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少年的小学生活10——阿吉拉生活系列记忆之露天电影院1
续上集
小学阶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怀。
露天影院
想看电影吗?那就到露天电影院去吧。他在哪呢?听我慢慢道来。
工委与包西铁小(经同学证实我们小学的校名是包西铁路小学,而不是阿吉拉铁路小学,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名字)构成了阿吉拉的中轴线,把阿吉拉地区分为东西两头。阿吉拉人问对方住址,通常都会这样:‘’你家住哪?东头还是西头?‘’
一条东西马路,把工委和包西铁小隔开;小学在路南、工委在路北。
工委门前的马路,在工委和小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它就是阿吉拉最著名的露天电影院,是阿吉拉人精神的寄托,也成为1982年前,当地最重要的娱乐和集会场所。
阿吉拉的马路只有一条,就是这条东西路。它不知何年修建,不宽。铺路材料因陋就简,马路就用当地烧锅炉形成的渣土铺设而成。上小学前我都没见过柏油马路,直到我们小学组织去东河区春游,才见识了什么是水泥马路(这是后话)。
马路不长,据消息灵通和权威人士透露:马路全长不过两公里左右,腿着就可以穿越阿吉拉。
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下雨时,马路上就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雨滴击打水面就出现了很多白白的泡泡。
春天土地翻浆,马路就会变软,走在地上,让你感到脚下很有弹性,好像踩着弹簧;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自行车跟着路面起起伏伏,很有点过山车的感觉,从车轮处感觉到路面是QQ的、弹弹的(坏了,又想起吃的啦,QQ糖广告太厉害了,深入人心)。
那时汽车还很少,偶尔几辆解放牌卡车驶过,路上扬起一阵烟尘。
还有其他机动车吗?拖拉机算不?如果算,好像常常还能过几辆。
我家住阿吉拉西头,经常走阿吉拉西头的马路。车辆段在马路西头,马路再往西走,走到尽头就是配件厂了。
有一年不知哪个工厂搞建设,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动车辆兼大型施工设备——推土机。推土机在马路上碾过,留下两行印记,由于西头马路路面铺的炉灰渣子很薄,露出底下的粘土,结果马路就被压成了搓板路。在那里骑自行车,嘴里如果发出‘’啊……‘’时,牙齿就会上下相撞,跟着打颤,很有感觉……
扯的太远了,刚才不是在聊电影院呢吗?赶快回来说。
因为工委门前的马路,担当着电影院广场的特殊功能,所以门前这段马路就被弄的非常平整。
放露天电影可是整个阿吉拉地区的一项重大活动和盛大节日 。
那天工委门前早早的就热闹起来。
工委门前、小学北楼的后面,立着两根电线杆,那是挂荧幕的。两根杆顶上一左一右各挑着一个高音大喇叭。
下午,一块白色的幕布已经提前在两个杆子间拉起,风吹来时,发出‘’啪啦啪啦‘’的响声。
天还没黑,幕布前后早早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凳子,高高低低,圆的方的,随意摆放着。
人们这天早早就吃罢饭,急匆匆的赶来。
互相认识的大人们,三五成群的聊到一处;孩子们已经闹成一团,这里俨然是孩子们的乐园。
天渐渐黑下来,放映员出来了。摆放桌子的同时,歌声响起,通常都是一些红色歌曲,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的……歌声嘹亮、昂扬。
一会儿,放映机滋滋滋滋的响起。忽然,一道白色的亮光从放映机射出,划破夜空,像一个神秘的通道,有个奇怪的影像出现在荧幕之上。
原来那是有人调皮,在放映机前,举起手来晃,甚至做些动作,荧幕上就会出现一只吼叫的狗,一只飞翔鹰的剪影。
开演了,开演了……一会儿,人群安静下来。人们的情绪跟着电影情节波动着……
最后银屏出现了“完”字,屏幕全亮。
电影散场了。
虽然电影结束,人们还沉浸在电影情节中,大人小孩余味未消,兴奋地说着、笑着,拎着凳子回家了……
未完待续……
写到此,抬起头,看见候机的人已排起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