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4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学习理解:第1句话出自《大学章句》里面对于明德的注解。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良知光明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是能够应对万事万物的。但是啊,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被欲望所蒙蔽,变得浑浊。
所以明明德的过程,就是不断去擦亮自己那一颗本就清静的心。拭去蒙在心上面的灰尘,让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心,那颗心就是我们的良知良能。
王阳明又据此说,人哪!没有心外之理,也没有心外之事。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学习理解:王阳明说啊,心就是性,性就是理,关于心、性、理,那都是在搬弄几个字眼。
对于朱熹所说的,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要学习心与理罢了,提出了否定。
儒家最开始所讲的并不是哲学,而是行动是德行之学。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讲哲学的呢?主要是从宋儒,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始的。
有一些出处,讲的是面临佛教的竞争,因为佛教解释了世界是怎么来的,也提供了人死去了会去哪里的答案。
于是呢,儒家也开始就这些问题给你出了解答。
但是到了王阳明,又把它翻过来了,叫我们不要拘泥于文字概念的纠缠。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学习理解:有同学就问啊!既然每个人都有这颗心,而心就是理,那为什么有的人做善事,却有的人做坏事呢?
这就属于在文字上面纠缠。
而王阳明也给出了答案,说因为恶人之心啊,是失去了他的本体。
什么叫失去本体了?应该是本体为私欲所遮蔽,心就不明了。
就好比太阳被乌云所遮蔽。但是太阳有没有呢?它一直都在,但是被遮蔽之后自己是找不到的,也是看不见的。
人终其一生,就是去擦拭掉蒙在心灵上的灰尘。去找到那一个本自清静且明亮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