自己持有的“非死不可”99%的股份,约为450亿美元,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开始猜测这是一场秀,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场“慈善阴谋”。
看吧,有多少人不啻以小人之心去猜度他的用意,因为在屌丝的眼里,根本无法看到那个层次的人的精神世界,正应了那句话,一个眼里有屎的人,看什么都是屎。
美国的遗产税的确是非常厉害,将来子女能继承一半那就算不错了,但你别忘了,就算有一半也已经是天文数字,扎克伯格完全没有必要全部贡献出来,让一个在阳光下的基金会来保管那些本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人财产,这份境界,换了你我,都做不到。
况且,如果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真的如此在意遗产税,他们就不会公开反对减免遗产税。减免遗产税谁获益最多?当然钱越多的减免的部分就越多,然而他们认为遗产税的降低会进一步加强阶层固化,不利于美国的未来,因此,就强烈反对。所以说,千万不要用“生理需求”层次的思维去理解“自我实现”的层次,人家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5
那么,以那个层次的眼光,他们会如何做慈善呢?
以扎克伯格为例,他的慈善都准备投向何方?
五大块:教育、清洁能源、创业扶持、医疗健康、移民资助。纵观这些领域,大部分都与年轻人或人类的未来有关,就近期扶持的项目来看,基本都是以解决目前人类的瓶颈和困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为目标。你会说,不对啊,做慈善不是应该大把大把撒钱给穷人吗?给希望工程啊,给吃不起饭的人啊。
你的潜在表达就是把“慈善”等同于“劫富济贫”,你要让扎克伯格帮助政府实现再一次的财富再分配,让他做一次合法的“燕子李三”。然而谷歌的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却与你的看法背道而驰。
拉里佩奇曾在TED大会上说,如果他挂了,他要把百亿美元身家都捐给埃隆·马斯克。好奇怪啊,一个百亿级别的大佬要把钱捐给另一位大佬,不是应该给饿着肚子的第三世界人民吗?为啥要给马斯克锦上添花呢?
他认为,特斯拉做的新能源汽车与SpaceX正在做的火星移民计划非常靠谱,把钱给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对全人类的贡献更大,就这么简单。给几十亿人每人一口粥,然后,对人类的生存现状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么?这样说也许听上去有点残忍,但这才是人间大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6
捐款给穷人,进行再一次的财富分配,原本是富人为了预防穷人过不下去翻身闹革命而设下的陷阱,给你一点最低的生存保障,换取你的老实听话,因此,以前我们看到的很多慈善,内在都不是那么单纯,骨子里尽是一切迷惑穷人的手段。然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那些真正的慈善家,他们最关注的显然是人类的未来,而不是为了更好地稳固自己的“铁桶江山”。这就是为什么当扎克伯格作出这一系列举动后,比尔盖茨说他终于不是个业余的慈善家了的原因。
真正的慈善,没那么简单,大爱无疆光有心是不够的,得有钱,光有钱也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至于你心中想的那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类的捐赠,只是单纯的歌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