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不要急!

2020-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竹华倩

      傍晚的文化宫广场上凉风习习,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荡漾在空气里。嘟嘟脚穿轮滑鞋,手抱小皮球在广场上自如地滑着,身后的芃芃因追不到自己的球,就来向我“求救”。略带哭腔地说:“阿姨,嘟嘟不给我球。”“那芃芃自己去追回来好吗?”于是芃芃抄起滑板车就去追嘟嘟,我看着两个孩子追逐的样子,还高兴地喊加油!但情况不对:我发现在前面跑的嘟嘟越滑越起劲,而后面追的芃芃却开始恼怒了:“把球给我,把球给我,我打死你!”一看架势不对,我立刻说服嘟嘟把球给了芃芃。接到球的芃芃抱着球就来打嘟嘟。我没有立即制止,眼看嘟嘟快速地跑开了。我蹲在芃芃面前,抚摸着他的头,想安抚一下伤心的孩子,可还不到半分钟的时间,芃芃的妈妈“冲”了过来,歇斯底里地问“怎么了?”情绪还没有缓过来的芃芃哭得更厉害了,不知道是因为吓到了,还是无形中得到了妈妈的“支持”而变得更加委屈了。我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但一瞬间我看到嘟嘟在10 米远的地方看着这一切,在那一刻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因为起码这个5岁的小孩学会了保护自己,没有和比自己高半头的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我问你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嘟嘟说要遛你?”怒不可遏的声音撞击着我的耳骨,震颤着我的心!我回过头茫然地看着失控的芃芃妈妈和痛哭流涕的芃芃,我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一切的解释在这个时候都是徒劳。我没想到平时很要好的玩伴,很友好的父母,此刻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不理智的判断?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大人自然会心疼,也许是想让做错了事的孩子来道歉吧。可是我们没有及时道歉,因为嘟嘟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我为什么非要为了讨好别人家的孩子,而伤害了另一个孩子的心呢?(不管这个孩子是不是我的,我都不会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前,妄做判断)一来是多年和孩子相处的打磨,早练就了我制怒的本领,二来孩子相处就一定会发生状况,发生状况就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大人来替孩子出头,来解决。孩子闹意见,前一分钟还不可开交,后一分钟就形影不离了。而我们大人也许会把这份不愉快埋藏很久很久……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慢慢等着孩子哭够了,再和我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或是不再重现,忘了就忘了。这本来就没有对错,追跑打闹本来就是天性,如果不愉快没有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留下丝毫的踪影,那是多么庆幸的事呢。孩子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哭一哭发泄一下自己的委屈这是很正常的表现。然而,然而每个人的育儿理念不同,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驾驭别人的理念,更没有权利去替父母教育别人家的孩子。

    我帮嘟嘟换好鞋子,提议去安慰一下受伤的芃芃。嘟嘟欣然同意了,看来他对妈妈的处理方式还是认同的,因为妈妈没有责备他,没有强行“逼”他道歉。

    我领着嘟嘟走到芃芃跟前,孩子情绪似乎缓和了许多,但是芃芃妈妈“余怒未消”。看来他是等着嘟嘟给个“说法”呢!芃芃见我过来了,嘟囔着小嘴“我不要和嘟嘟玩了。”“好,那我们就不和嘟嘟玩了。”听了这话,芃芃居然止住了哭声,诧异地看着我。“那我们就不和嘟嘟玩了,明天再玩好吗!”我又一次重复了我的话。芃芃妈妈似乎也平息了很多。可能她看到我没有护着自己的小“犊子”略微感到满意了吧。我接着说“嘟嘟什么话也没说,他就是一直抱着球跑,芃芃没有追到球才发火的。没有人要遛他,是我说让芃芃追的。阿姨没有体谅到芃芃累了,这是阿姨的错,你们是好朋友,咱们明天再玩!”芃芃妈妈得到了道歉似乎满意了,大家挥挥手,告别了。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没能平静,我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糟糕的状况?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简单。我脑海里快速闪过和芃芃交往的一幕一幕:芃芃没有当老大,哭了;芃芃没有得到小汽车,哭了;芃芃和小朋友打架没打赢,哭了……这种哭的背后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复制品。我们家长每天在做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摆样子。摆出一种姿态,让孩子模仿。口头的教育往往是那么苍白,只有家长的身体力行才是孩子学习的“模板”。有一句话:一个人在成年后出现的所有状况,都会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影子。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冷静、理智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冷静、理智的样子;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大度、豁达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大度、豁达的样子;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坚韧、执着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坚韧、执着的样子……尤其要在孩子6岁前,在他人格期开始塑造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牢牢握准方向,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但是我们有能力要求自己,“贵在慎始”,一个鲜活的生命不可能重头再来过,那么植入孩子血液里的一切美好品质,都是父母修行得来的善果。为了孩子,好好修炼自己,为了孩子的好性格,也希望爱孩子的妈妈们,请你别着急,慢慢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