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师范院校:做老师真的一生只重复一套知识吗?

2018-11-12  本文已影响54人  丢由

*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师范专业...严格来说,“师范”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类专业:小学师范、中学师范,每个阶段还有语文师范专业、数学师范专业、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等。所以我就犯了难,这一期到底要怎么讲: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教授方式肯定不一样、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肯定也大相径庭...既然无法深入到细节,那我们就走广度,以“师范生”为单位展开讨论。那么,身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受教育时的基本区别是什么?需要经历怎样的训练才能成为老师呢?又是拥有什么潜质的人最适合做老师、适合师范专业呢?

一、当老师意味着什么?(bbc: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4066941)(原文:https://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The_Future_of_Employment.pdf

英国广播公BBC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同学以后大学练英文阅读啊、听力啊都会接触到。BBC根据牛津大学两名人工智能专家的论文《未来职业,工作多容易被替代》总结出上千份工工作,并预测他们被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反复、机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工作最容易被替代,比如保安、餐厅服务员、司机,甚至高端脑力工作,比如会计、法律、甚至摄影也不一定长久。

但是,他们发现"老师“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低,只有0.4%的几率!几乎不可替代。

有人会觉得奇怪,人民教师做的不就是同样的知识点一代代学生传下去吗?这么重复性高的工作最容易被替代了。不过仔细想想,老师的工作真的如此重复吗?首先,机器再模仿人类,如果让机器人筛白菜,颜色差一点的、坏了的、孽了的直接拿走扔掉没问题、很精准,但是给小学生上节课,那种大哭大闹的孩子你总不能直接扔掉吧,你要细心疏导、了解情况,这需要大量人类情感的运用,还有太多不可预测性,非常难以被机器理解。

由此可见,首先,教师不容易被替代,其次,教师的工作绝非像重复念书那样重复。你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孩子们,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心理问题,小时候顽皮捣蛋,长大点青春期懵懂、叛逆。另外,不同年代出生的小孩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也决然不同,比如独生子女可能个性更强、经济条件好的年代可能孩子会见识更多世面,不是被棒棒糖唬住,所以要想着法地来对症下药。还有,一个教书30年的老师,教过80后、也教过90后,现在教00后,原来就是黑板粉笔,现在用电脑,可能未来还要双语教学...时代在变,教学方法在更新,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几十年前的25%上升到现在的90%,为了解决400多万贫困地区教学点由于师资不足的问题开始尝试互联网教学...这么多不可控因素,怎么能说教书是件一成不变的事呢?

三、政策

****

在此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中国在2007和2017年推出的两个政策。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推出,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点实行,学校将承担所有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每月还有生活费。6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师范、东北师范、华东师范、华中师范、西南大学师范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十年后的2017,这政策帮助10.1万学生入学师范大学,他们中没有违约的学生里有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

人们对这政策褒贬不一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66.2%人们相信这政策成功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也让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为乐教的学生提供极好的平台,也帮助家境贫困生有了免费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至于这政策的负面影响呢,最明显的就是:让一个未经历世界的学生18岁就决定一辈子的职业去做老师是很不靠谱的,可能这学生还未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甚至连公司有哪些职位都不清楚,只是听从家长建议成为师范生、或者只是想加大名校录取率,这也就造成毕业后毁约交罚款的学生不少,在2007年当年全国就招招收了10933名免费师范生,但仅在四年后,当初的10933人,还想要做教师的比例仅占了31%。与此同时,高中成绩有缺陷,但是后期想投入教育事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再次参加选拔。于是2017年,国家在原有政策上推出新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其中做了以下几点变革:

1. 选拔时,不仅考虑成绩,还要考察综合素质、职业倾向、选择乐教、适教的高中生;

2. 若是后悔了想退出,只要大学一年级没结束,学生可以退还一切费用,并根据录取分数转到同一所学校的非师范专业。而非公费师范生可以在入学两年内申请转入计划,若入选成功,学校将退还之前的学费、住宿费,并补发生活补助费;

3.学生毕业后不用被强制送往偏远地区,而是回到学生家乡的中小学任教。若志愿去偏远地区服务的,也可申请跨省工作。

4.毕业后强制工作年龄不再是10年,而是6年。这设计有自己的道理,因为小学6年,初中加高中也共六年,老师可以体验一整轮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不用总是经历和新老师重新磨合。

