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随笔

林清玄的一杯清茶

2019-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孤子翼

       

林清玄的一杯清茶

        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林清玄

   一

   我们拿什么来调整飞翔的姿势,如蝶翩跹,似鹰扶摇,用佛性吧!

   红尘悲欢也可醉人生,可有人往往被红尘湮没,嗟叹红尘无情无义,而唯有佛性可不使人在红尘里沉浮无由。红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壤土,佛性是我们从容行进于红尘之中的法器。这个法器无形,却是无处不在。这是我读了林清玄散文的一点感受。在现代散文家里,我心仪林清玄,其文章起笔于红尘平凡之物之人,带着批评的眼光赞许着红尘里的发现,而每每又从红尘里悟得禅意,用佛性的玄妙哲理来关照着红尘。他的笔挑开了红尘的纱幕,同时也用力叩击了一下读者的心扉,想叩开却又不,但等读者听到他沙沙的走笔声,笔底不藏风云,只流淌着潺潺絮语,佛理禅意。

   我常常点开百度看林清玄照片,飘逸的发缀于脑后,独留空白在顶上,用阴阳的视觉看不妥,倒是用“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来解释,颇有意味。他的散文常常让我读后沉醉,沉醉之后醒悟,得理于倏然,惊叹于他可以“一语惊破红尘梦”。多少人的文章只是用故事用风物的美或不美来让人自悟,林清玄却不,他喜欢做一个冷静的解说员,当读者把夹着的菜放进唇舌,他不允读者吞下,要提醒,在口腔里驻留一段时间,品品是什么味。能够有如此的耐心看着人吃饭,一定有一种食欲先让自己的味蕾有反应,百味红尘,我们可能只品出一二,囫囵吞枣,而林清玄却是咀嚼千般滋味,所以他是丰富的,这种功夫源自他深度的佛性领悟。他说,众生皆有佛性,并非是入佛之人的专利,他所得并不少于毕业于佛院的人。

   马蹄腾空,扬起尘埃,华灯初上,流光射尘,迷蒙之中有混沌,如此跌跌撞撞的景致,让我们的古人也痴迷,给一个“红”字来美化其不足道的尘埃,的确表达出深爱尘俗的欲念。用今人的说法就是热爱生活。佛是教化之学,佛意则是“观物顿悟”“观物自测”之意,得意多了,成性不变,是为佛性,佛性在于洞开心门,虽无佛名,却会智珠挂项,逢时而机变,遇事看得开,与佛有关,却不等同于佛。人无佛性,红尘浑噩,便有了迷惑,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境界在于:红尘之中生佛性。佛性的深浅也便成了踏足红尘的分寸。

   有人自诩佛性深邃,看破红尘,便想跳出尘世,走向虚无的净界,我以为,那还是不得佛性之妙。这是读林清玄,给我的第一感觉,我不能不欣佩他身处红尘、手握菩提的人生境界。

林清玄的一杯清茶

        二

   红尘人的追求目标只有“幸福”两个字,多少人的文章悟解它而不得精髓,唯独林清玄以佛性得之。当年的我早学会了看淡幸福。觉得幸福大多数是朴素无华的,根本不会像向天空射出的信号弹,在天际绽放出闪烁耀眼的红色光芒,幸福是披着本色的外衣,每时都亲切温暖地包裹着我们,只是我们无法给自己诊断幸福的度数,还以为自己没有幸福。我们少的是一颗捕捉幸福的心。这个认识,在读了林清玄的书之后觉得太肤浅,尽管恬淡于幸福,却显得朦胧。林清玄先生喜欢用红尘微光淡色来描摹我们周围的幸福,让人不能不颔首称道。

   林清玄以朴素的佛性参透了幸福: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了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也只有佛性才可以帮助人洞开幸福之门。这是红尘里的幸福全解,没有特意,更没有痕迹,一个佛性充沛智慧饱满的人必须学会捕捉,这样幸福才绕身而不去,萦心润肺。

