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做个有生活品味的人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所著的一本自传体散文小说。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苏州城南沧浪亭畔一个士族文人之家,其一生从未参加科举考试,十九岁开始替人做幕僚,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阅历颇丰。
沈复其人情感丰富,才华横溢,虽身处贫贱,经历坎坷,却往往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高雅的情趣。从《浮生六记》中不难看出,沈复是个挺会生活的人。某种程度上,《浮生六记》已经成为许多人提高生活品位的指南。
有人也许或反驳,沈复一生声名不显、经济困顿,连这本《浮生六记》都没有公开刊印过,只有手抄本在坊间流传,且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才被人发现。《坎坷记愁》也证实了沈复的确穷困潦倒到了极点。这样的一个人,会是一个生活有品位的人吗?
事实上,沈复虽然清贫,但真的有让平淡的生活充满艺术感的能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不盲目跟风。
沈复凡事“喜独出己见,不随人是非”,就算是论诗品画,也总有几分“人珍我弃,人弃我取”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沈复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生活中,潮流、时尚之类的词语几乎随处可见,而跟风、模仿之类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少有人会深入思考对一个问题:“这真的适合我吗?”
适合的东西,不需要你刻意雕琢,也能衬托出你的特色;不适合的东西,再如何费尽心思,恐怕也是东施效颦。
所以,沈复会感叹,“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对于生活也是一样。
其次,能化腐朽为神奇。
说腐朽未必准确,可要想提高生活的品味,还真得有经简单的处理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的能力。沈复无疑是具备这种能力的。
生活中,一件小小的饰物,一个张薄薄的布帘,甚至锅碗瓢盆其实都能增添许多新意,当它们在不同的位置上,或者做不同的用途时,都能给我们惊喜。
大白菜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除了用来吃,似乎没有其他用处了。但沈复偏偏有些奇思妙想,能将随处可见的大白菜做成盆栽。有种叫做黄芽菜的白菜洁白如玉,选用大小不等方五到七棵,用沙土种在长方形的盆子中,再用煤炭代替石头,黑白分明,别有雅趣。又如,沈复与妻子陈芸寓居萧爽楼,觉得楼下空洞,二人于是用竹子搭成横栏又绑上竹帘,不仅能做遮挡,还能做装饰,又不不花费什么钱财。
再次,与对的人在一起。
有句俗语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所谓“话不投机”,就是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相似的爱好,没有可引起共鸣之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观不合”。跟一个三观不合的人在一起是件既尴尬又痛苦的事,所以,过日子要找心心相印的人,交朋友要交志同道合的人。
沈复与妻子陈芸可谓青梅竹马。两人情深意笃,志趣想投。陈芸始终对沈复不离不弃,虽为女流,但也能识文断字,与沈复谈论诗词歌赋。沈复于插画一道颇有心得,兼具风晴雨露的各种姿态,陈芸却提出模仿花鸟画来插花——将死去的螳螂、知了等昆虫系在花草间,再调整它们的腿,或抱或跃,宛如活物,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卷,极富艺术情趣。
再说朋友,沈复一生都以幕僚的身份随主家流转于全国各地,且交游广阔。沈复游历山川时,多有好友相伴,也时常邀请好友诗文唱和,踏青野游。沈复经济困顿时,时常受到朋友们的接济。陈芸就曾说过,“求亲不如求友”,可见沈复的友人们与沈复果真是肝胆相照。
许多人都认为,要想让生活有品位,就得有物质基础。这种说法其实有失偏颇,所谓品味,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有极大关联。沈复如此拮据潦倒,而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让清贫的日子充满志趣。反之,一个坐拥金山,却胸无点墨的人,他的生活能有多少品味?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追求,那就是,无论贫穷富贵,用心将自己的日子过好,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