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成长励志

如何避免伤害内向孩子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木木_0311
如何避免伤害内向孩子

由于每个家庭成员性格各有不同,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加剧了孩子的养育难度。即使是同样偏内向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多有不同,所以要尊重个体化的差异,切记不要主观下定论,给孩子贴标签。

充分利用自身的种种条件,来最大化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有效利用资源的做法。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想要让孩子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多项研究表明,孩子成功的关键品质是毅力+韧劲

毅力,就是能吃苦+能坚持的能力。

韧劲,失败之后可以擦干眼泪,再次出发的能力。

构成毅力与韧劲的三大能力:

第一个是自主能力

孩子能够照顾好自己和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

第二个是链接能力

与人链接,并从中获取能量。包括寻求帮助和支持的能力。

第三个是情绪管理

拥有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而不是被情绪拖着走。

当孩子拥有了这几方面的能力,就拥有了保护自己的力量。

但是对于内向孩子来说,这些能力都具有挑战性。所以家长可以帮助培养,内向孩子建立韧劲和毅力。


一、培养孩子对自己和对环境的掌控感。

因为内向孩子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新挑战时,会不容易掌握主动,容易退缩,待在舒适区。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通过日常的吃喝拉撒睡,培养孩子对自己和生活的掌控感。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不以我们的主观判断去强迫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去做。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比如孩子吃饭问题。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吃的多一点才是好的,会给孩子想办法喂很多饭。

但其实,德国研究表明,7~9个月的孩子就可以本能的选择身体需要的食物,能够感知饱和饿,并且满足身体所需。直到孩子6岁前,吃东西的喜好都是捉摸不定的,但是能保证饮食均衡。

帮助孩子认知界限、建立界限感。

可以将呼啦圈平放,或者从彩带彩笔等画一个圈,让孩子站进圈里。告诉他,圈里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而圈外都是他不能够控制的,

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包括天气、好朋友、父母、学校等,这些都是在圈外。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动,这就属于圈内。

比如父母做什么饭是无法掌控的,但是自己可以选择吃什么,吃多少。

孩子小的时候,能够从穿衣吃饭等小事中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等孩子上学后社交活动也变得丰富。如果因为一些事情而感到不高兴,可以帮孩子分析,在这件事当中有哪些是他能够掌控的因素,而哪些是他不能控制的。

可以教给孩子,如果我们可以控制一件事情,就可以做一些改变来让它变得更好。

如果不能控制,就应该学会放手,接受现实,把目光放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上,并且学会寻求帮助。

培养孩子的掌控感,尽量从小开始,在条件允许(安全的不带来负面后果的)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孩子能够做决定的事情,要跟他的年龄和能力相符。作为家长要多观察,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做不到,就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

比如孩子学穿衣。孩子本身对冷热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两岁以下穿衣基本上是遵循“比大人少穿一件”的原则。

而到了两岁以上,就可以开始自己学穿衣服。但是学穿衣服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中,很多动作他还是做不到或者做不好,需要家长多观察,孩子能做的就要放手。

家长可以把穿衣的掌控权交给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做决定,多去询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孩子。

内向者的力量,很多是来自于对环境和自己的掌控感。

越是对自己和环境有更多的掌控感的内向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帮助孩子不断扩大自己觉得能够掌控的事情,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情绪,逐渐去体会,能够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其中获得掌控感是内向孩子力量的来源

二、如何培养孩子跟别人链接,主动求助的能力?

内向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是很多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任务量过大时,一个人无法完成任务时,求助的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状况。

内向孩子对深层关系很有兴趣,但迈出社交的第一步是有挑战性的,而且不喜欢在大的群组里活动,更喜欢小范围的社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①对孩子的内向性格充分理解和接纳。

认同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难处。

②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能够信任哪些人。

帮孩子把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并且根据不同的场合把这些人分类。从这些可信任的人出发,找机会让孩子学会求助。

很多时候深层关系是从求助开始建立的,帮助孩子学会寻求帮助,也要教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帮孩子学会接纳情绪,给情绪命名,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情绪。

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能稳定情绪,保持较好的能量状态。


在养育内向孩子的过程中常见的养育错误:

①对那项性格缺乏了解,把孩子的种种表现看作是“问题”,无法接纳孩子的性格。

正确做法:欣赏孩子,看到内向孩子独特的优点。

父母对孩子的性格不接纳,会让孩子萌生无力感,这种不接纳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对自己的期待上,而无法集中精力来发展自己。

②把“内向性格”作为标签贴在孩子身上,限制孩子的发展。

贴标签的用处:能够帮助大家更快速的去了解事物;给无法解释状况贴上标签,可以减轻我们的焦虑和不安。

但是贴标签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坏事。

比如孩子没打招呼的时候,家长会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其实孩子是可能是因为觉得不安,所以才不打招呼。但是“害羞”的标签却不能解除不安,反倒会加重孩子的不安,觉得自己就是“害羞”的。让孩子丧失改变的勇气。

正确做法:家长可以蹲下来让孩子感受到陪伴自己是安全的,爸爸妈妈在这里我怎样问好,孩子才能够有机会成长。

贴标签最大的坏处:它直接指向为人。

孩子对“糟糕的行为”和“糟糕的为人”是没有区分能力的。

在7岁之前,孩子对所有的信息是全盘接受的。在7岁之后虽然有了分辨的能力,但是由于7岁前形成的信念已经成为潜意识,所以很难改变。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你把他定义为害羞的人,他就会相信自己真的是害羞的。

那有的家长会问,如果给孩子贴积极的标签是不是就是好的,例如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很可能认为很多事情自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到。

事实上,贴标签对孩子的伤害都在于限制了孩子的可能性,而且会让孩子躲在标签后面,而不是积极的去让自己成长改变。

尽量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更多的关注孩子具体行为;
夸孩子之后一定要给出具体的理由;
家长的职责是尽量拓展孩子的可能性,而不是去限制。

那么已经给孩子贴过标签的家长,该如何弥补给孩子贴标签的过失?

扩大标签的范围,让孩子知道标签绝不是孩子的全部,人生可能性是无限的。让孩子练习,更全面的看待自己,发展自己。

比如,经常说孩子害羞,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可以问孩子害羞的反面或反义词是什么?

如果孩子说了“勇敢”,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对的,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是很勇敢的。”

人类最高的智能就是,能够在同一个头脑里同时从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见。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不太能明白,同一个事情有两个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鼓励去看事情正反面。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会判断。一个行为什么时候是错的,而什么时候又变成对的?

比如打碎玻璃。如果是因为调皮打碎的就是错误的行为,但如果是为了求生或者救人,就是对的行为。

让孩子学会用思辨的角度去看问题,给孩子推荐一些内向者的电影,比如哈利波特、天使爱美丽等,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影响。

给孩子贴标签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混淆了自己的行为和为人。

比如当孩子不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家长会想“我没有教会孩子打招呼”——这就是针对行为的描述;有的会想“我是一个糟糕的妈妈”——这就是针对为人的描述。

不要要求自己和孩子完美,要相信你就是孩子无可取代的妈妈,孩子犯错并不代表自己就不是好的父母。

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做什么,来教会孩子更好的生活上。不给孩子贴标签的同时,家长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再碰到问题的时候,在下判断之前,可以先停下几秒钟思考,观察一下孩子此刻到底需要什么。

相信自己为人父母的直觉。当连接不到直觉时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有位知道如何处理一切情况的好妈妈,她可能会怎么做?而自己就是这位好妈妈。我们要保持轻松的心态,相信孩子没问题,我们也没有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