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精品苑🌍头条简书会员优秀文集

课堂之偶得,心中思万千

2020-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小尘埃8
图片源自朋友

这几日讲贾谊《过秦论》,越读越觉得畅快淋漓,倍增对其的喜爱。突然有个问题跳出来:司马迁做《史记》为何要把屈原与贾谊写成一篇?

有才情的人,不是命短就是命舛。

成语“天妒英才”,指的就是一个才智杰出的年轻人英年早逝,也许上天嫉妒他的才华,便早早收去他的生命。霍去病如此,王勃如此,贾谊如此,纳兰性德如此。

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暴病而死,年仅23岁。王勃在滕王阁宴会上尽显风流后,第二年秋,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岁。贾谊33岁忧郁而亡,纳兰公子在相思中一病不起,含恨而逝,年仅31岁。天妒英才说的就是如此吧。

或许,少年得志大不幸。

年轻的王勃,一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名扬天下。他在《滕王阁序》中说“屈贾谊于长沙,岂非圣主”,为贾谊叫屈,而自己却比贾谊离世更早。

当然,王勃与贾谊还有所不同,但他们太多的赞扬,太多的虚荣,占完青春的所有时间, 在赞美与舆论的压力下,他的天分渐渐隐没,这里面有性格的原因,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成名要趁早,还是大器需晚成历来也是莫衷一是。但我想年轻时的大红大紫,也的确会造成狂妄,盲目,冲动的性格,毕竟谁的青春不疯狂。

图片源自网络

之所以想说说贾谊,也源于去年的高考题。在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中,古文阅读节选了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贾生就是贾谊,那么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而贾谊则是汉朝时期的人,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司马迁为何将他们两人一起列传呢?这是我这一次再讲这一课所思考的问题。

我们还是先简单来看看两人的生平。

战国屈原被奸臣构陷,被楚怀王疏远,虽身负大才,但是一直不受重用,被流放至江南地区,在被贬期间,屈原创作了许多文章辞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史家之绝唱”的《离骚》,直到楚怀王死去,屈原都未被召回重用,最后他不愿苟活于世,投向汨罗江,令后人惋惜不已。

西汉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一年之内升职数次,火线提拔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杜甫、刘长卿、李商隐等人都写过同情他的诗篇。当然还有毛主席,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图片源自网络

这样看来,两人还真有相似经历。屈原和贾谊都是年少成名,先得重用,后遭小人构陷被贬,就连外放的地域都差不多,最后郁郁而终。

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才华与才情,他们俩人在文学上一脉同源,在整个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贾谊自己也常常以屈原自比,从他的《吊屈原赋》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人生仿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无限重合,因此司马迁将他们两人合并列为一传记,是为《屈原贾生列传》。

读贾谊的《过秦论》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文采斐然,颇有屈原遗风,实在令“后之览者”感喟敬仰不已。

贾谊对生死的理解如同真人得道,超脱生死了一般,给人以无限启迪:“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他把生死看作是一浮一沉一样,死了就跟休息差不多,人生而浮于世,死而归于平静安然。

时光穿越千年,想想英年早逝的才子,回看贾谊这篇鸿文,思绪万千,光芒万丈,唏嘘不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