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依然繁忙
距离第一次踏入香港的土地,已经过去了近二十个春秋。这大约是我第五次踏上这片土地,然而,烟火里的香港依然没有尘埃,有的只是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与闪烁的霓虹,以及那始终如一的繁忙与活力。
几天的香港之旅仓促到只能让我感受到它的拥挤与嘈乱。即便是在这短暂的停留中,我也试图捕捉到这座城市的一丝宁静。这份宁静,大概就来自于站在香港故宫博物馆的观景台上,凝视着维多利亚港的美景。
香港故宫博物馆尽管眼前依旧是那些白天里显得有些距离感的高楼大厦,却因为维多利亚海港的柔美而变得有了些许温度。
对于香港,我很难做出系统化有序的出游计划。这个弹丸之地的文化、艺术、历史等符号及载体,就像是散落在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珍珠,它们似乎有意无意地等待着与你邂逅。
从深圳湾过海关再乘坐的士到小区,一路上看着窗外拥挤的人群和高低错落、密密麻麻排列在街道两旁的住宅楼,仰着头几乎要看到脖子酸痛才能勉强看到楼顶,心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也太乱了,不仅乱,还压抑。”
漫步在街头,香港依然是一个线下经济相对密集且繁荣的城市。周边多是食肆、金店、钟表行、药妆店、小店,这些都是居民生活中常用的店铺。其实生意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好,很多东西换算成人民币后性价比还是很高,除非是为了刻意打卡肯定就破产了。
同时从西安飞过来的四位年轻人,在过海关后于磨打卡点吃了四碗面,被收取了300块后直跺脚,高呼物价也太高了。不过,港岛的食材都非常新鲜,供港食品的标准极高,相比内地的地沟油和预制面,体验坚尼城的市井文化还是值得一试的。
三百块的面馆有意思的是,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约有三成的人讲普通话,其中大部分是从内地过去的游客。他们的穿着打扮更为精致,也更加喧闹。经过四十多年的现代化进程,无论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孩子,还是在四五线城市的人们,内心都充满了自信与富足。
在这座城市,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胆怯,反而觉得香港也不过如此。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内地的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而香港则进入了缓慢期,这种对比让他们感到一种后知后觉的优越感。 应该是第五次走进香港,同样隔着维多利亚港湾,我依旧能感受到那些金融大厦带给我的既遥远又冷漠的气息。那一阵阵从象牙塔顶尖飘过来的冷意,恐怕只有在月夜下被霓虹灯衬托着才拥有一层轻薄又不太真实的温度。
客观地说,我至今无法对香港做出一个精准且深刻的定义。我只是觉得,在这个地方,随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时尚与复古、历史中的凌乱与当代商业之间相爱相杀的气息。
故宫博物馆平台上的遥望每次来到这里,都像是重新认识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老友,而我,则是一个旁观者,在这错综复杂的都市脉络中,寻找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试图从雅格酒店拼凑出时空错乱的香港印象。
重新认识香港,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每一次的相遇都带来新的发现,每一次的离开又带着不同的思考。这座城市,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变迁与坚守的故事,而我,作为行走旅者,只能通过文字捕捉下这些稍纵即逝的感受,让它们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等待下一次相遇时的回味。
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
何崇秋2024,9,18于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