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通往生命的真相
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没有读过加缪的《局外人》,那么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烦恼都是具体的,而当一个人开始阅读这种触及哲学思考的作品之后,他的烦恼就开始变得抽象,变得痛苦。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毛姆曾著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月亮与六便士》,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著有一本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以其从9岁到30岁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耗时、耗力巨大,胜过《月亮与六便士》。
但是同样是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年过四十,家境殷实,但是只凭内心一腔对艺术的热爱便踏上去巴黎学画的道路。他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具有天赋,只是单纯因为热爱,所以一切都值得。
而《人性的枷锁》里,主人公菲利普年幼父母双亡,寄养于伯父家,上学后立志成为一名牧师,后面又改变主意去了德国学习语言,去了伦敦学会计,也去过巴黎学艺术,学画画,但是发现自己对这一切都没天赋,最终还是子承父业,决定当医生,娶妻生子,平凡一生。
有人说,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但是在毛姆看来,命运就是他笔下创造的人物。
主人公菲利普的经历是毛姆本人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投射,他如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经历过父母双亡,寄养,转学,转行,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医生。
毛姆本就擅长于描摹人性,在这部自传体作品中他更是发挥所长,将人性的善恶美丑表达得淋漓尽致。《人性的枷锁》可以说是毛姆最好的作品之一。
《人性的枷锁》揭露了人痛苦的来源,或许也可以说是给人一直以来无名的痛苦命了名——人性。
三重枷锁
书里的主人公菲利普出生于一个信仰良好的牧师家庭,这也就决定了宗教是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自幼被长辈灌输宗教理念的经历,使得他在成年后,因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发出质疑后而感到痛苦不堪。
少年时他曾觉得上帝无所不能,所以诚心诚意按照经书所说“你们求,就可得到”来虔诚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跛足,可惜未能如愿。后来他发现原来看似信仰笃实的牧师伯父也是表里不一的人之后,他开始厌恶宗教的束缚。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曾当众以他身体上的残缺侮辱他,虽然有铂金斯校长的安抚,但这次经历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创伤,使得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性的虚伪和顽劣。并且同时,他也对铂金斯产生了好感,一度有了“可不忠于宗教,但不能不忠于这样一位好人”的想法。
然而他所依赖信任的校长先生,在面对他的信仰抉择问题上也不肯做出让步,他希望菲利普能把一生奉献给上帝,这无形中无疑又给了菲利普重重一击。信仰曾给他温暖与安心,但是现在他只觉得束缚与痛苦。
所以,菲利普的第一道枷锁便是宗教。
随后而来的,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变成了“奇怪的野兽”,他看着这些人一边放纵享乐一边又痛苦忧伤。明明是为了追求金钱,为了收藏更好的古董,遇见更美的女人,一副卑劣、顽固、愚蠢的样子,可是他们却衣冠堂堂,表现出是追求幸福的模样。
“生命充满激情,灿烂丰富,它给人带来了许多,也叫人有了不尽的欲望,试图追求更多。人类的特性就是不知满足,他们把孜孜不倦的活力化作对某种不言而喻的实体的追求。”
菲利普的第二道枷锁就是欲望,准确来说,是爱欲。
他深深地困于爱欲之中,始终幻想着爱情的美好来临。但是他的情爱总是得不到真心,只能让他更加陷入痛苦和怨恨。
他在放假回家期间,遇见了大他一轮的威尔金森小姐,一边为初尝禁果兴奋不已,一边又为自己所作所为后悔不堪。他不爱威尔金森,认为所谓的冲动不过是情欲在作祟,所以在情欲之后,他就觉得她丑陋寡淡。
后来他在伦敦学医的时候,又邂逅了餐厅服务员米尔德里德。
米尔德里德对他爱答不理的样子深深刺痛了他,于是他迫切想证明自己,结果却越陷越深,最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不过米尔德里德可不是善良的女人,她对菲利普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宛如对待一个虔诚的仆人一般。可菲利普深切地爱着她,为她倾尽所有钱财,甚至还出钱让她和给自己戴绿帽的朋友一起出去潇洒。
这种病态的爱让菲利普几乎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苟延残喘。自卑和自尊一直折磨着他,让他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直到将他的热情耗尽。
菲利普的第三道枷锁是理想。
他在彻底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之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从牧师到会计再到画家,他一直在辗转各地寻找自己真正的理想之所。
他曾经也想去做作家,可惜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最终还是去学医了。
如此三番五次地更换自己的行业,必定让人觉得他不够踏实。但是对于他而言,一个已经在宗教上实现自由的新人而言,他只渴求一份真正喜爱的自由的工作,否则他又将陷入一个新的枷锁之中。
三种突破
海明威曾经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要优于过去的自己。
对于菲利普来说,他面对的三种枷锁随便任何一种都能击垮他,但现实就是,他从夹缝中生存下来了,并且找到了自己人生真正的意义,尽管这一认识花了他许多年的时间。
面对宗教带来的道德束缚,菲利普曾这样反思自己:一个人真正的天性与环境加诸于人的信条,这两种不同。他的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是环境和榜样的作用。而新的环境,给予他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他比过去要更加诚实,不偏见、不盲目。
由此他在内心上脱离了宗教所带来的道德压力,开始向爱情寻求安慰。
米尔德里德的所作所为让菲利普痛苦不已,在折磨了他多年之后,一个几乎绝望的契机让他开始认清自己。
米尔德里德和他的朋友在一起了之后,他虽然内心痛苦,但还愿意出钱送他们出去旅游,只求米尔德里德的欢心。
也正是因为这次出走,他开始真正的自我反省。同时他身边萨利温柔的陪伴也让他摆脱了自己模糊的爱欲情欲,意识到正确的爱情观应该是尊重、理解和感恩的样子,而不是一味付出。
关于理想,菲利普频繁更换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还是子承父业当了个医生,受到了伯父等人的嘲笑。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一次才算是真正走上了起点,而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回到原点。
回归本心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种枷锁对于菲利普而言是具体形象的东西,是宗教、爱欲和理想。再具体点,是他的跛足,是他孤儿的身份,是他爱而不得,但是对于我们而言,这层枷锁有一个特定的名字——人性。它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艺术、理想以及自由。
凯利想把菲利普培养成上帝信徒,但是他把所有的爱给了上帝却忽视了少年菲利普,也使得他成了菲利普成年后第一个反抗的对象。而他信奉的宗教,也成了菲利普讨厌的东西。
米尔德里德爱慕虚荣、虚伪自私、浪荡无耻,但是菲利普深深知道她的为人却还是深陷泥潭,心甘情愿被她愚弄、欺骗、背叛。爱欲让他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做人基本的尊严。
因为有了这些枷锁的存在,我们才能看见菲利普人性的一面出现,一边是沉沦一边是反抗,而这些都是思考的结果。他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身上的光辉点和蓬勃的力量,而不是一味被枷锁束缚,最终违背本心,浑浑噩噩。
人拥有冲破枷锁的思想和行动,人也就具有了为人的价值。
菲利普的整个人生中,越是成熟越为生命的意义所困,越无法看清自己的初心,甚至迷失在世界上的声色犬马之中,人云亦云。
他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可是事实上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以为自己会变成更好的人,却发现自己追求的东西毫无价值;他以为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实际上比他想象中残忍许多。
这不是菲利普一个人的烦恼,不是他一个人要背负的枷锁,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如果要追求生命的意义,那么必然要承受这种思考人生的痛苦,必然要审视人生,慎重对待生活。凡人所追求的,无一不是一种负担,但也无一不是一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