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成绩的焦虑,我们需要站的更高远。
看到身边很多家长,特别焦虑,孩子小升初,这一步考砸了怎么办?没有考上如意的学校怎么办?没有进到好的中学怎么办?
一次成绩考差了怎么办?语数英三科有一科落后了怎么办?孩子不去补习跟不上怎么办?
大家都在选学校都在报各种辅导班,我的孩子不报行不行?太多太多的怎么办怎么办?这种焦虑的情绪,既传染给孩子也传染给老师。
今天听到李玫瑾老师的一节课,说学校的教育都是选拔性的教育,选择成绩好的孩子上好的学校,可是大众和普通的孩子,却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有些孩子他并不适合学文书的东西,适应不了写作或计算的方式,也许他的特长就在于动手,在于口才,在于唱歌,在于画画,但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允许孩子有这样的个性发展。
她说就像成龙一样,他其实是不善于或者不适合学校的学习方式的,放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绝对就是个混混。他是善于动作的,如果让他安安静静坐在桌子前面,每天学习8--10个小时,8个小时在学校里面,放学后,做作业还要学习,周末还送去辅导班继续学习,估计他都是会疯掉。
因此,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推广的是选拔性教育。缺少的是个性化教育,有针对性的教育。正如有一幅漫画里讲的那样,所有的小动物,不管你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还是跳的,但是考试的时候只有一项要求,那就是爬树比谁爬得高,那这种考试制度,对于猴子来说肯定是很擅长的,因此他肯定得最高分,但是对于鸭子和鱼等其他小动物来说,就是一种痛苦了。可是现在的学校正是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爬的一手好树”!
因此,李玫瑾教授说:“我们缺乏的是一种生存教育,如果你的孩子,他并不爱在学校里面上学读书。或者是他读不好,你不能怪孩子,因为这个他不擅长,而是要想想,怎么样教会孩子一门技能,让他能够生存下来,这就是生存教育。”
李玫瑾老师说:“目前我们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金字塔的,金字塔什么特点呢?就是过了一半以上就会越少,那下面的都会有挫折感。然后还有一个问题,选拔教育他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
她还讲了一个非常有启发的故事:“说一个德国青年跑到中国来,想当个老师,中国这边立马就把他安排了外教,他说那我不是来干这个的。然后呢,给他放到中学,到中学去我们用不着语音,不考德语,后来教育局说我们这儿没法接受你。他说我要到基础教育去,你们哪个学校没有老师,我可以去,这个语言我自己解决,最后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别偏僻特别落后的农村。”
他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孩子们,你能告诉我你们的村庄是什么样的吗?然后让教怎么画这地图。教孩子把地图画出来了,第二就是如果要修路的话,哪条线画完了就所有门口都能有一条路。第三个问题就是解决,这个地方能不能让她亮灯,怎么加线?发电是什么原理?”
“他最后教了几年,家长都说,哎呀,这孩子教的好啊,他上学了以后门口有路了,然后知道怎么描述东西南北了,然后知道这电灯怎么发电的。”
“我就在想我们国家这么多贫困地方,我们这种生存性的教育,真正的认真搞过吗?我们的方法是把农村地方的人全部吸到城里了,到城里来找不着北,然后回家回不去了。”
“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的教育啊,他能否把从知道落后的地方,真正改变起来呢,我们知道最原始的生产力就是人的因素,然而高考是把穷地方的人全部都拿走了,把最活跃的最优秀的人都拿走了,走了以后城市装不下,他们也回不去。比如他学管理,他回去那地方怎么干?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去搞生存教育?”
“我这地方山区我就研究山区出什么矿,我就研究矿;我这里产普洱,我就在家学普洱,可以建个普洱大学,从种树,摘到最后茶等一系列的东西,就够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可以把它这个地方养的好好的啊。这样就跟他那里的条件环境结合起来。”
“这种叫生存教育,我们现在的不是生存,你学的东西跟你生活没关系,就跟我们考数学,我们现在生活当中有几个用那些数据……”
因此,常常会有些家长问;“我这孩子不好好读书,不爱去学校,怎么办?”包括文章开头的一系列焦虑问题。我想说,最不济,孩子不去学校,也还可以根据他的喜好,个性去学习孩子爱的东西和技能,也不至于说不能生存,也好过让他煎熬的每天坐在桌子前十几个小时!
父母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人生不是只有小升初,高考和名牌大学,好成绩等才算是成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健康,他是否热爱他所做的事情,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习生态环境……
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的报告,认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学校和教育系统担负主要的责任,但更是所有父母需要一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