5.原先每个学生需要做至少两年乡村老师,现在是至少一年。除此之外,各地政府会加强乡村老师生活补助和津贴、吸引更多学生去最有需要的地方去。优化津贴和奖学金的分配方式,政府也会督促受教学校给老师提供正规的办公室啊、宿舍啊,保障乡村教师的生活质量。

6.公费师范生按照协议任教满一学期后,可以免试攻读全日制教育学硕士学位。但是,学生需要向本科就读的部署师范大学提出申请,批准后可被录取。但是规定协议内,学生不能私自报考研究生。

7.免费师范生政策只针对上述六所师范大学展开,那么公费师范大学其实各个省市都在陆陆续续开展。比如,湖南有省内公费定向师范生专项计划、山东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他们的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招收3000名优秀学生、四川有省属院校公费师范生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实施范围包括四川省143个县(市、区),每年计划招收3000名学生。

还有一些没有被改变的政策值得注意:若是想继续进修,学生可以工作后申请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也就是夜校,而且本科期间不能考研。所以想追求高学历的同学可以再计划一下。不过新出版的政策弹性很好,后期改变方向的灵活性很大。

/

二、师范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的基础学科一般都是最举足轻重的招牌学科。基础学科一般指传统学科,研究学科知识本身,不一定为了产生经济效益,比如天文学就是基础学科之一 -- 比较难产生经济效应、像是语数英物化。相对应的是应用学科,是以解决工程问题、社会问题为最终目的的一系列学科,比如实践岗位类学科,像是工程、管理、设计,等。因为师范专业和中小学课程接轨,所以专业知识是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而非经济或应用效应,因此学科实力雄厚。国家大部分基地班都设立在师范大学,比如北师大的物理学基地、附件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基地、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基地班、生物基地班和历史基地班。这些班级专注于培养基础学科的研究教学人才,学生有很多奖学金和保研机会。

**

师范学校的专业选择除了基础的中学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还有学前教育专业,针对幼儿园,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去帮助身心发展有障碍和儿童或超常儿童成长,(比如盲童、聋哑儿童、自闭症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也就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的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网络维护、汽修、导游等)。。

**

- 学前教育

一般来讲,成为幼儿园老师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技校、中专和大专的幼师接受培训,成为能歌善舞、会讲故事的技能型幼儿园老师,所以培训内容基本是唱歌、舞蹈基本功、弹钢琴、绘画和讲故事。这种围绕五项技能展开的教育体制来自于上世纪以来人们对幼师的定位。

另一种是大学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注重教育理论培训,还有研究生和博士的科研发展空间。在申请进入学前教育本科时,学生除了高考成绩必须达标,还要经历才艺表演和演讲类面试。授课内容有五大类,关于教育的理论课程(中外教育史啊、教师口语啊),有关儿童的理论基础课程,像是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观察分析;第三类是针对于幼儿的教学方法传授,这就有点像旧时的幼师学校,学生会学习美术、舞蹈,但是也有理论课,比如基础数学教学、学音乐时除了弹钢琴,也要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来科学设计音乐课程。第四类是幼儿乐工作必须的基础理论,比如幼儿园班级管理、游戏起源、儿童舞蹈创编等,最后是教学实践,大部分发生在幼儿园。

**

-特殊教育专业:

这是个教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目前只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等级。不同学校的侧重点不同,一般包括三类课程:一是教育学类课程,包括教育、心理等理论课程,第二类是特殊儿童和应对方法教育,比如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受教育方式,也是理论课程、第三是更实打实的教学方式传授,比如学习手语、盲文,等。目前在本科期间不像其他专业那样有具体的研究方向,但是硕士阶段就可以分出方向,比如盲童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疏导研究等。

**

目前这还是冷门学科,在我国发展进程缓慢,相关编制的岗位要求高、需求少,但却因为竞争少,该专业的毕业生有近乎到达百分百的就业率,和很小求职压力。近年一些体育学校也开创了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让学生了解残疾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相关知识和组织办法,毕业生就业方向是在残疾人体育教学、体育组织与体育管理方面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山东体育学院2004年来就开创了特殊教育专业。

学什么,专业,怎么教授?日常生活状态?

