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联盟西方社会与文化以文会友

乔伊斯,一个不愿迎合读者的艺术家

2019-02-17  本文已影响14人  Winterlily
乔伊斯,一个不愿迎合读者的艺术家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一个极具反叛意识的艺术家。他22岁离开爱尔兰,此后几乎没再回过自己的祖国。他拖家带口流浪于法国和意大利,以教授英语糊口,最终贫困潦倒地客死海外。但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死后被众多评论家推举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有资格站在他左边的人几乎是零。

作为作家,乔伊斯不算多产。这不是因为他懒惰,而是因为他过于追求创新,太在意作品的质量。纵观全球,就对于作品质量的认真程度来说,只有法国的福楼拜可以跟他相提并论。

乔伊斯一生只写过五本书,其中第一本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里面收集的主要是一些不太成熟的诗。乔伊斯最具影响力的是那卷意识流经典杰作——《尤利西斯》。但迄今为止,全世界真正能看懂他这本书的人,不超过二百个!

在整个一生中,他的几部作品一本接一本地与畅销书沾不上边儿。连他自己都承认,他的小说远远没有劳伦斯的小说那么好卖,尽管骨子里,他根本瞧不上同属意识流作家的劳伦斯。

中国现在有两个版本的《尤利西斯》,译者都是高手,出版社更属国内一流,但同样的,读者量让人眼镜大跌。

乔伊斯,一个不愿迎合读者的艺术家

说真的,乔伊斯本来就没打算让普通读者看懂他的作品,不只是《尤利西斯》,不只是那部迄今无人能真正解读的天书《芬尼根守灵》,甚至连他的《都柏林人》里面的那些短篇小说,也足够文学专业的学者研究上半天。乔伊斯了解自己的境遇,也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所以在写作《尤利西斯》的时候,他就预测说,他的作品够专家学者研究二百年以上,从而养活一大批教授。《尤利西斯》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八十余年,从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关于这本书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足已证明,他的话正在成为事实。

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作家,乔伊斯成熟的比一般作家早。由他的第一部小说《都柏林人》我们就可以看到,年仅二十二岁的乔伊斯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文学道路,那就是摆脱前人的窠臼,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而不像其他作家,匍匐在前辈作家的阴影中,谨小慎微地慢慢爬行。在《都柏林人》中,十五个短篇小说以“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顺序编排,前后照应,使得整本书构成一个整体,这种小说集,在乔伊斯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不仅如此,在故事的描述方面,他也故意不采用全知的视角,很少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常常,他不作为作者进行主题阐述,而是让主人公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实现“顿悟”,从而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大家都知道海明威的作品常常采用只暴露冰山一角的方法,其实,乔伊斯早在海明威以前二十余年就已经采用了这种描写手法,而且同样的风格凌厉。

再拿《尤利西斯》论。这本书写得很长,但内容却很平凡,就是三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呈现。与《都柏林人》不同,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进入了角色的内心,尽力把每个角色的意识层面的内容也展示给读者,以至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确定正在阅读的内容是属于现实世界的,还是人物意识中的。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不仅如此,既然要呈现角色的意识,就必须使用角色已知的知识和曾经的体验,这无疑又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以至于,读者在读完《尤利西斯》之后,对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云里雾里,至少我是这样的体会。

乔伊斯说过一句名言,“我的美学是流浪”。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乔伊斯执意要作一个艺术世界的流浪者,不与普通作家为伍。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作品的创新性、开拓性,但与此同时,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巨大鸿沟,导致他的作品永远难以成为像金庸小说那样的畅销书。

乔伊斯,一个不愿迎合读者的艺术家

不过,乔伊斯仍然是幸运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大胆创新而沉寂,而是随着评论家的挖掘和孜孜以求的阐述,终于被确定为世界级伟大的作家,并随着人们对他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他的曾经让读者无法阅读的作品,正在像一坛坛老酒那样日久弥香,吸引越来越多的热爱文学的后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