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教下属,讲了10多遍,下属还是没学会,因为缺少一个辅导公式

2021-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发光的萤火虫ZSH

有个朋友找我来诉苦,他指导下属完成一项任务,前后讲了不下十遍,可是下属做出来的东西仍然错误连篇,好像一点也没有听进去他的指导。他感觉下属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不努力、不用心的人,教导他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听完朋友义愤填膺的言辞,我问了他一句“你了解你的下属吗?你前后教了十遍,下属都不会,你思考过自己的方式 是不是有问题吗?”朋友被我问住了。

你在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作为一个部门领导总是抱怨下属,认为下属没有责任心,对工作的态度让你不满意,没有把心思用到工作上,对工作敷衍了事。你作为领导,费劲口舌,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可是却发现没有任何成效,他的工作还是没有丝毫进步。你常常为了他们的工作,气到要吐血,可是对方依然优哉游哉。你是如何解决的?是一直维持这种相互抱怨的关系,导致上下级关系恶化,还是努力寻求其他解决方案。或者剖析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沟通的方法》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沟通的方法是公式

这本书从沟通的起点、本质和沟通的不同场景等几大方面,为职场人的沟通,提供了一个齐全的工具箱。

这本书的作者脱不花是一个奇人。她是得到联合创始人,她在19岁时放弃上大学,开始创业。她没有上过大学,可是她的散文得了“人民文学新人奖”。

这本书是根据脱不花开设的训练营课程的讲稿,脱胎而成的。书中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是学员的真实案例。

那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下属听懂你的指导,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呢?我们可以从《沟通的方法》找一个工具——辅导。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职场辅导的准则:辅导他人,不能教价值观,只能教行动方案。

上司在在辅导员工时,一定不能用空洞的“价值观”,作为辅导方案。比如“你应该从部门的角度考虑”、“你应该要态度积极努力工作”。当你这样侃侃而谈时,下属可能内心有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凭什么,你才给我多少钱呀”。所以,他即使表面上点头如捣蒜,可能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你当然是白说了半天的话,白费了半天的劲,给自己找气受。

其实他想了解的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好方法,而且必须是找一个适合他的行动方案。

为什么要说“适合他的行动方案”?因为,人的个性特质不同。大千世界,是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个人的,就算是同卵生的双胞胎,个性差异也是巨大的。个性差异导致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的经验和方法,也不一定是适合他的。

我们在理解了职场辅导准则后,接下来进入辅导的具体过程。

先给大家上一个公式:

辅导=植入目标+发现盲区+实战演习

植入目标,是要植入对方想要的目标,不是你想要的目标。

千万不要像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强制要孩子学各种才艺,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父母给孩子植入这样的目标,以此来督促孩子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孩子内心充满抵触,是你叫我学的,不是我想学的,带着这样的情绪,学习状态不会好。

员工也是一样的,他们内心总有一种声音,不要跟我谈目标,那是你们领导的目标,跟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首先要找到员工内心期望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对他有利的,他才会愿意耐心接受你的指导。

比如,前面提到要求员工“从部门的角度考虑”,可以改为“你做好了这项工作,不但提高了部门效益,未来你想更好的发展,也算是你的一个业绩”。

发现盲区,目的是发现辅导对象的能力短板到底在哪里,这就像医生,找到病源,可以对症下药,确保药到病除。

如果泛泛的一句话,你不懂要问,对方认真点头,好的。然后没有下文了,也没有后续行动。

他可能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也不知道问什么。

辅导者怎么才能发现辅导对象的盲区呢?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我做你看,你做我看。

我先做一遍给你看,你再做一遍给我看。

当你按照我教导的方法做的过程中,我在旁边仔细观察你的思考和你的行动步骤,你在哪里被卡住了,这就有可能是你的盲区,针对“卡点”专门进行辅导,效果有可能事半功倍。

辅导的第三个动作,实战演习又代表什么呢?

这是指我们不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必须要做真刀真枪的实战者。否则,理论背得再熟练,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回到我朋友的事,如果他不是光动口,而是按照这个公式,亲自动手示范一遍,再要求下属根据示范来一遍,可能下属早就会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