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学科到底怎么了?
如今的语文成了社会各阶层吐槽最多的学科,这固然跟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学校的教学形式也似乎有些极端,所有的教学都围绕考试进行,与考试无关的一律“枪毙”。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之前曾听说“全国教育看江苏”,便自然地认为,苏州应该更重视素质教育,深入了解却发现事实远非传说中的那么简单,其他学科我没有发言权,就语文这一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先说说我认为不合理之处:
1.“答题模板”的极端模式
我不能说“答题模式”这个东西是苏州学校独有的,因为在老家的学校里也存在这样的材料。好像也无可厚非,毕竟无论哪个学校都会把考试放在第一位,没有升学率,就什么都没有。有学生告诉我,以前有老师把答题的模式固定答哪一道题或者说哪一种类型的题必须把固定的那几句话写上,否则就算错。我很能理解出卷老师的良苦用心,可这种极端的方式我不敢认同。可以教阅读的方法,可以教答题的套路,若是把孩子的思维固定到如此地步,确实有点过分了。
2.“不阅读”的阅读教学
我的教学思路中,永远都会给阅读留下一席之地,这一点,在我之前教过的学生中影响很深。无论是早读还是自习,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我这个多年以来的教学习惯在苏州却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无论是阅读,还是课外的古诗文背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好多学生直接告诉我说,老师,我不背这个。我问为什么,他们说,这个考试不考。我说你们学了十年的现代文,中考的时候一篇都没考过,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学?这个问题,不光存在于我的学生中,我的孩子的老师也是这么要求的,所有的阅读书目都是中考大纲上列出的,多余的一个没有。“阅读”这事就是做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才阅读,这也让我颇感意外,同时也很无奈。
3.名著阅读考试:就是要”难倒你“
名著阅读这一项全国的中高考里都有,之前我们一直在抱怨老家那边的考试分太高,题太难,而我们的中考名著阅读题跟苏州的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的中考名著阅读题是二选一,学生可以会哪个写哪个,只要读过这几部名著的一部,就没问题。苏州的考试一锤定音,而且试题的内容细致到无以复加,好多题目即便是那一部名著读过三遍五遍也很难准确地出来。这一点又让我始料未及,考试的目的不是你有没有读过这部书,而是能不能“难倒你”,再次无语。
鉴于以上三点,我有点束手,不知道我的阅读教学还要不要继续,如果要继续,该怎么推行下去,只怕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