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疫】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来源:《樊登读书》APP
主讲人:杨霞(知名心理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


大家好!这里是由樊登读书与北京协和启迪心理咨询共同推出的直播课堂,连续7天,今天是第5天,我们的直播课堂的主题是面对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疫,今天的话题是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人的生命为什么要有意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在古人类的时候,人类已经失去了作为基本的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是高等动物,人原来是动物的时候,动物有一个自己的基本的本能。
三大本能,第一就是觅食,第二就是防卫,第三就是繁殖,这构成了动物的三大任务,动物一生中基本上就完成这三个任务,怎么去打猎物,防卫,搭一个安全的窝放在悬崖峭壁上等等,还有繁殖,求偶、生后代,这是它们的任务。
到了人类以后,人类逐渐就忘记了我们三大本能,尤其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现代化水平,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发达了,只要用很少的时间挣的钱,已经都不需要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可能工作一小时就够活一天,或者是一个礼拜,甚至是半年。
我见过有个搞金融的,他是工作半年,玩半年,完全足以养活他,他也不结婚,也不要孩子,他觉得没用,自己很自由,有小孩麻烦。
因为他的生活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他已经忘记了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了。比方说现在的年轻人,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安全的环境,没有经历过战争,或者被压迫、被侵略、被奴役,都没有,所以他还有各种的想法,他觉得那样可能更好。
有个小孩说我为什么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等等,所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被奴役的时候,所以一人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困苦。
这时候他不觉得自己必须工作,也不觉得必须要防卫,不觉得我们必须要团结,也不觉得我们必须要结婚去繁殖后代,才能带来我们国家的新的劳动力和生命的延续,他没有焦虑了,由于他在小的时候都很顺利,生下来就很顺利,所以他也没有痛苦的经验。
人是如何来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必须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呢?第一是动物的本能,第二个是因为你的经验。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吃不饱,比如上学之前我本来应该吃一个馒头,但是我们那时候只能分半个馒头,所以那时候经常是饿的状态去上学,而且只能吃半个馒头,也没有鸡蛋。
我记得我路过隔壁同学家的时候,他们家给馒头上抹果酱,我们家连酱都没有,半个馒头,什么都没有。
当时在农村上小学,要走40分钟的丘陵地带,还穿过一片坟地,坟地上种了好多迎春花,所以我现在一看到迎春花就想起小的时候上学要路过那片坟地,所以我是从来不去拍迎春花的。
这个经历就会让你特别会珍惜你的工作,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因为你饿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有的人会经常说中国人为什么勤奋,为什么周末不休息?因为我们中国在近200年来都经历了一个饥饿史。
还有人说中国人吃饭为什么着急上菜,20分钟之内必须上完所有菜。这是法国人说的,说(中国人要求)前5分钟之内要上第一道菜,20分钟之内要上所有菜,不然他就受不了了,他就会提意见,催你,尽管他其实已经不饿了。
这是我们的经验,可能我们曾经饿过,就留了痕迹,现在的人越来越丧失这些经验了,从来没饿过,从来也没有缺失过,也没痛苦过,所以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会有一种丧失,丧失了精力和经验,缺乏精力,也缺乏经验。
他的本能不能告诉他必须做什么,动物的本能已经消失了,真的成了高等的人类了,经验和经历又不能够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因为他没有经验,他没饿过,他没穷过,没痛苦过,所以他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他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没想法。有时候我经常会咨询青少年,人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应该去问自己,我应该向何处去。但是当我问一些青少年的时候,我说你将来有什么理想,他说没有。
我说你想一想,他说我想不起来,没想过。我还见过一个做家具的大企业家,他带着孩子来咨询,他孩子突然学习没有动力了,厌学了。我就问他的理想,因为人有动力才会学习,如果厌倦了,人生的理想都没有,当然学习也厌倦了。
我就问孩子你有什么理想?孩子说我没什么理想,我说你好好想一想,将来想干什么,他说挣大钱,他爸一愣了,他家已经是大企业了,家具大王了,怎么还挣大钱?
我说,挣钱干什么,他说挣大钱以后就周游世界,什么都干,到处溜达,他爸都傻了,他说从来没有问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想到他是这样的理想,他爸爸说您要是不问的话,我都不知道孩子的理想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二战以后,从奥地利到了美国,到美国以后就确立了它的意义理论,并且他的疗法就叫意义疗法。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疗法是在2003年,那本书叫追寻生命的意义,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樊登老师。这个书在传到中国之前,在全球已经畅销了400万册,进入中国之后,应该更多一些。
这个书是很薄的小册子,一晚上就看完了,当时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在这之前,我给病人经常会推荐药物疗法,或者是运动疗法,或者跟他说讲道理,这叫认知疗法,结果就发现好像不解恨,并没有解决他的终极问题,因为他经常会问,我锻炼了,锻炼的时候很高兴,但锻炼完了以后又陷入了苦闷怎么办?或者说道理都明白,但是依然是迷茫该怎么办?
