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无怨无悔(10)“与生俱来”之“乡下人和城里人”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自己也渐渐修炼到一些自信,我才意识到我的母亲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我母亲的高贵在于,她是乡下人,她进了城里,却从来没有像很多人一样走进一个世俗的圈子让自己迷失甚至唾弃。到最后,母亲拥有的是超越时空的自由之心。虽然她自己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但是她让我看到做真实的自己的伟大和因而得到的无限能量。
前一篇:《“与生俱来”之“童年·性本善?”》
总目录
1954年,全国发生大面积水灾。22岁的母亲一大早从桃江步行去益阳探望父亲,到达时已是黄昏。父亲正在抗洪抢险,见到母亲欣喜万分,却不露声色。俩人在洪水淹城的威胁下共度数日。特摄影留恋。这张照片一直挂在家中墙上,我以为是父母结婚照。事实上这是婚后五年才补照的一张合影。今年老母第一次告诉我这个故事,我听了感动不已。这是父母年轻时候留下的唯一合影。乡下人和城里人(1)
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全都是乡下人。渐渐的,渐渐的,这个世界上变得有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分。乡下人走的路是泥巴路。城里人走的路是柏油马路。乡下人穿的鞋是草鞋,连布鞋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得穿。城里人穿的鞋是皮鞋,还有回力鞋。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区分有时很明显,有时很模糊。有时只是一时的事情,有时却是影响一辈子的事情。
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最大的区分其实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你慢慢懂了,当你懂得别人怎么看你而你却偏偏痛恨别人那样看你时,你就变成了一个世俗的人。你就很可能开始讨厌周围的一切。而那时,你会发现别人会从对你的暗暗的歧视变成公开的挑衅。而那时,你可能想再回去做一个乡下人时,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回不去了,因为你在乡下的伙伴们会觉得你已经成了一个不入流的城里人。而到那时,你就再也无法逃脱你那做为一个乡下人的内心的枷锁,回不去乡下,也无法走进就在身边的城里。
(注明一下,其实这样的情结不仅限于简单的乡下人和城里人之分,那从一个眼神里就可以看出来的区分也适应于如今所说的大城市来的人和小城市来的人,岛内人和岛外人,浦东人和浦西人,上海人和非上海人,香港人和内地人,长沙人和益阳人,新移民和本地人,甚至还有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人群之间细微的不一样之分。)
我在前面说过了,(也写过这篇文章《父亲》讲述父亲对我的影响)我的父亲在乡下读完五年私塾后,十三岁只身一人从桃江到益阳去打工,自顾自就完成了一个从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身,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成这样一件事情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写得一手好字,文理兼通,尤其会算数,会讲故事。我从来就想都没有想过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我的感觉,他比我见到的任何城里人都更像城里人。小时候我最喜欢和父亲一起上街,因为我发现他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走到哪里大家都对他显示尊重。
可是,虽然我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城里人,在单位退休后他开始回顾他的一生,我也很难解释具体他的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变化,到了晚年他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后来越是到老,父亲却越想着要回老家去。我心想,这只是他对我们常说的叶落归根的渴望吗?还是他心里留下了太多的难言的遗憾?