****

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有五类课程。暂且假设重要性和课业量和所占学分成正比,我拿某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来详细讲述:

****

第一,通识教育,占比重1/3

这其实是中国大学的必修课,包括七类课程: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德育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美育类(也就是艺术类)、体育类(军训和军事理论、体育课)、人文(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科学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在人文、科学、艺术三方面进行素质培训素养。

****

第二类,学科基础课程,具体按照师范生的授课专业来决定。物理系学物理、化学系学化学,不过因为教学目的是知识传递、而非应用知识,所以教学内容很强调基础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这一阶段,不管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课程大致相同,占1/3的比重。

****

第三类,专业发展课程。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核心课程,也就是作为师范专业的教学课程。比如除了物理基础学科,还涉及了‘物理学的教育方式’。第二类是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基本功、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三个部分,都是必修内容。这类课同样包括职业分析和领导方向,帮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途径。占比五分之一。

****

第四类,教师教育课程,这也是成为人民教师的基本素质课程。其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后,来强化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训练。其中包含:教育理论课(教育概论、教育学、教学设计、教育技术运用、教育技术应用 、  课堂教学技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班主任工作、心里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西方教育理论、教育美学、自主训练、普通话训练(三字一话,三笔字训练、简笔画训练、自主创新学习)。同样占比三分之一。

****

最后一类是实践教学环节,就是教学观摩、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教育教学实习。还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一般教学观摩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之后会有大概累计20小时的亲自授课要求,也就是教学实习,会发生在大三或大四,最后就是毕业论文。

****

大家可以大致看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两者通识教育基本相同,可很明显师范生多了教师教育类学科,比如师范教育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那么在专业知识上,用计算机举例子,非师范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等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那么师范生则会接触PPT制作、计算机教育等以传授为目的的学科。

再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例子,大一大二基础学科的课程基本一样,什么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大三之后,师范专业会有更多的教法类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班级管理,甚至粉笔字书写,而非师范专业更重视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会提供像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也就是说师范生更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培养,而非师更注重科研方面的培养。

*****

师范生生活特点

大概了解政策、教授课程,你们可能已经心里有数应不应该把自己接下来四年学习+六年工作共十年青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了。但是做最后决定钱,还有一些有关师范生的学生生活的信息需要你了解,方便你做好心理准备。

*****

1.首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常听老师家长说“大学就是天堂”,也听学长姐介绍过大学的各种生活,恋爱、打游戏、亦或创业、参加各类竞赛...但是,作为师范生,熬夜打游戏或熬夜学习不存在的,夜不归宿也是被绝对禁止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未来教师预备军,掌握基础知识、熟练授课方法不过是老师技能的冰山一角,更高境界是道德和精神上的榜样,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模仿者。之所以称之为师范,那么师为老师,范为规范。 所以你未来的学生是什么作息,在大学期间的你可能会沿袭同样作息。其实,任何学校其实都会在规章制度上有繁文缛节,但师范院校对于规则的执行要严厉得多。

*****

2.成为未来老师,要掌握一些可爱的特殊技能,比如说黑板板书。而且虽然多媒体教学早已是主流,但黑板书还是重要辅助工具。更何况,为人师表,写一手臭字实在说不过去。演讲能力也极其重要,毕竟教师这事业大部分时间说白了就是在三尺讲台演讲嘛。内向的同学可能胆怯,但这完全没必要。教学需要的不是侃侃而谈、而是循循善诱。内向的人心思细腻、换位思考能力强,只要语言能力多加练习。因此应该抓住优势来自我突破。除了敢讲,也要会讲。把艰难晦涩的大道理拆成小知识点,再风趣幽默地讲出来、保持学生的全程注意力,也是一项很难的技能。其实大学期间,各个师范专业院系会举办类似教师风范大赛、板书大赛、PPT大赛、教案大赛这些师范相关的比赛,锻炼学生演讲能力。站在专业老教师面前流利地讲上一堂课并不简单。讲课说的每句话可能都是提前设计好、甚至板书都是预演过很多遍,甚至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各类奇葩问题,比如说“网上盛行的某句名言究竟是不是鲁迅说的呀”...这比排了一出戏还难,因为老师还要随时准备着迎接学生的拆台。

******

3.另外,成为人民教师还需要同学闯三关。第一关是普通话等级证书考核,其中语文老师要求更严格。第二关是教师资格证,到了大三就可以开始准备。原先师范生毕业能自动有教师资格证,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否师范专业,都需亲自考取。第三关是争取想去授课的地区的教师编制。考编制也就是通过各地区统一的教师招聘考试。考编前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不然只能尝试做代课老师。其次,只有公立学校才有编制考核,私立学校和教学机构没有此等要求。考编需要经历的最主要两个考核是笔试和面试。笔试除了刚才说的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等,还有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能力测验。那么面试就是多种形式的课程试讲,比如有学生、和无学生两种等。

什么样的人适合进入这项目呢?换句话说,怎样的人适合选择从教呢?