等我看到这本书,了解到意义疗法以后,我觉得它应该是终极疗法,我们经常会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时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用运动、用森田疗法,辅助一些药物来解决他们的症状;
第二阶段要改变他们的习惯,改变他们的性格,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一些习惯和兴趣爱好;
第三个阶段就是最高阶段,就是要改变他的价值观,让原来他从只是关注自己、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变成能够去关注社会,产生社会兴趣,能够关注未来,关注他人,关注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所以美满的人生是什么?是理想加责任。理想和欲望有什么不同?欲望就是利己的,我想要什么?理想是利他的,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你能为别人做的越多,你的朋友越多,你的快乐就越多,你的人生道路就越来越宽广,你越是自私自利,看似是得到了很多,其实你的人生是索要的,生活得像个乞丐,你会觉得没有价值,没有存在感,没有意义,你就没有快乐,没有意义的生活是没有快乐的。
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说我咨询过一个亿万富翁,他们家是做房地产的,一天挣一个亿,他跟我说想死,我说为什么?明明一天挣一个亿,他还拿出一卡,问我,老师你猜我这卡里多少钱,5000万!
这时候电话响了,我说是不是朋友来电话想请你一块吃饭,大家一块吃饭比一个人吃饭要高兴,但是他不去,把电话给挂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得他买单。
他卡里有5000万现金,但不愿意买单,跟朋友一块吃饭。我说你们两口子有知心朋友吗?一个也没有,为什么?他说,只要有人跟我说话,就觉得他想问我借钱。
他们两口子的价值观是只要别人搭讪或者接近他们,想跟他交朋友,就有可能是想向他借钱,所以他们就拒绝一切接近他们的人。我给他咨询了8年,所以我说我是不是你的知心朋友,你有烦恼就告诉我,每隔三个月你就来咨询一次,把你的事全告诉我。
他说不,说我跟你不是知心朋友,我们俩是金钱关系,我需要你的时候我就交咨询费,我不需要你的时候我就不挂号,也不交咨询费。他是怕如果承认了我们是知心朋友,万一有什么慈善事业需要他捐钱,向他张嘴,所以他不能接受。
但是心理学的规律是什么?假如你没有朋友,尽管你很有钱,你也没有快乐。
为了治疗他,我们用了药物治疗,用了运动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他花钱建一个俱乐部,花钱请人家来陪他玩,但是他的内心还是爱自己的,他没有真的去爱别人,他觉得这些人还是在为他服务,所以他尽管有了俱乐部,他依然不高兴。因为他自私自利。
他又开始做慈善,完了还是不高兴,因为他做的慈善不是当地人需要的慈善,是他们企业为了宣传而做的慈善,依然是自私自利,所以他最终没有治疗好。
一直到最后我用了意义疗法,我说你是否愿意像比尔盖茨那样,把自己的资金拿出来建一个基金,用来研究疫苗,研究一些癌症,研究一些疑难杂症,他回答就一个字,不。我说什么他也不愿意改变,他还质问我,都咨询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没治好他的病?
我说我现在还有个疗法,但需要你改变,因为只有改变了才能成长,他的回答是不。所以我也无能为力。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为什么要为别人考虑?我为什么要为他人做奉献?我为什么不能时时处处先考虑我的愉快得失,那他就痛苦。
这是心理学的规律,如果一个人只是从自我出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他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是像一个乞丐一样的,他在索要。
比如要你关注,要你帮助我,要你容忍我,让你包容,全都是要。
这种心态就会导致你人生道路越走越窄,所以有的时候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寂寞,没人搭理,一上班就想自杀等等。
有个人说他一上班以后,别人都在有说有笑,就不理他,我说他们在说什么?他说都在说电视剧,而他讨厌看电视剧,我说你喜欢看什么?他说喜欢看图兰朵,看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当然别人就跟他谈不来是吧?所以他说的没人理我,我又不愿理别人。
我说我给你捋一遍,你上了班以后瞧不上别人,同时还跟他们谈不来,也不愿意加入其中,你还嫌没人理你,你想一想是因为啥?
他说怎么办?我说你太高处不胜寒,非常的高冷、得瑟,喜欢歌剧,喜欢高雅的东西,所以别人都理解不了,你只能享受孤独,孤独就是自己和自己相处。
孤独的定义是这样,一人能够享受孤独的话,他自己能够悦纳自己。如果是希望获得快乐,就要和大家打成一片,要俗得下去,要去做一些接地气的事儿。
我说你想想要哪个,你想要孤独加痛苦但是没人打扰你,还是和大家能够打成一片,抱成一团,非常俗气。他说还是要高兴,我说那行,你就开始改变自己,你要想想办法跟大家打成一片,首先你要主动去搭理别人,你得给予别人关注。
我曾经在美国当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的老百姓无论认识不认识你,都会你笑,我有时候没做好准备,觉得自己特别失礼。我出门之前就先准备好见了谁都笑,没几天就好多人给我打招呼。
因为一开始人家是先微笑,如果你不笑,或者是你板着脸,他可能就觉得你有什么毛病,这时候他可能和你越来越疏远,这时候你会觉得越来越孤独,也没人搭理你是吧?
