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张扬个性,你得拿出诚意
收到一段留言:
点姐,你从小到大是不是一个听父母话的乖乖女?有没有经常违背父母的价值观呢?我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想去做,也想去一线城市谋求一些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不想顺应父母的希望,在家乡做个中学老师或者银行职员,我的性格不是这样的。但父母的反对让我实在很纠结并且缺乏勇气。我到底怎么办呢?
自从创业以来,我爸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内容总绕不开两个要点:
第一个,充满关怀的质疑+埋怨。你怎么又感冒了啊?看你微博昨天又失眠了?发着烧主持活动你能行吗?第一本书还没出版第二本书就要签了,你还有十万字的毕业论文,你写得完吗?
第二个,充满欣喜的赞许加惊讶。最近看你们的文章阅读量越来越高了,真不错啊;上次听你说要拍视频节目没在意,你们真的开始拍了?!
这其实代表了大部分父母的矛盾态度:既希望孩子顺利安稳,工作轻松不累心,又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展现自身价值。
在中国目前大环境下,父母对女儿的态度,真真是很别扭很尴尬:
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女儿接受了这么多年的优质教育,勤奋用功不比任何一个男孩差,不甘心她庸庸碌碌了此一生;
一方面又在女儿完成学业之后,迅速把焦点移到“结婚生子”这件事上面,没有一丝丝过渡,连带着职业、居住地、交友环境,精神心态,全部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起来,一二三走!甚至连过往精心培养的智商情商,也不过算作个“嫁人”的加分项,否则,简直感觉十几年寒窗都白读了有没有?
我身边有不少真正优秀自主、活得也分外舒心自在的女孩子,她们要么有着非凡的心劲儿、能与原生家庭分庭抗礼的决心和能力,要么有着一对非常开明的父母,从不放大孩子的性别,既不以女性的弱势去强压天分,也不用女性的优势去纵容骄横。
一个女性好友跟我说过,她的父母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就放话说,年轻人首当其冲要学会的是养活自己,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以自己的优势和本事做武器,这一点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与男女无关。因为人的尊严要靠自己挣来,不是靠忍耐得来的,更不是用一时貌美换来的。除非你骨子里就喜欢卑微,喜欢被动,讨厌骄傲。
所以,她从未给自己琢磨过什么后路,自然也绝不敢有一点点偷懒和懈怠,到她三十岁的时候,收获了非常自由舒服的爱情,男方对她的尊重和欣赏奠定了他们非常坚实的感情基础。
可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灌输的就是另一套“哲学”: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从大学开始就抓住个优质男友别放手,否则晚点好男人都被抢光了。她自己也不再坚持,把速速嫁人作为一切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那么,难保她现在的日子会过成什么窝憋样。
我要说的另一点,就是关于“选择”的“必然干扰性”。前些天看到的一段话话深有共鸣:“如果没有人施压,选择面就宽些,如果有你在乎的人施压,选择面就窄些,世间没几个人的选择是随心随欲的,它一定会碰到某些框架,但你一定可选。其实你连自己怎么死都可以选择,还有什么不能选择的呢?”
所以很多人把做选择时碰到的阻碍和痛苦,当做天大的事,当做上天对自己的不公,甚至当做自己的“命”,从而放弃折腾,这根本不是识趣的妥协,而是对自己缺乏勇气的事实找来个良好借口罢了。
就好像很多女人无助地喊着“我不能离婚,因为这样对孩子不好”,其实她们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孩子在乌烟瘴气冰冷残酷的无爱环境里有多受伤,但就是要为自己脆弱懒惰无法离开一个烂掉的男人这个事实,找一个“高尚正确”的理由。
在我看来,能证明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无非就是看她有无自由的灵魂和思想,不说这是最大的乐趣所在了,起码也是评定你是否与一条狗、一只苍蝇有显著区别的重要依据。灵魂和思想太大了,说小一点无非就是,你能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走向,能不能自己做选择。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一样,如果你不能自由地做选择,怎么能证明你存在于这个宇宙呢?
但我要说的重点更在于,大多数人低估了做选择的难度,所以痛苦不堪。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自由生命的前提,是要力排众议,要顶住在乎的人不信任的眼神,顶住自己懒惰并得过且过的心,顶住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勇敢出走却摔下悬崖的可能性,你还会那么贪恋“选择权”吗?
