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元:中国格言漫话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句格言出自《论语》。《论语·泰伯》记述曾子生病时对前来探望的人所说的话: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鸟快死的时候,其鸣叫声也显得悲哀了;人快死的时候,说的话也变得和善了。曾子大约引用的是当时流行的一句俗语,它道出了一个生活哲理:“人之初,性本善”,但人活在世上未免受各种现实利益的驱使,说话往往会有所顾忌;有时因为处于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中,说话更免不了言不由衷甚或出口伤人……而一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则可能抛却所有的尘世羁绊,返璞归真,其言语也会重新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以说是一句浸透着人世辛酸血泪的肺腑之言!为什么人只有死到临头时才敢于说真话、才甘于说软话、才乐于说好话呢?!
也许正是因为对这一现象有所感触,十几年前,坊间就有一本《名人临终之言》行世,薄薄的一册,引述古今中外两百位名人临终时的话语,读来不禁令人心动。比起名人们自己所著的典籍和那些介绍名人的正史,记录他们的临终时刻,讲述那些曾经在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作用的大人物是如何离开人世的,往往更能抓住人物的精神特点。法国一位年轻的词曲作者娜塔莉·考夫曼所写的《巨人离席——世界100名人的临终时刻》一书,也是这样的一部既感人肺腑又不失幽默风趣的著作。
佛祖释迦牟尼在临终时说道:“啊!所有爱我的人,请别忘了我下面的话:一切诞生的东西,都有死亡的一天,为了解脱自己,务必努力,不得休止。”
林语堂在《论解嘲》一文中写道:“苏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图写来是最动人的故事。市政府说他巧辩惑众,贻误青年子弟,赐他服毒自尽。那夜他慷慨服毒,门人忍痛陪着,苏氏却从容阐发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来,我欠某人一支雄鸡未还。’ 叫他门人送去,不可忘记。这是他断气以前最后的一句话。”“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而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之言则是: “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四十多岁才与钟情于她的人结婚,其时名声最盛,人们希望她有新作问世,她却因受早年贫困生活的折磨而一病不起,一八五五年临终前,对丈夫留下饱含深情的话:“噢,我该不是要死了吧?上帝不能分开我俩,我们是多么幸福呵!”
俄国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经历曲折坎坷,弥留之际,对爱妻道出沉痛之言:“可怜的……亲爱的……我能给你留下什么呢?……可怜的,你今后的日子该多么难……呀!”
法国小说家都德以《磨房书简》、《富豪》等著作闻名于世,他是在一八六七年与德行高尚的尤丽亚·阿拉结婚的。妻子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也写过一些作品,婚后,竭尽全力支持,帮助丈夫写作,都德对她感激不尽,临终时,都德无比爱恋地望着夫人:“完成我的著作吧!”
柯南·道尔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他患病期问,妻子对他无微不至地照料、护理,一九三O年七月七日,在永别人间之前,曾当过医师的柯南·道尔由衷地向妻子表示最后一次感谢:“该为你做个奖牌,上面刻上‘所有护士中最杰出的女性’这句话。”
《报刊文摘》曾转载《今晚报》上的一篇短文《人之初与人之末》,可谓意味深长:
公园的长椅上,几个老头并肩闲坐,他们东拉西扯,有说不完的话儿。以前,他们当中有的是当头头的,有的是当小卒的;有的是动嘴皮儿的;有的是抡大锤儿的。坐的“椅子”不一样,也就没有多少能说到一起的话儿。再以前,他们都还穿开裆裤的时候,在幼儿园里,也曾在小椅子上一起排排坐,大家唧唧喳喳,也曾有说不完的话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