所以,良好的关系的前提是,你要先付出你的关注、你的赞美、你的欣赏、你的微笑。
弗兰克尔在美国调查了美国的大学生,他发现在美国的大学生里有60%的人感到存在的虚无。我们曾经在中国的一个名牌大学里调查过,大一的学生里头40%的人会感空虚,我们把它称为叫空心症。
空虚是由于他在小学的理想就是上好的初中,到初中以后想上好的高中,上高中就想好大学,考上好大学,一下就没理想了,没有目标了,他没有一个长远的理想,比方特别想学医,或者是将来一定要做一个生化的工程师等等。
你看上次地震了之后,有很多小孩说要当兵,因为很多是解放军战士把他救出来了,所以他一下就觉得自己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去帮助别人,并且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
所以在大一的新生里头,他们容易暂时失去目标。因为他考上名牌大学了,他一下子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之后,他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哲学家叔本华的研究发现,人类注定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摇摆,像钟摆一样,当然最好的人生是在中间,在一个阶段就一个目标,如果说你的内心没有目标,你就容易得空心症、抑郁症,如果你内心欲望太多了,什么都想要,就会得焦虑症。
假如你追求完美,欲壑难填,患得患失,选择困难综合症,什么都想要,那你就会焦虑了,焦虑完了就强迫,强迫完了你就心理枯竭了。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像我们说的正念疗法,就是你在一个阶段就关注一件事情,如果你关注的这一件事情是利己的,索取的、是自私的,你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狭隘。
假如你的这一阶段就关注一个目标,这一目标是利他的、是奉献的,是远大的,你的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是弗兰克尔的研究发现,人为什么要有个利他的思想。
阿德勒也研究发现,当一人真的对社会感兴趣,对社会奉献的时候,他才能够真的克服自卑、产生自信、产生价值感和存在感。
当一个人有了价值感和存在感之后,他就不会觉得空虚,他也不会自杀,他会觉得一直有力量,因为他感到自己很有用。所以有人说医生非常艰苦,为什么还要去学医?你说哪个不艰苦是吧?干哪件事不会让你一直在付出?
有个幼儿园的老师跟我说他怀疑他工作的价值是什么?说他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说灵魂的工程师,他怀疑工作的价值。我说如果你的目标定位是由于自己的工作能给宝宝带来成长、带来了幸福、带来的快乐,你才能够真的快乐。如果你只想自己的快乐,比方自己的得失,你会高兴吗?你不高兴。
你非常不愉快,你的生活会没有意义。比如要饭的,什么都不干,而且不缺钱,但是他幸福吗?他快乐吗?他死了谁知道?所以请你要做一个对社会的奉献者,而不是做一个乞丐。乞求一个好的环境,乞求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政策,这个叫乞丐。
心理学家对美国的8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他们,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16%的人选择了赚钱,而78%的人选择了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我们为什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代表了我们的方向,你看龟兔赛跑,乌龟虽然慢,但是方向是正确的,反正就一直走,不停走,最终当了冠军。兔子不是,它一会歇,一会跑哪去玩,想法可多了,有人就问西游记里师徒4人能取到真经谁最关键?
我们用意义理论来研究,这4个人里最关键的还是唐僧,尽管他有时候很迂腐、很笨,完了还有时亲信妖精,但是只有他一个人是持之以恒的,也有一个目标。孙悟空能力很强,但是经常就不干了,他就撂挑子了是吧?
猪八戒喜欢偷懒,沙僧是没有目标。而唐僧是一直没有改变他的目标,不管前方有多少人要吃他的肉,他都要往前走,所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代表了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有了以后,你很少觉得无聊,你也很少觉得空虚,你也不觉得痛苦。
有人说杨老师你连续七天每天晚上要做直播,这么一口气地说一个小时不累吗,其实我平时讲课是一口气讲三个小时,而且对方要求中间不要休息,说一休息人就跑光了,要求我讲课的时候要幽默,要把大家说笑了,尽管要求如此之高,但是磨练了我的身体的素质,我就得锻炼,坚持爬山锻炼,就能够一口气讲三个小时,也不用去上厕所,甚至是都不喝水。
当你有了正确的目标,当你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以后,你会发现你不怕苦,你也不会觉得无聊。
目标是怎么形成的呢?人类5岁左右的时候,他会对生死产生疑问,会问妈妈人会死吗?我们在第7讲的时候会给大家讲给孩子生死观的教育,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他会问妈妈我从哪来?
