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三有斋古眼的文字世界

【谈古论今】搬牙巴劲

2019-05-27  本文已影响66人  古眼
【谈古论今】搬牙巴劲

群居防口,独坐防心,大家争做木头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做人的传统从来都是鼓励“沉默是金”的,所谓“祸从口出”就不仅仅是恐吓之言。但是,嘴巴长起来毕竟不只是进食和接吻,总忍不住要说点话,说什么话,说多少话,什么时候说话,什么场合说话,那就是博大精深的东方学问了。

因此,巴蜀方言里对那些喜欢岔起嘴巴咵咵咵,摇唇鼓舌,且乐于与人较真争辩的口舌逞强之举,称之为“搬牙巴劲”,也叫“展劲”,展开的是牙巴的劲道。更有不雅的讥讽之辞,呼之“咬卵匠”。反之,对那些察言观色、讨人喜欢的,则称之“伶牙俐齿”、“舌灿莲花”。

按西人“真理愈辩愈明”来对照,就可以发现,东西方说话的目的那是绝对不一样的。西人说话更喜欢质疑,为了探索真理而交流、辩驳,针对的是至高无上的“理”,而我们说话呢,却是为了具体而微的人际调和,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正能量,是否开罪于人,合情第一,是不是在理,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人问一代鸿儒辜鸿铭,为什么西方书籍横排,中国书籍竖排,老头子诙谐地解释说:那是因为横排着看,好像一路都在摇头“NO”,而竖排好像一直都在点头“YES”,首肯呢。这解释有趣,形象地道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想,看书如此,听话也基本类似。尤其是当位尊权贵者说话的时候,周围的听众无一不点头赞同,即使他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罕见的几个爱“搬牙巴劲”的,常常就被视为另类,对之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虽然说“言为心声”,但是因为没有言说的自由,只有因言获罪,国人几千年来大多数时候都是言不由衷,或“今天天气哈哈哈”,或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把戏。随便去一个什么层次的社交场合,即使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也难得听见几句发自肺腑、出于良知的话语。大家都像画着脸谱、戴着面具,背标准台词,按套路演戏。

场合上最讨厌“搬牙巴劲”的“咬卵匠”了,他发自内心的话语将会破坏大家苦心经营、小心维护的和谐气氛。就像一头莽撞的大象闯进了瓷器铺,那是破坏性的、灾难性的。更令人尴尬的是:他的认真极容易使人难堪,明知道他所说的是真的,却不敢赞同或支持,反衬出一个个虚伪与懦弱来。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当然,我们老祖宗的历史上,到底还是出现过几个拼死拼活都要“搬牙巴劲”的“咬卵匠”的,你这么说,他那么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说就没得理。那就是我们最光辉灿烂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通俗故事最能说明那时候“搬牙巴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纵横家张仪因被怀疑盗取了和氏璧,被掠笞数百,打得遍体鳞伤,爬着回家后,见妻子恐慌无助,仿佛天塌下来了似的,便对她说:"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后来,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诸侯之间,建功立业,为秦国的一枝独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始皇一统天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致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之后,就“只有你的席坐,没有你的话说”了,充塞天地的不是“子曰诗云”,就是“奉天承运”,“搬牙巴劲”便流落民间,偶现于天高皇帝远的穷山恶水之中。

直到人类历史行进到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良心”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掷地有声地发出了震古烁今的宣告:“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之后百余年,辗转传至神州,这才激活我们被钳制了两千年的“搬牙巴劲”传统,各种主义较劲,各种思想竞争,结社,办报,成就了各种千姿百态的精彩人生……后来的学者称之为民国的“黄金十年”。

可惜后来日寇入侵,可惜你懂的——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八十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