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近则贱
俗话说得好“近则不恭,远则生怨。”
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手中的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走得越近,越容易生怨。反而留有余地,亲疏有度,远近相宜,才能稳稳维系,长久相处。
鲁迅先生也有一句经典的语录“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吵闹。”
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哪怕是再好的亲人、朋友、同事,也无法做到百分百理解,彼此情绪情感的相通。所以,倘若相处没有距离,相互干涉太深,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嫌隙、烦恼。甚至说,过度紧密的在一起,还会将最初的爱与深情,都一并消磨殆尽。
关系太近,必将伤害于无形
最近,刷到主持人大冰直播间的一段对话,有个职场女孩委屈求助。工作一年来,她遭遇职场无法解决的问题,面临被领导孤立的窘境。
女孩非常不解,明明自己在领导家里遭遇变故时,尽心竭力地帮助她,工作上有求必应,生活里能帮就帮,平时还会敞开心扉聊天。
可后来,女孩发现事情不太对劲,不仅没有得到领导的提携,反而对方经常将工作责任推到她身上,职场之路也变得举步维艰。直到一次偶然的绩效打分,领导给她打了最低分。女孩才彻底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曾亲如姐妹,如今却冷漠相待。
对此,大冰给出了一段解读,她的窘迫是你见证过的,她家里的事你是了解的,这些都是职场大忌。当你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对方,希望关系更亲密,更上一个台阶。岂不知,关系太近,让伤害发生于无形。即便本心是好的,想用付出换真心,想用真心换友情。可一旦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突破了适当的分寸和边界感,有些情谊和情感,就会在悄无声息中,渐渐变了质。一方面,当你过度介入领导的私人领域,甚至让她在你面前暴露了脆弱和不堪,这种“无距离”的相处,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防御心理。她会担心,你掌握了太多私人层面的信息,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职场拿捏她的软肋。另一方面,没有人希望被看到生活的困窘和不如意,这个行为,很可能被对方解读成“你可怜我”“你施恩于我”,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安全感,对方通过疏远、冷漠、打压的方式,来重新拉开彼此的距离。这种转变,往往让主动靠近的一方感到困惑和受伤,不明白为何善意会换来如此结果。却忽略了,正是当初没有边界的介入,打破了关系应有的平衡状态,最终让双方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关系没有留白,是成年人的相处禁忌
艺术世界里一直讲求“ 留白 ”手法,如绘画里的虚实相生,摄影里的极简风格,文学电影创作里的悬念制造。可以说,留有余地的遐想,开放式的结局,情感的悬而未决,才会令人回味无穷。
但我们想象一下,画布被填满,相片无留白,电影缺想象,结局想必也会适得其反,人没了欣赏的雅致,看多了也会心生乏味。人与人的相处道理等同,那些让人感到窒息的关系,往往不是因为不够亲密,而是因为彼此没有留下适度的留白空间。
看过一则报道,有个姐姐能力很强,事业家庭都很成功,她也秉承着“长姐如母”的心态,一直全心全意照顾弟弟。哪怕弟弟成家生子,姐姐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惯,弟弟买新房,她出钱出力,装修全程也件件参与、事无巨细。然而,忙前忙后的结果,是弟弟和弟媳的不满和怨怼。夫妻俩认为姐姐干涉太多,自己的小家却没有话语权,甚至暗自揣测,因为拿了钱,姐姐才不把他们的感受当回事。最后可想而知,姐姐的心凉了,情感和物质双投入,却只换来一场辜负。弟弟的心也伤了,认为姐姐处处说教,没有给自己自主的空间,以及选择的权利。
心理学上有个“边界侵犯效应 ”,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过心理底线,哪怕是出于善意的亲近,也会变成一种负担与伤害。
有个具象的形容,人际关系就像两棵相邻的树,若枝叶过于交错缠绕,只会争夺阳光与养分;若毫无边界地相互渗透,只会让彼此失去独立生长的空间。所以,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太过亲近的联结,都会变成一种负担。
正如作家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写道:“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模糊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关系最好的保鲜剂
人到一定年龄,历经世事沧桑,终于明白,太过亲密的关系,会挤压彼此的空间;太过疏远的关系,会淡化彼此的感情。所以,最舒服的关系,是亲密有间、留白有余;最舒服的相处之道,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
更确切的说,亲近中带着克制,亲密中保有神秘。你有你的喜好,我有我的自由,我们互相尊重,亦彼此关照。
这让我想起,鲁迅与瞿秋白的革命友谊,他们一个是文坛巨匠,以笔为刃剖析国民性,一个是革命先驱,以志为炬探寻救国路。两人年龄虽然相差17 岁,年龄、阅历、人生轨迹都看似迥异,但却在乱世中结下了一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的深厚情谊。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相互欣赏,却又不过度干涉对方的生活,彼此牵挂,却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1932 年夏初,瞿秋白与鲁迅初相识,虽然一次偶然的会面,却感觉如老友般相见恨晚。他们有很多的兴趣和共同话题,无论是政治、艺术、理论,还是生活琐事,瞿秋白和鲁迅都能谈到一起、说到一起。此后,他们还合作撰文,惺惺相惜,一个构思,一个执笔,堪称灵魂搭档。
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王道诗话》《曲的解放》《出卖灵魂的秘诀》等,都是在这样的默契下诞生的。两人友谊也逐渐深厚,在上海局势紧张的时刻,鲁迅不顾生命安危,几次将自己的家让给瞿秋白夫妇躲避风险。然而,即便两人感情如此交好,鲁迅却没有忘记“亲密有度、恰到好处 ”的相处准则。当时,瞿秋白夫妇生活艰难,每月仅十六元的微薄收入,难以维系生活,鲁迅知道后,没有马上提出来帮忙,也没有直接选择救济和扶持。而是用了对方接受也适合的方式,他让瞿秋白帮忙翻译文学作品,并请其编辑《鲁迅杂感集》,虽说有器重之意,实际更有帮扶之心。这样,瞿秋白既能够改善生活,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应有的价值和肯定。所以,这份友谊历久弥坚,永不褪色,正是因为两颗真诚之心的彼此映照。
不刻意,不讨好,不施恩,不勉强,在精神上相互滋养,在行动上相互支持,是心与心的连接,却又保持尊重和理解。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好的关系,不是没有距离,而是距离恰到好处;不是毫无保留,而是保留着对彼此的尊重与体谅。
好的关系,是两个人并肩看世界,而不是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艰难前行,或是彼此束缚着无法自由伸展。所以,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必强求“无缝衔接”的亲密,也不必畏惧“适当距离”的疏远。因为只要以真诚为根基,以尊重为边界,以理解为桥梁,就能拥有一段长久而温暖的情谊。
愿我们都能习得这份相处智慧,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同怀之人”,无关风月,只为真心,不浓不烈,恰到好处,在岁月中沉淀出最醇厚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