你要正确回答,是妈妈生的,你他问一句你回答一句就完了,你别给她讲这个过程,她还小还受不了。过两天他又来问,在哪生,你说在肚子里生,过两天又问,在什么地方?你说在医院,他如果问怎么从肚子里生出来的,如果你是剖腹产的话,你就把口子给他看。你别胡说八道,别说垃圾桶捡的,要饭的给的。
有一个作家,他说我每次看见要饭的都忍不住多给他一馒头,因为他妈说他是要饭的给的,他每次见到要饭的就会觉得万一是我亲妈呢。所以给他一生中造成了终生的阴影。
好,宝宝到了9岁左右时候,会问爸爸是干嘛的?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一个医学挂图来解释生命的科学的历程,我们第7讲的时候,会详细的来讲。到了十三四岁,他要问我将向何处去?六七岁他问我从何处来?十三四岁,他会问我向何处去?到二十五岁会问我是谁?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人到了25岁以后,已经知道了我从哪来,我到哪去,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为了解决从哪来的问题,然形成文化的认同。
要他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愿意成为中国人,这样他就会比较一致,如过他本身是中国人,可是他不愿意当中国人,他就非常分裂,非常痛苦。
有时候不明白,还会定期的发抖、恐惧,觉得心理没着落,有个人来咨询,他从美国回来,他说为什么会定期发抖,定期地感到无名的恐惧。我说,你给我举个例子,你到底怕什么?
他说我怕我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也就说他从小离开祖国到了美国去生活,家长没有有意识地帮他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所以长大了以后就会产生了恐惧、焦虑,我们把这叫认同焦虑。
所以我就建议他先是每天跑20公里,让他趁暑假把中国的符号走一遍,什么长城、黄河、长江、喜马拉雅等等先走一遍,走完了以后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比方说他学金融的,我让他去了解中国的金融,看它需要什么?缺什么?
你不要老想着你缺什么,你想想国家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来为国家奉献,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一次就好。那个家长说在美国找了心理医生,找了好多次,但没想到你一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孩子的文化认同、认同焦虑,我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的!所以有的人有时候不理解,印度人特别喜欢去迪拜打工,但是工作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都愿意回到他们的家乡,好多人就会疑惑,因为落后的地方他为什么还要回去?
他在迪拜已经非常的舒适了,他们的马桶都是金子做的,他为什么还要回到落后的小城市,或者污染的大城市,就是因为文化认同。他回到家乡以后找到了自己的根。
好,这是我们说的人生的三大哲学命题,就是我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每个人都应该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且通回答这个问题,来解决自己人生应该怎么过的问题。
所以说苏格拉底说过,一个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什么叫未经审视?这个审视就是要思考人生目标是什么?责任是什么?
我记得我刚开始当心理医生的时候,一小时就5块钱,我给大家讲过,咨询完了,他还给我4块钱,还扣我一块钱,他说我上了趟厕所,这时候有一个大公司就挖我,想让我去他们人力资源部,当时我的工资是100多,给单位一小时才创收5块钱。
感觉从金钱上来讲好像没看到什么希望,那公司说你来我给你一个月3000块钱,真的让我动摇了,想跳槽的时候收到好多治好的患者给我发的明信片,明信片里就写的时候说杨大夫你还在干这个心理医生吗?
其中有一个还是我的一个熟人,他曾经咨询过我,我就向他透露我的想法,我说我要不要去当人事经理,他说人事经理很多,心理医生很少,你千万不要改行,你改行了我们怎么办?
好多次到年底的时候,我就听到或者看到,患者他这样的话,我就会觉得他们太需要心理医生。所以这是我的责任,谁让我学心理学了呢。所以我们就一下下坚持到现在。
其实我也中间见过我的同行,他去炒股票去了,他原来是在宣武医院,他已经是在心理科,而且他还有了处方权,所以他的权力比我还大,他既能开药还能咨询,厉害的很。
但是他觉得很无聊,收入太低了,他就去了证券公司炒股票,干了两年以后,等他挣了很多钱以后,发现生活毫无意义。如果你的生活是为了挣钱的话,你挣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症,挣到以后就会产生抑郁症,为什么?
因为你把挣钱当目标,当你拥有这些钱的时候,没目标了。
所以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应该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奉献了什么。奉献是无止境的,因为你很少说“我已经奉献完了,我可以嗝了,我可以自杀了”,没有,因为你即使退休了,你依然还有余光余热,所以如果你以奉献为人生目标的话,你永远不会自杀,你老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特别有价值,即使你退休了,人家还会觉得你很有经验,是吧?