很难讲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好老师,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性格虽然内敛、但说话一阵见血的老师,也经历过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原则性问题上严肃得吓死人的老师,这些都是好老师。那么好的老师究竟具备什么共同素质?我又怎么来评判自己是否能成为好老师呢?

首先,领导力。每个老师都是班级的领导,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并拥有健全人格成为合格社会公民。可学生们都是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而且年纪小、个性十足,老师要面对的突发情况数不胜数,早恋啊、打架啊、家长不配合啊...这些情况下没了主见会失去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威严,因此时时保持冷静审慎的态度、有控场能力十分重要。

其次,乐教,也就是会将教书育人看为一项伟大事业,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这样才能激情地投入教学、享受教师事业,也有更多动机主动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特色因材施教,而不是被动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误人子弟。

第三,细心。老师和学生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代沟和关注点不同会让沟通产生困难。青少年的心思有些可以作为秘密,但有些想法,比如自卑、自闭,或者因为校园暴力产生的心理疾病,若没及时发现,可能后患无穷。2018年湖南某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失利、被家长老师责怪,因此策划自杀。整个策划过程基本全班同学都知情,但是没人通知老师,最后女生临终前反悔却依旧抢救无效身亡,造成悲剧。所以能够察觉到青少年负面情绪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排除忧患的重要特长。

最后,有些人认为,智商太超群的人不适合做老师。这不是说老师都是笨蛋,只是自我感觉太好的人,很难容忍学生的“不聪明”。学生如果问得过于细节、或反复询问,他就会不耐烦。甚至讲课时就会无意忽略细节、觉得学生能自己弄懂,因此造成授课基础不扎实的现象。

这四个特质不要求同学在高中这个阶段就全部拥有,但若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最好注意自身的特长和短板,有则加冕、无则改进。

最后

有人说,师范生合约是围墙,墙内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但是墙内的人究竟能不能出来呢?其次,如果不想出来,怎么把围墙内的生活过得不那么单调乏味呢?

首先,肯定能出来。其实师范大学毕业、涌入各行各业并功成名就的人数不胜数,比如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分众传媒ceo江南春,还有上海市市长韩正,还有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马云...所以成为师范生并非代表选定终身职业,大家不应有心理负担,但是成为老师,师范生则是最好选择。

其实,如果不想出来,怎么把“教师”这角色变得多元化?21世纪年代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化经济代表的年代,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的方式远不止于三尺讲台。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在线课程网站极受欢迎,2017年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502亿元【http】,其中k12在线教育-- 也就是小学到高中这个学习阶段的教育--市场规模上升飞速。2016年以前,中国小学升初中的毛录取率(录取数/符合录取资格的学生)才有56.4%,高中到本科才49.5%,都差不多一半一半。大量学生无法通过学校进行知识升级,那么课外辅导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再加之中国第二次婴儿潮即将来袭、二胎计划全面开放,成为知识网红可能是是未来教育行业的新趋势。那么这个产业崛起需要大量教育类人才,师范生完全具备在这上升行业崭露头角的优势。传统讲台不再是教师的唯一战场、甚至到未来都不是主要战场了。

所以做个小总结。未来想做老师的同学先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特性:领导力、乐教、细心、谦逊。其次再考虑自己走向教师岗位的途径,可以进入师范生计划,也可以成为非师范生,但是两者都要经历教师资格证考试,只是师范生在考编制时会有一定优势。就算不确定是否终身从教,也可以大一结束前退出师范生计划,或者大二结束前加入计划,甚至就去传统学科然后自行考个教师证。现如今学历背景不再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大家在按照自己十八岁的想法去选择未来时完全可以少一份顾虑、多一份勇气。

希望这期节目帮助同学彻底了解师范类专业,为立志投身人民教育行业的同学提供有用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