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控诉还是辩护?「Day 3 青岛」
Day 3
「1206」
照例,大货车中醒来。精神气爽。
一路轻驰,刚入青岛,即遭瓢泼大雨,规划了走壮阔的跨海大桥,原欲一睹胶州湾碧海风采,结果雨下得海天一片迷濛,除了眼前道路,余皆白花花。
只能在大雨+早高峰的通红高德导航上一点点挪进城中心。被尿憋得毛发颤抖,全然抛弃廉耻,在拥挤路边一隅角落里直接放飞。人的道德礼仪,富有余闲时才搬出来的,生死存亡关头——被尿憋爆当然是生死存亡时刻——兽性才是心智的主宰。
也许你们不是这样,方正我是这样。
杭州出发时做的核酸已经过了48小时,身为守法公民,主动找了核酸点,暴雨中下车,走了三五十米,全身湿透。
青岛博物馆,正在改造,略有混乱。
好好的停车场不让用,周围兜了一圈停下,再得雨中趟十分钟水,才终进馆。
大厅里一片凌乱,这两尊北魏石佛像,应是镇馆之宝级,可惜已被牢牢包裹,无缘得见真容。
一楼讲述古代青岛史的展厅,也被围挡封闭,直接关门拒客。这原本是我最期待了解的部分。
只得从二楼的近代青岛开始,先来一封「卖妻书」。
如有兴致,你可以细看下,相当凄惨。
「卖女书」。我不知道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会卖女儿。
难以想象这得经历何等的艰难人世,何等的心如死灰。
德军700人,就把青岛拿下了。
清末的羸弱,可见一斑。
然而,换到如今的视角,当时被列强武力强行开埠的一众城市,都在其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此前数千年里籍籍无名的小渔村,一个个狂飙突进成举足轻重的城市、甚至国际化大都市。
那么,究竟该控诉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行径,还是“感谢”他们打碎我们陷入内卷泥淖的文明演进轨迹,强行把我们拉入到现代文明的进程之中呢?
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德制头盔,很多老照片里都能看到,一战前德军装备。
抛开民族立场,德军是我的极欣赏的近现代军队,这种欣赏在和平时期延续到了足球场,德国队是我历次世界杯都勠力支持的球队。
这个资料里透露了(并跟讲解员求证确认过),
原来同济大学赫赫威名的土木和建筑类专业,是传袭自千里之外隔海相望的青岛特别高等学堂。
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看到过清朝官员面对镜头露出笑脸,
这张的难得即在于此,照片里的德国军人和两位清亭官员都很自然且放松,简直有一种相处非常和谐的感觉。
这张照片就回到了「正常态」,
国人的脸上大多盖着一层木讷和灰暗,如同在忽如其来的剧变里,失了魂。
巴黎和会上日本对青岛对山东的利益诉求,
引发了五四运动。对于当时孕育和演进中的其他救国和思想路线来说,这是一场可能性的坍缩。
青岛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
很有趣,在连云港博物馆,自愿讲解员是一群小学生,到了青岛博物馆,是一群年长者。
两者我都体验了,还是更喜欢长者多些,小孩子总像在背课文,长者却能融入阅历后的感悟。
找了一家评价很高的小吃店,
巷子里一点点钻进去,停车的艰辛度与小店的美味度一般成正比。
这家没有破例,非常好吃,尤其烤串有惊艳,第一次吃烤鸡皮,绝了,欲罢不能地肥腻。
都市,自有气派。
可惜雨太大,
不然这栋未完成的摩天楼足以勾起我偷摸上去的欲念。
难得进高大上的场子,
出门在外,那都得靠蔚来的面子。每个城市的牛屋(相当于蔚来车主会所),都是无微不至又亲切自然的氛围。
如果汽车行业里可以比较服务满意度,蔚来绝对一骑绝尘。
牛屋大多是在城市核心地标位置,
窗外是青岛一线海景,可惜这么大雨,望远镜也毫无用武之地。
我就是迷恋高楼,
按照佛洛依德的鬼扯理论,应该算是小地方出来的没见识的自卑延续。
天气好了一点,立即有帆船出来了,
帆船之都的名号立着呢。
沙滩也是,雨一停,立即人满为患。
八大关里晃了一圈,
还是更喜欢鼓浪屿的婉转错落小巧细密。
不过也是羡慕的,回到上头说的,这是近代屈辱开埠意想不到的优美遗产。
第一次遇上废弃的机场,
这是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我上次来青岛,便是从这里进出的。
城市发展太快,这机场拓展潜力有限,于是青岛在西北面的胶州兴建了胶东国际机场取代流亭。
查了下,2021年8月12号关闭的,你看我照片右下角的时间戳,刚好一年时间。
机场虽然搬了,附近的生活依然红火,
因被告知这夜市太火爆,方圆一公里内基本不可能停车,想起昨天日照大学城夜市的停车遭遇,果断弃车,骑了共享单车去,
到了门口,被人流量吓得不敢往里挤,张望了15秒,回头折返,觅了家幽静的海鲜面。
在今夜的服务区里,搞了第一次直播,
这么惨不忍睹的数据,居然还超过了78%,原来直播界的长尾这么长。
不过,我要是没喊好友来撑场面的话,能不能超过7.8%都未必。
意外发现屋檐下一群睡觉中的鸟,
或许它们也和我一样,赶了一天路。不同在于,它们清楚自己的方向,有不得不去的理由,而我,只是可有可无的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