所以这个时候弗兰克尔就建议,人生如果是以奉献、以利他的远大的理想为目标的话,就会越来越高兴,越来越轻松。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自杀的、抑郁的、焦虑不安的、心理枯竭的、心理障碍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看不到未来。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毫无意义,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我不能够从生活中再获得什么东西了”,他一味寻求获得。
对生活没有目标的人就容易堕落、容易逃避现实、容易回忆过去、容易后悔:“我以前怎么样,过去怎么样……”,而且他也不能够抓住积极的机会,因为他沉浸在这种挑剔、抱怨、回忆、内疚、沮丧之中,他也不能去抓住有益的机会,更不能够去努力的改变现状。
那么工作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年龄段,哪怕他是一个在敬老院的老人,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生活,会决定他的寿命和他的健康状态。
假如他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都是由护士来伺候他的,他反而没有生存的责任心。
假如他肩负着责任,比方说“我一定得活着,我孩子还等着我回家,我老伴还等着我照顾,我护士还给我派了活,让我把那花养活”,他提的事可多了,这一年他都不怎么去看病,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肩负了重任,而且还有责任。
我把这叫“活着一口气”,他有一口气顶着,他会一直坚持着去做点什么,当他去从事一些积极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免疫力也会提高,工作会给一个人带来价值,他的责任,他的目标,他对别人奉献的一些价值,会给他带来健康的情绪和免疫力,并且他也不害怕、不抱怨、不怕苦。这是我们说的,人为什么要拥有这样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来工作,决定了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假如你认为周围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就会防着他们,你就会远离他们,你也不会去跟他们建立联系,然后你会觉得孤独,你会抱怨人生怎么如此的孤独。
有人来咨询我,他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已经在美国读博士,他连回家探亲都觉得麻烦,“天哪!一年还要回家探亲一次,我妈还让我谈恋爱,每周还要见一次男朋友”,他就觉得人生怎么那么累。
直到他有一次觉得想自杀了,他觉得不对劲,感觉得抑郁症了,他就悄悄地回来,他学的是生物,知道要找心理医生了。他咨询的时候就说,老师,我什么都明白,可是我现在就是想自杀,你说说是为什么。
他对父母也毫无责任,对找朋友也毫无欲望,觉得人生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还没有理想,也没有意愿和别人建立联系,并没有说国家等着我,或者说人类等着我,今天做这个实验,会给世界上带来什么样的一个贡献。
弗兰克尔认为人是渺小的,做的工作也是渺小的,如果你把自己渺小的工作和自我和一个庞大的社会环境和事业结合在一起,你就会怎么样?你会觉得你有无穷的动力。
我记得1984年,我那时候的班主任老师就鼓励我说你可以入党,但我觉得我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老师说,其实不是说等你达到完美的标准了,你才可以申请入党,它是你的追求的历程。
这个历程就是你把你有限的生命和一个无限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大家在一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去不断地无限接近理想和目标。这句话打动我了。
我觉得人应该是要有一个信仰、要有一个信念、要有一个信条,只不过你可能相信的是佛教,可能相信的是基督教,我可能相信的是共产主义,但是他们都是有一个叫什么?大爱,就是要奉献,这是一样的。
我记得我去印度南部旅游的时候,在印度南部就很少有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大家都只在北部著名的金三角游玩。后来我到了南部,有一个法国人用英语来问:“你是信仰印度教吗?”我说:“不是。”
他说:“你是信仰佛教吗?”我说:“不是。”“那你信仰什么教呢?”这时候我已经感觉他在质问我。我如果回答我什么也不信,他马上就说“你们中国人什么都不信”,我说“共产主义”,他就倒吸一口冷气,呼呼就走了。
其实以前我们每天都相见,大家都微笑,还打招呼,直到他这次问了以后,他不理我了,我想他可能是有偏见。其实我曾经研究过这个,因为佛教最高境界,基督教最高境界都是什么?大爱,是吧?
而且都是没有差别心,要完全是奉献自我,忘我。所谓放下,实际上不是说放下烦恼,是放下我,对吧?和共产党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样的,是吧?
所以一个人能够考虑别人,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你能全心全意的去为别人服务,你才是最高境界。
后来每次我讲课讲到这的时候,(学生)说杨老师你这是在给我们讲党课。其实不是,这是弗兰克尔说的,弗兰克尔的老师曾经跟弗兰克尔说,人活着要有意义,当时他就很怀疑,怎么可能,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
直到发生了二战,把犹太人都给抓起来,关进了集中营,他是幸存者,已经抓进去了40万人,活出来只有几十人,他是其中的一个。
整个过程,他是用了意义疗法来针对自己,一开始他是为孩子、为老婆、为父母活着,他说我一定要活着出去,我父母活着,我也要努力的活着出去,我想办法,积极劳动也好,打起精神跑步也好,不断的去奉献自己的才能也好,反正我就要生存。
后来发现他的孩子、他的父母、他的爱人都死了,这时候好多同伴就躺着,就不吃不喝就死了,绝望了,没有活下去的欲望。这时候他就开始思考,这是我们的民族要灭绝了。
所以他就跟周围人说,我们如果有办法活下去,我们一定要再婚、生好多孩子。等到二战结束宣布失败之后,他们就往外跑,因为当时是被机枪扫射的,他们就想好了不同的方向,跑出来了40个,跑出来以后他往家里跑,家里已经完全都破败了,什么人都没有了。
后来他移居到了美国,继续来研究这个意义疗法。他就坚信人活着要有意义、要有理想、要有责任、要有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利他的、是奉献的、是远大的,他用自己的生命的经历、整个民族的生命的经历,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你的人生理想是这样认为的,你认为人应该是利他,你就愿意帮助你的同事,你同事就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完了你的路子就特别多。
因为你交了很多的朋友,路子就特别的广,工作就特别的顺,生活也特别的顺,觉得人生特别的快乐,而且越走越宽广,你会觉得你很容易心想事成,为什么?
