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粽”香时光
他们把儿时的记忆,层层叠叠的裹在苇叶里,然后在每一年的端午翻出来,带着湿意再浸泡一遍,又包进新的苇叶。就这样年复一年,他们距离那时的光阴越来越远……
·1·
像每一年的端午节一样,二姐又从老家邮来了包裹。妈妈兴奋地打开箱子,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节日味道。
爸爸妈妈是老早就盼着这个箱子的。
绿绿的苇叶,焦焦的马莲,还有五色的彩线。每年端午前,无须妈妈给二姐打电话,她就知道准时准点的邮来这个包裹,十余年未曾间断。
这已经成为二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小小约定。每当这个约定兑现的时候,爸爸妈妈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他们还是稚气的孩子,眼盼盼地看着大人们手中绿绿的苇叶和松散的糯米,一点点变成粽子。
等待的时间是那么漫长,他们最终也可能只分到一小只,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快乐。而且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走过岁月,直到今天。
·2·
极为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箱粽子叶顿时有了仪式感。
妈妈专程去米店选了上好的糯米,爸爸连夜将这些糯米清洗、浸泡。灯下,两位“80后”忘记了困倦,欢欢喜喜地忙着。
为了不吵醒我们,他们说话都不肯出声。要么用手指指点点,要么轻轻地、再轻轻地发出细细地声音。走路也是高抬脚轻落步,谁偶尔把盆子弄出一点声音,都会遭遇对方丢来的一个埋怨的眼神。
我其实早就醒了,透过门玻璃看着他们,那可可爱爱的样子,像极了想悄悄做点好事等待老师夸奖的小学生。
他们的心,还落在儿时的回忆里呵……
·3·
爸爸妈妈都是“80后”,他们的儿时过得有多艰苦,我们只能从文学作品中感知一二。也许是怕我们心疼,也许是不想再触碰那些伤痛,他们从来不在我面前讲起小时候。只有像端午这样的节日,才会吐出只言片语。
而这些只言片语,足以让我酸楚不已。
妈妈生活在一个大家族,老人多,孩子也多。每年的端午节,家里也包粽子,也煮鸡蛋。但是,她只有看的份儿,分到自己手里的了了无几。那一年的端午,她盼来盼去,盼来了分到手里的一只鸡蛋。不舍得吃,每天只是拿出来看一看。直到有一天,她发现鸡蛋上长满了小斑点,再打开,已是黑乎乎一片。我不能想象她当时的伤心与难过,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黑也不怕,都吃了呢。”
爸爸的童年更是坎坷,与几个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的孩子,端午节能吃上一口粽子,那简直都是奢望。
那时的他们,多希望能够拥有一大堆的粽叶,一大盆的糯米。
·4·
爸爸妈妈许多儿时的愿望,在今天皆已实现,并远远超出他们想象。
超市里,各色粽子琳琅满目。红豆的,枣泥的,甜的,咸的……爸爸妈妈也爱逛超市,但他们从来不买这些粽子,只是看一看,快乐地感叹着:“现在真好。”
他们,还是要原汁原味的粽子,自己手工制作的粽子,带着儿时记忆的粽子。
粽叶,必须是家乡的苇叶;糯米,必须是上好的糯米。粽子里,纯纯的不添任何辅料。“那样就失去粽叶的味儿了。”爸爸常常这样说。而我知道,爸爸并不是真的怕失去粽叶的味道,而是怕失去儿时的味道了。
·5·
爸爸是包粽子的主力。待糯米泡好,粽叶煮好,马莲达到足够的软度,爸爸会把这些食材统统搬到家里的小平台上。就那样和着院子里的花香,伴着树上的鸟鸣,迎着邻居们亲切的目光,兀自摆弄着他的粽子,仿佛这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我在包粽子呢。
而妈妈,则忙着洗鸡蛋,腌鸭蛋。准备在端午的那一天,煮上满满的一大锅。
二人在平台上忙碌,欢天喜地的。我在家里看书,也听着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唠天。说的,大都是过去的种种,已经回不去的时光,和再也见不到的人。
偶遇伤感的话题,我便会来到平台,与他们唠起其他,引开他们的思绪。
他们的儿时我不能参与,但他们的现在我可以把握。我希望他们每天都能生活得快乐舒心,不必再为过去忧伤。毕竟那时的雨,永远也淋不到今天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