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诗与诗教育

孩子教育是越早越好吗

2020-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冀

最近在阅读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方面的书籍,很有感触。尤其是今天听樊登读书时,他提到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问题,我很受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现在大多数家长的一种教育心态。于是,促进了各种早教机构的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提前到两三岁,甚至几个月大的孩子都被送去了早教机构。

我身边就有许多亲戚朋友和同事选择了早教。在孩子六个月左右的时候就送去了早教机构。

我对此一直持保守态度,我曾参与过几次早教机构的活动,也和朋友聊起过带孩子参加早教的感受。

就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数早教机构主要就是让父母陪伴孩子参与到互动中去,让父母和孩子有那么一段集中的时间去共同完成一个动作,一个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者是几个孩子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中做同一件事情,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

我觉得这个建立良好的关系应该是有些作用的,但这个说到底就是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也能够很好的完成,就看父母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图片来自网络

但说到促进孩子智力发育,我们可能就需要深入的思考一下了。最起码,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明显的效果。

有时,可能有些父母因为花了一大笔钱,即使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心里上也会不断的暗示自己或者告诉别人成果还是比较大的。

那为了这个安慰我们也暂且相信吧!毕竟投资了一大笔钞票不是。

有的家庭可能晚一些,两三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还觉得这就太晚了,仿佛已经和别的孩子差了一大截。

我女儿当时选择入学时间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让她去合适。后来和家人达成了一致意见,让孩子晚一个学期入学。

当时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晚一点入学,孩子的自理能力会好一些;二是孩子年龄稍长一点,内心会更强大一些,在集体生活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不容易受到伤害。

虽然现在孩子普遍心理成熟比较早,但两三岁还是太小,很多时候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毕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一呼百应型的。

想想我们小时候,最早开始都是学前班,那时候都五六岁了还感觉茫然无知呢。

从女儿的班级情况来看,其他孩子大多都比她小,像上厕所、自己吃饭这些都还不能独立完成。

图片来自网络

实际上,第一学期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这也主要得益于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小班制教学可以让更多孩子得到更多老师的关注和照顾。

女儿的这些习惯都是在家里就养成的,所以她在幼儿园里就能够得心应手,在班里一直都是大姐姐的形象,老师也很省心。

按理来说,这是一件一石三鸟的事情,但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种担忧。就是过度的独立会不会让老师忽略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不会觉得老师不够关注和照顾自己,从而心理上会有一些变化。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和老师做过沟通,并且每次和孩子聊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的告诉她老师对她的认可和表扬,并告诉她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老师,老师会很乐意帮她解决的。

通过这些方式暗示她老师没有忽略她的感受,并且告诉她有时候不必那么坚强,让孩子还是孩子,可以缓解她内心的一些情绪。

所以,孩子对学校一直充满热情。上学以来,很少说不想去学校,即使开学的前几天,第一次离开父母的陪伴也没有哭闹。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要谢谢这个可爱懂事的小姑娘!

当然,更多家庭选择让孩子早入学的原因,除了“赢在起跑线”上外,更多的是双职工家庭面对照顾孩子的难题和社会大背景下绝大多数家庭的选择。

不管是哪种选择,最重要的还是要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