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举
中国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僵化于明清,自中古以来,对我们影响极大。科举制度是一种政府选择人才和官吏的手段,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对我国文化制度各个方面影响极广,极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制度也随着僵化而不革新,那么科举制度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弊端。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在科举制度没有实行之前,中国官吏来源大致是贵族公子,皇族后裔。在西周时期,宗法制度严明,等级森严,平民百姓连姓氏都没有,更别说是成为政府的官吏,成为管理人员。后来,汉朝突破这一传统,实行“察举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汉朝大将卫青,奴隶出身却成为汉朝鼎鼎大名的将军。但这种察举制度也未必公平可靠,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已经变成中正九品制,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再进行举荐。这样下来,所举荐之人皆是王侯将相之后,平民百姓仍是很难成为官吏。直到隋朝隋炀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才勉强有公平之说。
范进中举 中国官名二、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影响
古代文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通过科举成为官宦,改变自己穷苦命运。这样下来,文人对于考试科目就极其重视,对考试结果更是甚者。唐朝科举是有诗歌这一项目的,唐朝诗歌之发达恐怕也与这制度脱不了干系。唐朝诗歌是中国历史上不可超越的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好,才思敏捷,人才辈出。在这一方面,恐怕科举的考试科目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反观宋朝,词更有甚于诗,恐怕也是宋朝的科举不考诗歌创作,而是考实用之文,面对政治,面对社会的好文章。但宋词之所以繁荣,也是少不了文人的优待。宋朝重文轻武,不杀文臣,文臣日子好过了些便风花雪月起来了。
元朝暂且不论,外族统治者统治汉族,不实行汉族之策,也灭的太快。明清之科举,僵化与八股文和四书五经。这两样东西让读书人的思想僵化,让社会也僵化了。读书人再不用读些其他书,只将四书五经等这些考试必考的书籍读完就是,文化气息便慢慢地淡了起来,社会也动荡了起来。
三、科举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已是现代文明,踏入的是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再与那农业文明相比,天差地别。可这制度是长于人心,很难消灭的。科举制度有一项自宋朝便是传统的东西——防作弊,自宋朝科举改革,将考试试卷进行糊名和誊录,以免改卷之人进行认字认名而进行不公平打分。而今日考试仍然沿用糊名之策,进行批改。至于誊录,太过浪费人力物力,今天将之改革,进行分题批改。无论如何,这种防止作弊的方法是从科举之中沿用下来,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当今的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