你一开始的价值观是利他的,你越利他、别人就会越帮助你。我曾经认识一个人,他还跟我住一个院儿,就我的邻居,一个硕士,一个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华,长得也非常的精神的,学历也好、长得也好、文采也好,她是某个杂志的总编,我们认为她前程似锦。
有一次我给她这个杂志写科普文章,我们要去开会,她就说杨老师咱俩开同一个会,咱们低碳出行吧。我说行低碳出行,怎么低碳出行?
她说我搭你车,我一听有道理,干嘛开两个车呢。我接他,等我接她的时候她就吃一个哈根达斯冰棍,挺贵的,她说,因为你开车不方便,所以我没给你买,然后她滋啦滋啦自己吃!
我当时开车,我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我开车拉她,她吃冰棍,我没有。我一想我这么胖,我也别吃了,还赶紧要开会。等到年底的时候,她就来找我说,真倒霉,没有续聘。
她们单位是一年一聘,没有人选她,为什么?我一想多新鲜,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平时任何小事都特别精明,都特别算计,要占别人便宜,而且还不考虑别人,你肯定就没有人来应对你,谁来选你,是吧?
其实你要搭别人车,你应该给别人送个小礼物,带个好吃的,或者是你来付什么加油费,哪怕就很短的路,你不用付加油费的话,可是你也得稍有点自觉,你用不着带什么小礼物,或者买个苹果什么的,但也别一个人滋啦滋啦在这吃,是吧?
我觉得这是起码的道理。她找借口说:因为你不方便,所以我没给你买。好,我认为这是偶然的。到年底了她失业了,到第2年说真倒霉,我离婚了,她爱人也不要她了,第3年又说真倒霉,得慢性肾炎了。
我当时一想你是不是冰棍吃多了,第4年又说真倒霉,儿子没考大学。如果她连年倒霉,就要自省一下,你自己做人有没有哪做的不对的地方,你看才华没问题,能力没问题,精明没问题,是吧?
各方面没问题,哪有问题?你做人的价值观,我们平时说的品德,你什么都不缺,缺德。后来她已经不能在北京工作,在外地工作,北京的人缘败光了,没有路子了。
你知道什么叫朋友,朋友就是路子,我们互相帮助,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如果我帮助100个人,有10个人帮助我都受不了,哪儿需要那么多帮助,是吧?
但是我们帮助100个人很容易,所以说你就把这个当做习惯,你就愿意去帮助谁就帮助谁,哪怕其中有1/10的人来回报你,你就会出现心想事成。
今天的话题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活出生命的意义,它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给你讲党课。它是一个什么?是在价值观上让我们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你的方向正确,哪怕说你能力低点,你懒点,你走的慢点,你还随时要歇会儿,但是你最终都能走到正确的目的地。因为你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你的方向是正确的。
假如你是方向是错误的,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又勤快、又精明、又认真、又经常算计,那你会怎么样?你会在一个错误的目的地,像葛郎台是吧?葛郎台特别抠,他经常还占邻居的便宜,邻居家的火钳子没拿回家,他偷回来,这是什么人?所以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工作,什么样态度来工作,决定了我们将来会走多远和走到什么样的境界。
工作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由什么来体现呢?我们有时候不要在乎自己的出身,我见过有的人就是特别不愿意承认他爸爸妈妈是农民,他撒谎,他会撒这样的慌,他会在意他的出身,他会在意他就读的学校,一定要上名校,我的学历、头衔、职位、地位等等,有的人特别在意这些。
因为这些决定了别人怎么来看待你:你是博士,你是局级,你是名校毕业。那么你自己应该怎么看待自己?你如何来看待你自己的价值?你的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就见过有年轻人跟我说,我认为挣钱是最重要的,我说那行,你就去努力去学,学什么?学中国没有的。我们现在缺高科技,我们现在缺一些,比方说到了北欧,你会发现海边特别无味儿,非常干净,像咱们现在有海腥味,觉得咱们中国的环境很差。
其实他们会有一个生物的除味剂,又环保又除味道,但是不外卖,不出口,技术不转让。可是我们可以去学。如果你想到了国家缺什么,你就去学什么,你想你会怎么样?这个发财都是顺带来的。
你不用考虑发财,你只考虑你如何学、如何奉献,你一定发财,因为你学的正好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有的人他经常会考虑我要什么,比方说有个人说,我想当一个特级教师,但是他又嫌那孩子的笨。
你说这特级教师怎么来的?特级教师是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他总结创建了无数个绝招,能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一个作文大王,我能够了解那个孩子,提高他的数学能力,记住英语单词等等。
你越是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越是能够想方设法来帮助孩子、为孩子服务,你才有可能尽早的成为特级教师。有的人会以为说我是不是发表了很多论文,我就当特许教师了?