永远别说爱自由,真正的爱,不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遇到荆棘便掉头折返,而是被荆棘刮花了脸,刺瞎了眼睛,也仍然不回头地走下去。要知道,自由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可能天下人人唾手可得?获得自由的代价,就如手捧圣杯却三千华发,不知不觉已成一具骷髅,方可感到天地自在。
如果你怀抱一颗玻璃心自怜不已,过年回家听到整日闲的冒烟、不读书不看报的亲戚告诉你,女孩子在老家考个公务员嫁个高富帅多好,你就满心松动的土壤,那趁早别谈什么理想抱负,就算你不小心突出重围,也终会败下阵来。当你倾向什么的时候,外界的一切都是帮凶。
最后说点方法论,虽然我一直不相信方法论这玩意,一直想打压它,但说说也无妨。外界的声音都好屏蔽,唯独违抗父母确实难。所以很多勇士走到这一步也倒下了。谁叫生养之恩和血缘纽带是值得我们一生珍惜的为数不多的藏品。
在面对父母这一块,依我的经验,你只需要牢牢把握4个字:沟通,证明。
沟通不用多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在你18岁远走高飞上大学之前,你父母当然很了解,但在此之后,当你真正具有独立思想并且被身边的“狐朋狗友”、新生的互联网环境影响成什么样子,他们可不见得有多了解。这个时候,他们对你这个人的判断还停留在,你最爱吃什么饭,被人打了不敢还手,小时候挺倔的,上学还算努力。其他的?你的个性遭遇自由的春天之后开出的那些花儿,你读了什么书认识了什么人之后被怎样的电光火石激发了?他们可从未了解过。
所以,我特别建议身边每一个苦闷的妹妹,都教教父母如何使用微信,如何上网,给他们买智能手机,每次团聚时别吝啬你的吐沫星子,多讲讲身边发生的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新鲜事儿,让他们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真是变了啊!跟我们那时候真是不一样了啊!这是为你的阴谋得逞埋下伏笔是不是。
再接下来,就是“证明”。你行你能你了不起,你别光凭一张嘴,做出点样子吓吓我们啊!前阵子有个姑娘私信我,“我毕业之后想和朋友一起开个咖啡店,过自由自在的梦想生活。可我妈不同意。”我问她,你知道咖啡店怎么开么?地段找好了么装修费用从哪来设计风格谁帮忙锅碗瓢盆去哪买合伙人怎么分钱头一年不盈利怎么办,你都想好了么?小姑娘说,“啊?没想这么多。”
乖乖,我要是你妈,我也不同意啊!你这就是冲着败家去的啊!你这是给隔壁咖啡店做慈善呢啊!所以,很多时候,别怪父母不放心你,你就是不让人放心,你头脑简单不学无术空有一腔热情,你爹妈还怕你失败之后看不开跳楼了呢。
我记得自己当初报考北京大学博士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吼我的就是我妈。她的原话是:你知道北大有多难考吗?那么多北大一路学上去的土著都排不上,你又是跨学校又是跨学科,怎么可能?你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但我最多也就是很伤心地哭了一鼻子之后,就开始孤立无援没日没夜地复习了。最终临考前,我因为压力太大崩溃了,我妈很心疼地说,别去考了,以后遗憾的话就怪在我身上。那时候我特别特别感动,但最终第二天还是洗把脸走向了考场。
至今日我还经常很得意地那这句话来逗她,你不是说我不知天高地厚么?对啊我现在也不知道呢。
其实回想起来,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考试、升学、择业、择偶、还是创业,都会有非常多的杂音在你耳边萦绕,最多的无非就是:“参加考试的有那么多人,竞争这么激烈,你还是别参加了!”“全国像你这样的有多少啊!你不就是去当分母!”“现在公众号都有几百万个了,你还做公众号,我身边一个朋友做了一年关注量还不到一千!”“这年头有几个写字儿的人能出书啊?靠这个赚钱都饿死了!”
想想都后怕,如果我不是这么自恋、这么各色、这么不信邪、这么不知天高地厚,这么招很多人讨厌,我离现在的幸福生活不知道有多远。我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贪心”和“不屑”,把自己的个性给娇惯上一条不归路,一条和你们以为的路大相径庭的路。
然而“作”了这么久,真正开心的,都是我最亲最近的人,这份骄傲和能力是我送给我父母最好的礼物。至于那些一开始就阻挠我、看不上我、讨厌我的人,早已经离开了我现在的视界。
“勇敢坚持自己做选择”,是我爱自己最好的方式,比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高级多了,因为它能给我带来最大的精神享受和信心。
我最怕的,是在本来就不长的人生里,为了那些“舆论’和“习俗”,把独特的自我斩尽杀绝,那该有多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