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富养!
最近在某音上看到关于“穷养”和“富养”这个话题。
现实点来看,不过是“穷人穷养,富人富养”罢了。试问如何让一个穷苦人家去富养?听过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无论家里怎么穷,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上学,便是最大的富养也仅仅是为了上学。反观富贵人家的孩子,即便是穷养也普遍高于穷人家。
听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富养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在幼年的时候便用心的去培养一个人弹琴、画画、书法、等等任何一个能够增进知识经验的技术,等你长大了,这些可以是为之生存的饭碗也能成为品味生活陶冶情操的乐趣,可事实却无一不在说明这些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基础上。
抛去物质,我们可以看成“”精神”上的穷养和富养,在精神上给予最大的关怀和支持无疑是最大的财富。
这种问题其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环境。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热爱儿童,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可人们不知道的是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如意。
在他一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为虔诚的牧师,经常忙于教会事物无暇照顾他,四岁时父亲另娶,继母很喜欢他,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可不久继母生了一个男孩,从此福禄贝尔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曾经慈爱温柔的继母却待他如外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个孩子的他受了很大的打击,由此,与继母之间形成了很深的“代沟”。
福禄贝尔讨论到:“假如人在某个年龄段遭到损害,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
庆幸的是他努力让自己变成了“强健的人”,并且为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因素,就像一个大工厂,生产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有的人自信乐观、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勤奋朴实、有的人自卑敏感、有的人孤独绝望…………
穷养也好富养也罢,索性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于是我们选择努力成为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