那论文也是来自于你不断的对那些所谓“笨”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帮助他们成长,你才获得了数据,你才总结了经验,你才能够获得你想要的。
所以你不必去每天想着我怎么提高地位、我怎么来挣大钱发大财、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其实只想一件事就可以了:你怎样全心全意的去发挥你的潜能,贡献你的才华,你能够为别人去服务。你服务的越好,你越有可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所以苏拉里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就是你没有树立目标,你也没有建立责任,你也没有去考虑我的价值观,你会发现你活得庸庸碌碌。
我们怎么来看待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什么事会让你能够为他付出你的所有的努力?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们讲心理学的一个老师,当时这个老师非常坎坷,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因为自己的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后来他的女朋友跟他分手,就要把他下放到一个工厂,当各种工种,钳工等等那几种工种全部干过,最后也非常的熟练,这个什么矬、什么钳之类的。
这时候他非常的抱怨,他觉得这一生太坎坷了,浪费很多时间,就非常的生气。
但是这时候他遇到了谁,他遇到了他的大学同学。他大学同学在他打成右派的时候,家里有亲戚,那时候他就出国了,出国以后在美国上了名牌大学,工作、结婚、退休到现在。
他俩见面以后抱头痛哭,就互相来说这辈子过得怎么样,那个人10分钟就说完了,我出国了、上哪个大学、在哪工作、退休、结婚,10分钟完了,而他说了三天三夜都没说完,对方就羡慕他:天,你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让人羡慕!
他都愣了,他一直在抱怨自己的人生,他一直是在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没想到人家在羡慕他,其实他一直见到他的时候会很自卑:你看人家顺利,幸福,对不对?但是到了老年以后,那人说我的人生10分钟,你的人生一直说不完。
所以他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的一生的经历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未来,我应该怎么样去度过?所有这些痛苦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财富?
我也见过一个作家,他说我早年我当兵,我在巡逻,我好多次想自杀,我一想到就想哭,想着就哭。我说你没有这些经历的话,你现在能当作家吗,你今天能当作家,是因为你有这种惨痛的经历、刻骨铭心的经历,你今天才能写出惊心动魄的一个故事,像我们要是没有你这个经历的话,你让我写小说,我只能写病历,我只能写科普文章,我写不出你那小说,因为实在是编不出来是吧。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人生,如何来过自己的人生,是吧?所以尼采说过,那些拥有“为什么而活”的人,他可以承受任何“如何活”的问题。这人怎么活其实很容易,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为什么活?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在家里呆着活,为什么要去不停的去查体温,不停的要去消毒洗手,因为为了自己为了大家,是吧?如果我们自己生病了,还要传染给别人,或者说我们到外面不讲究卫生,今天我见了有两个人在地铁上、在商店死活不戴口罩,他没有考虑到别人是吧?
因为你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潜伏者是吧?如果你身上带有了潜在的细菌或者病菌、病毒,就有可能由于没有戴口罩,你打喷嚏或者说话,就有可能传染给别人。
所以在疫情时期一定要考虑到周围人,考虑到大家。当你了解到你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很轻松。其实戴口罩很容易的,有人说戴口罩,这耳朵根特别勒。
有人就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买牛奶的箱子上面不有个提手吗?把那拿下来以后在后边勾一下,就拿塑料的钩子钩着绳子,你的耳朵就轻松了。人总是有办法的。但是这些方法,为什么有的人就会很轻松,很自如地这么去做,他一点也不觉得,是因为他明白了为什么今天要这么做。
好,你是怎么来看待生活的?你认为生活是一个故事,还是个游戏、还是利他、还是奉献,还是什么都不是,还是互相利用?
我见过有人就说“人生就是互相利用”,这是一个企业的经理,当时在给企业讲课。我当时都愣了,经理来说人生就是互相利用,我说员工怎么看你的。
我们要注意,如果你认为人生是互相利用,你就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因为你要被人利用,对吧?你要无用的话怎么互相利用,是吧?你想等着用别人,别人没法用你,你自私自利?
