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4959/53243ed5934c3a15.jpg)
用了两天的空闲时间,把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完。前半部分与后面看的很仔细。中间因为被打扰,有点没耐心了。总体感觉,这本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去看。
一、书名起得好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作者的书名起得好。这本书如《人间失格》一样,书名起得好。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一直没空读,手头总有很多书需要阅读。这前天在家,刚把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篇篇耐心读完。想接下来是读《静静的顿河》还是读《平凡世界》,最后不想无意拿起这本书。
一读,虽然内容与书名并无直接关系,但是这个名称很别致,也吸引人的眼球。不像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那么直接。虽然同样都是写青春期少年叛逆,如何面对迷茫人生的。
二、以自我内心感受为主
全书,基本以第一人称我为主,大多是我的内心感受。极个别的章节有些对话,主要体现在与小妹的对话,不过也很小孩子气。但是很自然,没有做作。
不管在学校,还是离开学校,或是在家里短暂时间,我的内心都很无助、沮丧。对家的意识很淡泊,如果不是对小妹的眷恋、疼惜而活着,估计我都找不到活着的由头。
由此可见,我是一位多么敏感,多愁善感而又善良软弱的人。可又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只想避世,但又想活得真诚,毫无虚伪,也不愿看到听到虚伪之语。总之是一位与世事几乎格格不入,性格内向的愤世嫉俗,但有涉世未深的的年轻人。
在学校,讨厌同室同学。上课不想听老师虚伪的言辞。交女朋友,不要听她们虚伪的客套。
可是我有又很懦弱,虽然讨厌虚伪,可是室友让帮忙写篇描述性的文章。我又不会拒绝,于是只是遵循自己的本心描写。自己有的东西,虽然很不情愿借给别人,但障于面子,又不敢拒绝。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比如随礼,看大多数人随礼了,自己也被裹挟着随礼。即便心里再不情愿,也不敢拒绝。
三 、其实,这个孩子家教很好
虽然全书充斥着"他妈的"这个口头禅,但是小主任翁,不管是对自身的物质、钱财、接人待物各方面都是很有章法的,时刻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他给喜爱的女孩子简打电话,每次都是估计各种因素,最后也没敢打。
对小妹也是照顾有佳。对外面碰到的女士,虽然年龄写,但是很绅士,主动给人结账。也很有爱心,看到两个困难的女子,主动捐款十元。
总之,这本书就是一个十六岁孩子,内心的徘徊,迷茫,多疑,不敢面对自己,也不敢面对家长、学校。厌学、自闭。因为不想学习,不是学不会,而是思想缺乏引导。内心苦闷。
面对被学校三番五次的开除,不敢回家,在外流浪的三天,从学校、社会、家,女友、信任的老师、小妹等多个层面,逐一反映我们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