   自以为幸福的境界无关贫富,的确超越了很多人的视野,但启示还不足。拿林清玄的提示来抚摸曾经,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不视为幸福的东西,突然列位于幸福的数列。青春那段情可能是一阵痛,如果想想,那个人与自己走在夜晚小路上牵手而行的情景,如今不能再延续,虽未得,有失落,可以责怪于缘分,可毕竟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无论是谁先解开十指紧扣的手拂袖而去,都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当初绝尘而去,将你抛却于尘埃里,也是给了你重新选择的机缘,是珍惜人生的妙言相送,或许那时我们真的没有读懂,或许,永远也读不懂。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源于贫穷生活里失去人的自尊,于是从容就没有了,佛性就变成了哀怨仇恨。人的富有更不是来自财富的无休止积累,而是源于富裕生活里仍不失人的有情,或许有佛意短暂的发现,同情了别人,而不能持久的佛意还是不得佛心,反而会嗔念所失,放不下那点设施于人的东西。

   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幸福出现的频率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少,关键是看佛性深浅度,当一辆幸福的金马车驶过,捡起飘落在地上的金鬃毛,发现自己也曾经见过它。就看佛性在一个人身上是不是敏感。

林清玄的一杯清茶

        三

   情调是人在红尘里脱离苟活状态的的渴望,比如何物可以做下酒菜?这也是林清玄关注的雅趣,他以佛性得之。我以为无所求的境界就是一盘花生米,自斟自酌,无人劝酒,无人喝彩,也能够自得其乐,不求朋友唱和,不慕人羡赞酒量,喝多喝少看随性,如是才是有几分酒品。其实,我所得也只是浅显。

   林清玄在他的《温一壶月光下酒》,才是人生臻仙的境界,别说忍耐了清冷的,就说这弄来的酒菜是天上月儿,可不是虚幻,心中装有淡月一枚,只想吴刚捧出桂花酒,也不羡慕,遥相对举杯,看影成三人。醉意出诗意,生命的滋味独得,足以使独处冷寂的情调变得有几分温暖。其实,获得如此妙趣的人,佛性才使得“物由心使”,这是佛家的臻境,在普通人那里就是佛性人生了。

   月光尚有形,还未得真趣,总是有所傍依,那些以诗词下酒的则更是弄醉了人生趣味了。据研究酒的人考证,李易安喜淡酒,还“沉醉不知归路”,词品就婉约温丽;苏东坡喜烈酒,当不是伏特加,唱“大江东去”,词格奔放;辛弃疾喜高粱小口,词味稍逊于东坡;陆放翁则非曲酒不吃,词也要曲味,“红酥手,黄藤酒”,醉里看物,别有情趣。

   温月下酒,自得冷趣;以诗词入酒,则诗化人生。皆是上乘饮酒之趣。若是躲在秦淮酒馆,看着灯红酒绿喝酒,只剩下作乐的骨架子了,没有了格调,所谓醉生梦死就是这样。去读林清玄,稍知酒趣,无论所得,皆是佛性入了酒壶,所以才有了人生淡似一壶酒的感慨,也是难得的酒品,正所谓“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都是佛性识得酒滋味。无酒则红尘褪色,有酒必使佛性增色几分,起码可掩饰醉酒如酡的恶相。

   红尘里,谁肯低头,都想要一个巅峰兀起,佛性却讲究谦让,谦让并非软弱,却是一种无比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佛性,即智慧。林清玄先生曾去佛寺,看见一只僧鞋前后有六个破窟窿。这里有着“低头看得破”的意蕴,学会低头是人生最高尚的姿态,佛家可能是以此告诫自己要看破人生,在我们俗人这里,也是可取的人生智慧,要低下头,看得破。