父亲十三岁开始在益阳的一个很大的南货铺里打工,跑堂扛货,端茶倒水,聪敏肯干好学,被老板重用,到快要被升为合伙人的时候,我们的祖国解放了。父亲工作的南货铺很自然地就被归为集体制了,父亲成了一名集体制下的职员,后来他成了一名管理者,后来他到了益阳市粮食局,后来到了钢铁总厂做厂长助理。在举国上下为了早日赶超欧美而大炼钢铁的时候,父亲负责每天向省政府汇报钢铁产量。
有一周停电了,连续停电三天。父亲连续三天向省政府如实汇报,“停电了,钢铁产量为零”。但那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当年钱学森都说粮食可以亩产万斤,有太阳能就可以,钢铁的产量怎么可以受停电的影响呢?我父亲他是太没有想象力和应变能力了。于是他的预备党员的身份马上就消失了,然后就被送进了五七干校。
我只能说,我感激父亲从来就不是一个悲催自怜的人。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里,父亲永远都是一个拥有无限情怀且积极向上的人。他是如何与他一生那“秉持乾坤”的期待和他所经历的人生际遇握手言和,我不得而知。
我前面写过,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对父亲母亲的印象。我想,那是一段艰难和不堪的年月,我的童年在乡下没有受过硬伤,这使我内心永远能保持着一股纯真,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保持着对这世界的善的理解。所以我一直说自己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虽然我现在想想也有点后怕,假如当年年轻的父亲他如愿成了私营企业的老板,他也许会感受到短暂的辉煌,可是后来的二三十年间他还能不能活下来,后来还会不会有我,这都是很大的问号。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永恒的真理。
我的母亲在乡下的织布厂织布纺纱时被父亲喜欢上了,而在这之前,母亲曾在田间偶遇父亲时也是被雷电击中!可是婚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在城里,母亲因为是农村户口,只能继续留在婆家种田务农做家务。
母亲没有读过书,有的只是天生丽质和惊人的勇气和自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母亲在十三岁还不到时把她九岁的弟弟从淹死的状态中起死回生的故事,《清清的水啊,悠悠的岁月 - 那生命之光,映照着我的母亲》。 我经常想起母亲十三岁救人这件事,联想到母亲一生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自信。
我的母亲可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女人,她现在虽然脑溢血多年,坐在轮椅上我们推她出去散步,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个老太太真乖啊。” “乖”在益阳方言里是漂亮的意思。
母亲的漂亮是一种强大的气场。她的气场哪里来?我不知道她在不顾一切地去抢救她弟弟的那个时刻以前还做过什么其它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如果在你一生中,那么幼小的时候就能让一个生命起死回生,你兴许会觉得你就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人吧。
我相信那样一个重大事件从根本上塑造了母亲,并赋予了母亲这辈子一个强大不可动摇的根基。那种坚不可摧的自信经过很多年岁月的沉淀以及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摸爬滚打后终于也潜移默化地传给我一些。
因为内心有这样强大的自信,我母亲是我这辈子走遍世界见过的人里最真实,最纯粹,最无畏的人。母亲拥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和智慧,而且从来不虚张声势地强调这一点,因为那似乎就是她与生俱来的人格,从来就不是修炼来的,所以她自己对此也毫无知觉。她从来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她的行动和言语都发自她内心的感受和直觉而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和左右。
尽管后来母亲的户口也从农村转到了益阳,她在城里生活的日子渐渐变成了常态,她也从来就没有觉得她需要在任何时候表现自己是一个城里人,或者她需要任何一个别人眼里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因为母亲不识字,说话带着口音,但她偏又敢于直言,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维护家人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她在我们居住的小区和工作的工厂经常碰到各种声音打压她,欺负她,甚至凌辱她,想让她自觉低人一等,可是对母亲来说,那些嘈杂的声音她完全置之不理。
因为我自己的浅显和不安全感,小时候甚至长大后我也曾一直觉得我母亲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觉得她在城里人面前不会说话,不会打扮,不会逢场作戏,我甚至经常不想让母亲去参加家长会,因为我怕她会说出让我尴尬的话来。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自己也渐渐修炼到一些自信,我才意识到我的母亲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我母亲的高贵在于,她是乡下人,她进了城里,却从来没有像很多人一样走进一个世俗的圈子让自己迷失甚至唾弃。到最后,母亲拥有的是超越时空的自由之心。虽然她自己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但是她让我看到做真实的自己的伟大和因而得到的无限能量。
我写这些字,继续在做这些思考,同时想起我为什么现在可以做这样一个自己想做的自由人,一边不忘本、坚决做自己,一边希望让我的思想不断超越我所在的环境和文化的限制。我相信这股无形的力量应是源于我的母亲。
与前面照片相隔半个世纪的合影,多么弥足珍贵的永恒一瞬。湘伟
2018.9.18,上海
(第一稿)
下一篇:《“与生俱来”之“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