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

2022-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子誉

静坐作为修身修心的常见功课,如同站桩、打坐或禅坐一样,自古以来被很多人重视和采纳。我们所熟知的近代名人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梁漱溟,都十分重视静坐。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中的“每日必坐半个时辰”更是为人们口耳相传。我想作为曾国藩流传后世的修身十二法之一的静坐,绝不仅仅是他在日理万机之外给自身有个独处闲静的时间休息而已。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探究。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明,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第十六章讲的大意是,人要尽力使心灵的虚静至极保持笃定状态。万物一齐蓬勃生长,人们能够考察其周而往复的规律。看那万物纷纷芸芸,却还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静,清静就是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老子告诉我们,自然之道,就是守静之道,万物因守静而滋生。人作为天地万物一份子,必然要遵循天地之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保持身心在“虚、静”状态,方能觉察宇宙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变化。

曾国藩将静坐作为修身要事,是深知守静为自然之道,静坐乃守静之法的。

那么,如何静坐才能发挥作用?

曾国藩在自己的修身十二条中写道: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静坐要有一定的规律,以每日坚持为好,且要有一定的时长,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太短了效果打折。静坐时不仅是呆坐,要在安住当下时去体验身心的自然感受。

那如何静坐呢?简单而言,静坐有三要素:

第一要素,身体的要素。要求端坐,眼神回收,全身放松,舌顶上颚。放松时,全身肌肉没有一块在用力,这是基本要领。如此,气血方能在经络中流畅无阻。该注意的是,要松而不懈,脊柱要直,不要塌腰。可以自然垂坐,不作盘腿。

第二要素,意念的要素。意念的要求就是专注。静坐的时候要“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意识不能散乱纷飞,可摄于当下“我在静坐”。

第三要素,是体验的要素。就是体验来复之仁心,是冲着这个目的去的。静坐给人与天地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我们安定内心。带着将自己作为天地一分子,放置其中去体验与感应万物规律的概念,自己好比森林中的一株秀木,在自然中呼吸,就这样保持、保持、保持......静、静、静......,任时间兀自流淌。也许由静生动,你在体验宁静之外,还能体验到内心充满欢喜和爱,曾国藩叫它“仁心”。

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健康的关键,四肢断了还可以活,脏腑坏了,往往威胁的是人的生命。脏腑是精气的聚集地,静坐特有的坐姿,能帮助气血从身体末端回归五脏六腑,滋养脏腑,让脏腑越来越健壮。

可见,静坐可以通过维护身体的本来机能实现健康。人的身心本来是很清净自然的,让它自然自在的运行就够了,人也不会得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如果坚持静坐,能帮助你的身体保持清静自然,各种机能自然运行,人跟自然的节律保持协调一致,实现天人合一,身心便可安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