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第八章

2024-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心似平湖8695

学习道德经第八章帛书版本:“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什么特点呢?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善利万物,这我们都知道,没有水是不可以的,水是生命之源,他可以滋养万物。但是注意,重点在后面,利完万物他做什么?静,又回归到本来不动的状态。利万物的时候才动,动完了之后就回到了静,是不是讲的无为的状态?即使为了也不会有所倚仗,也不会居功,这才是水的特点。

所以我们要想被人喜欢,很简单,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去利益他。利益完了之后,我们是不居功的,是不倚仗的,是不动的,又回到了一种清净无为的状态。

水善万物而有静:这个时候再来理解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不是。是我不会刻意地想要做什么,不会以我的欲望和标准去做什么。而是顺随着事情的发展,该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帮助,帮助完了之后,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弗为弗居,是以弗去。这个时候我又回到了有静的状态。

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处众之所恶,所以几于道。就是非常地接近道了。我们说水是不是流到最脏、最浑浊的地方?所以大家都不会去排斥他。我们想要招人喜欢,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像你去帮朋友搬家,你去拿那个重的、沉的,去做点脏活和累活,是不是别人就会变得更喜欢你?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我们的身体住在什么地方,称之为居住,我们的身体要居善地,这句话是讲行为的。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为,是要做符合善的事情的。

心善渊。这句又讲思维了,我们的心要居在善渊上。渊是什么?很深的东西,深渊。所以我们的心,要不停地向善去扎根,直达深渊,很深厚的样子。

予善天。这里的天,我们知道他代表的是什么?是无限的大、广博、 包容。予是什么呀?给予,就是给嘛。我们要给予的时候向谁学习? 向天。要那么的广博,那么的大,那么的包容。所以从身体的行为,要居善地。我们的心,我们的思维要居在那个善渊上,不停地去加深。然后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在给的时候,是要像天那么广博,那么大,那么包容。

言善信。我们所讲出去的语言要兑现的。

政善治。我们处上位的人呢,我们的政令,我们的政事,都是要符合善的。只有用这种善政,才能更好地去治理百姓。但是你发现我们处上位的人,对处下位的人很难善。为什么呀?因为你手里有权力,当你手里有权力的时候,你就总想用你的威严,总想用你的压迫感,有没有?

我们对孩子通常就讲什么?你懂什么,我是你爹,你听我的就可以了。是不是因为你有权力?比如你领导对员工是不是最容易发脾气?你要是对你的客户,你会容易发脾气吗?你对你的上司会发脾气吗?不会。因为你没有权力,所以当有权力在手的时候,人很容易变得坚硬,人很容易变得强势。

所以这里老子说了政善治,当我们处上位的时候,更要懂得用这个善去治理,对待他好一点。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治理,否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所以有了员工离职,有了孩子的叛逆,有了孩子跟你的对抗。甚至有的孩子离开家门,都是因为你不懂得用善对待他。

事善能。用善去做事情,这个才叫能为,或者叫能做成一件事情,如果不用善去做事情,这件事情是很难做成的。

动善时。前面这些东西都需要动,无论你是给予他人,还是你的心要像善渊一样,还是你的政,要去善治。这些所有的动,都需要一个时,什么叫时?时机。所以动善时,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就是你所有的动,都要掌握一个时机,否则就不叫善。

你的言语,要善信;你的给予,要善天;你的心,要善渊;你的政,要善治;你的事,要善能;但是最后动,要善时。

你只有摸索到了道的规律,你才能把握好那个时机,否则就不是善了,不是帮助他人,反而给别人带去了很多烦恼,就是在伤害他人了。

夫唯不争,故无尤。做了个总结,我们做了这一切,最后一个是关键——不争,所以才无尤,做完了以后不需要去争。不争功,不争信,不争天, 不争时。没有一个东西是争的,什么都不争。这个时候,才不会有忧愁,就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争,所以才会有忧虑。

道德经帛书版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