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冬天
走在上海充满寒意的下班路上,脑子突然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我的小伙伴呢,我怎么就不上学了呢。是的,这个地方是不属于我的,尤其是冬天,阴冷和寒冷差别大了。我为什么不在老家过一把冬天呢?略一盘算,自从离开家乡上学,自己从来没在家乡过过一个完整的冬天,只有小学是彻头彻尾在家过的。
我们的小学是有早读的,早读两节课,第一节是集体诵读,第二节老师讲课。那个时代上学都很早,5点半就得到教室了,我们大约五点就得起床了。在老家那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没有暖气,只有被窝是唯一暖和的地方。不像现在,你可以吹着空调矫情地发着朋友圈说着“被子意外的地方都是远方”。那个年代没有远方,只有不按时到学校就要在教室外面被罚站的酷刑等着你。父母很上心,不到五点就开始叫你,“赶紧起床了,快晚了”,再过一会,一块上学的小伙伴就在你家外面喊你了“XXX,快点上学了”,你纵然无限眷恋被窝的温暖,也不得不起来了。当然,你不会一直被别的伙伴喊,有时你起的早也会去喊其他小伙伴,有时喊的等的时间长了,小伙伴家长担心你受冻还会开门让你进去等。那时,早上上学总是要喊上一帮同路的小伙伴的,还记得有个小伙伴大早上的总是喜欢拿个冰凉的生红薯在路上边走边吃,大冬天也不嫌冷。
清早的上学路上是相当的冷,当然会有一些相应的防寒装备。那时流行一种毛线织的帽子,紧紧包住头和耳朵,还有个宽宽的带子能在前面遮住鼻子和嘴,小学生基本会人手一个,毛线手套也是标配,不过一般都是家里妈妈或姐姐手工织的,厚厚的是相当暖和。
一路顶风冒雪,不幸一二十分钟,大约两三里的路程,也不算很远就能赶到学校。然后有早操,老师领着学生,呼哧呼哧的在操场跑步,天还没亮,只见一团团呼出的白汽在空气中升腾,消散,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号在寒冷的早晨喊得震天响,一幅战天斗地的气势。
早操完就开始早读了,天色朦胧,教室里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线,小学生的书声琅琅,当然经常会停电的,这时就是各种油灯的天下的,闪着白光不冒烟的是煤油,冒着黑烟的是柴油,家境好的点着蜡烛,教室里各种味道,学生们不以为然,只管读书。教室很冷,老师会经常说,冷的话跺跺脚,时不时全班同学会一块跺脚。
“当当当”钟声传来,下课了,各种游戏开始上演,一串人靠着墙角,那时挤油,纷纷往里使劲挤,一个个挤的一脸幸福,不比现在在地铁里挤的是一脸痛苦。一摞人你压我,我压你的,也不管地上脏不脏,那叫什么的,压蒸馍漏气。如果有雪的话,会互相往后脑勺扔雪球,滚到后背冰凉冰凉的,被扔的赶紧伸手掏出来,也没人生气。尽管是冰天雪地的,但是热火朝天。
冬天往往手上会冻裂,我那时手上就有两个口子,一直裂着,甚至都化脓了也一直不好,后来奶奶去地头挖的茅草根,用茅草根熬成水,我天天泡手,才慢慢长好,怀念我的奶奶。
池塘里总是结很厚的冰,胆大的人往往会尝试着在上面行走,也不确定能不能劲住人,总要不断试探着才敢走几步,搞不好会一脚把冰踩破湿了一条腿。
后来便一直都是暖冬,感觉没那么冷了,也许是取暖手段多了,但那个年代的冬天一直存在于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