   红尘里因不得,就容易萌发贪念了,佛性面对,绝不是当头棒喝,而是学会送给别人一轮明月。林清玄十分喜欢那个禅师给来寺庙盗窃的小偷留下的一段话:“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小偷走时,禅师还送了他一件外衣,说不能让他空手而归的调皮话。第二日,禅师打坐一晚,第二日阳光普照,禅师睁眼看到那件外衣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明月可以送么?不能。好多东西无法相送。送一个慈悲与人,送一个爱情给人,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几个红薯而已,需要的是一朵玫瑰花罢了,但佛性如此,自然心生怜悯,没有多少禅悟之深,只有一份可贵的情感,情感也是智慧,也就是佛性。唯美时时持有善良宽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说送出一轮明月,就是空中的行星送出,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相映,让心底透出光明。而且,人格的馨香与佛性配对,红尘之事都会变得有诗意有情趣了。

林清玄的一杯清茶

        四

   如何在红尘寂寥里还活得有滋有味?人生的乐趣可能更多的时候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东坡的恬静,料峭的风,淋漓的雨,迎我归家的就是这些,回首来看,无论风雨还是阳晴,宠辱不惊,不着意于心,如此而已,淡定成了难得的佛性。

   其实,人生的过程太过简单,无非快乐与苦难。人间的快乐我们要看清,别错过;生命的苦难我们也应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快乐是映在镜子里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惆怅也好,回味也罢,都是偶然的一次投影,是日子里的浪花和涟漪,天天都是好日子。

   日子里的贪念往往坏了日子的情调,时光本无精彩,佛性染色,便觉得日照魅影为我起舞,月洒郊野当为我倾情。可得之于心神,若是揣在衣兜就无味了,滋味的获得是有学问的,即佛性参悟,正如梦是必须在闭上眼睛的时候在酣睡里才可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的舍得和潇洒,把曾经的高潮迭起变为波澜不惊,真的可令人喝彩。放下了,也是一种难得的滋味,若以为败味,只能徒增苦楚,简单说悟性不足,其实就是佛性浅浮。红尘不败,反而有了洒脱的人生。

   人常常弄不清佛性的底色,还是追逐着成佛的境界,其实,就是走进神佛院也不会有真传可得。我以为少数人可入佛,确需先得佛性。林清玄虽无佛师之名,却心与佛近,佛性生智得惠,我惊叹他的佛性随物,关照的心无处不在,独得深邃的佛性,是所有散文家唯一可以以文字参佛的人,其境界已经将红尘淘洗得分外净明,尘埃不染,红色纯粹,使得多少人不再诅咒红尘而爱上平凡。

   红尘清欢,应该是最难得的滋味。“清欢”是什么?日子清淡就寡味,寡味也“欢”?是的,欢悦之心就是佛性获得,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清欢的滋味所以好,不是没有梦想追求,而是安于当下,无过多所求和哀怨,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求得一个清欢,当下可能很不易,比如,我们在路边悠闲地散步,可人声噪杂车辆鸣笛,哪有安然一刻的时候。世俗里的清欢没有了,怎么办?那就到深山静寂处,寻一个桃花源,到绵延的海边,可山岚海湄也不纯净了。要知道,凡是人迹刻痕的地方,都有了垃圾,有了吵闹。给人清欢的尘世空间不断压缩,以趋于无。可佛性尚在,就不难获得“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的幽静,也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旷达闲适。

   一杯清茶,只有红尘才有,人知这是优雅的情调与滋味。常常满足于茶香,却不知茶香来自何处。浅近的佛性告诉他,来自高山湖畔;深邃的佛性知晓是当下给与,于是便生出感恩当下的崇敬之心。红尘里的任何事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更不会贴一个意义的标签,在平凡中知道真实的人,就会发现每一段生活、某一刻经历都有也尊贵的意义,生命的滋味就充沛,人世的清欢就绕身了。

   佛性尚在,尚深,就不会有以浊为欢、以清为苦的败坏滋味了,浊心泛起,快乐即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