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不足,是我们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提问题,全班都踊跃举手;到了小学阶段还有部分孩子积极举手;到了中学阶段,孩子们变成能不举手就不举手...…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越读书越自卑,越没有自我价值感。这个过程甚至延续到进入职场和社会。甚至有些人把自己活好、活轻松的资格感都丢失了,不断地否定自己,长期下去就会进入抑郁状态。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活得轻松快乐吗?我有资格活得轻松快乐吗?我有资格接受别人的爱吗?我有资格成功吗?我有资格接受难得的机会或挑战吗?.....因为自我价值感不足,很多人形成了惯性的拒绝和低资格感。
有些人每天很努力勤奋地工作,工作得很辛苦很累,却看不到多少效果,于是开始磨洋工,这种情况到处都可以看到。除了工作本身的价值问题,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感不足导致的资格感缺失。因为再普通的工作,自我价值感高的人都能干出愉悦感、干出不凡的成绩。
最基本的自我价值感,就是生存的资格—“我有资格活吗?”,就像在一个森林里面,百兽之王老虎生了一只小老虎,假如出生之后小老虎被虎爸虎妈抛弃了,新出生的小老虎是完全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就算一只大老鼠都可以把它咬死。可见,自我价值感的源头是来自与父母的连接,来自父母的赋能。刚出生的老虎没有父母的照顾,也会失去活的资格。
在社会生活里,“父母缺位”可能是父母分居、离异;或者小孩被送走,让别人养育(弃养);或者父母长期外出离家,很少跟孩子在一起;或者虽然同住一屋,可是极少沟通;或者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及其他人恐吓“父母不要你了”等,这些都足以让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低自我价值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妈妈与孩子的连接不足,孩子会产生“爱能”的低自我价值问题,不能爱自己、不会爱别人、不能接受别人的爱,以及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就是爱自己或爱他人的能力缺失。
爸爸与孩子的连接不足,会导致孩子力量不足的低自我价值问题,比如不敢尝试、不敢面对,或者过分地炫耀力量,总是想着要证明自己,或者做不负责任的承诺......这都是自我价值感缺少的表现。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有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