所以尽管你认为人生是互相利用,你依然需要互相奉献,是吧?如果你认为人生是个悲剧,你可能就会特别消极、特别沮丧,所以你怎么看待人生,你可能会怎么去过他。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带来不同的行为。
假如你认为人生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你就会经常去使唤别人。你看有一个女孩跟我说,“老师我为什么谈恋爱,谈到三个月就分手了?”我一看条件挺好的,在一个著名大学读书,现在大二。
她说“我每次谈到三个月,我就分手了,我每次都不能长”,我说“前三个月都干什么了?”她说“前三个月都是他给我送花,他请我吃饭,他带我到哪玩等等,还给我抄作业,给我送笔记”,我说“三个月以后呢?”“他就要求我做一些什么事情,我就不愿意”,我就又多问一句,我说“你在你家里你自己家的时候,你最不愿意做什么?”她:“我最不愿意做家务了。”
你看,一下就有了关联,一个人在家里不愿做家务,其实就是在不愿意在家里为别人、为父母去奉献去分担,你在家为你亲生父母你都不愿意分担,你到了社会上,你为你同学、为你的男友、为你的同事,你还能做点什么?你为你的客户你还能做点什么?
所以这个小姑娘来问我说的,我直接说你要做家务,我说了以后请你去做,是因为这是你问我,我开的药就是这个行为,请你学会做家务;如果在学校你要去分担一些打扫卫生的事,比方打开水、打扫卫生,擦桌子等等,不要让宿舍乱七八糟的?
俞敏洪就是大学4年每天打水,他能创立新东方绝对是有原因的,他真的是能够奉献是吧?所以那些经常喝别人的水的人,到最后是给他打工的。
好,这是我们说的不同的价值观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行为,人的生命他会注定要有三个束缚要受到三束缚,一种就是我们目前只能生活在有限的领域,比如说我们只能生活在地球上,也就是说空间是固定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你必须艰苦奋斗,你必须努力的上进,你落后了就要挨打。
中国就是这样,你看最近有人歧视我们,我同学的女儿在法国读书,去超市买东西,外国人就当他面走过来说,“你是中国病毒!”,就骂他,在美国还出现了打人等等的,是因为什么?
你落后了,我们过去以为是经济落后人家挨打,你现在发现你在健康领域落后了,也有人要欺负你。
所以第一,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受到三种束缚,第1种束缚就是我们只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必须要和他们其他人相处,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努力,你不上进,你没有战胜自己身上的缺点、坏习惯,你就要被别人鄙视、被别人淘汰、被别人打击、被别人侵略,这第一,所以我们必须要勤奋工作,而且必须要上进。
第二,我们不只是独自生存,我们和周围的其他的人种不只是独自生存,我们和周围的其他的人种、物种要和睦相处,因为我们和他是共同来分享地球,所以你的人际关系,你和自然的关系,你和动物的关系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在明天这讲里会讲到人际关系。
第三,人类有两性,如果没有爱情和婚姻就没有生命的延续,因为人不是单性繁殖的,人是异性繁殖的,而且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到时间了我就发情了,我就怎么样了。
人是需要通过爱来结婚,生孩子,当然可能现在有的欧洲的人,他可能是同居,没有结婚,但是也得有爱,是吧?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这是要有爱的,所以这时候又产生了我们人类的第3个任务,就是爱。
所以人类它注定会有三个束缚,同时也产生三个使命。
第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奋斗,我们要上进。
第二,人际关系,带来了我们的和谐上进,带来了我们的安全、带来了我们的协作,包含了你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你和动物的和谐关系。
第三,我们要学会爱,繁衍生命,来让我们的DNA、让我们的生命不断的产生,而不是说的我们现在都什么,我们都只管自己,将来我们中国人就消失了,我们在这方面我们不需要具有大熊猫精神,我们得有耗子精神,我们得不断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每个人对这三个使命都会做出他自己的回答,假如他爱别人,别人也爱他,他工作勤奋,获得了成就,并且他也愿意付出他的生活的交友的面、事业的成果,他所获得的这些认可,还有他的地位,包括回报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他就会觉得人生越来越幸福。
你看如果你用的是这种利他的想法、奉献的想法,你会最终会特别愿意成为建设人类文明和幸福的一份子,所以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中国所谓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经历了很多关键时刻,我们也经历过金融危机,那时候对我们打击不大。
现在我们进入到疫情危机,打击比较大,但是和战争危机相比,说实在的和流感相比,流感已经好几千人去世了,是吧?所以其实我们还可以,但是由于我们有一段时间会比较的顺利、比较的安宁,才会使我们如此的惊慌,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但是我们要为什么感到自豪?
我们经历了这一切,我们是抗击疫情的、奉献的一份子,哪怕奉献就是在家呆着忍着,它也是一个奉献。所以我们要为自己能够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而不是说“我就管我自己,我才不管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也不想戴口罩,我就不戴口罩”等等。
或者有人会觉得回来太累了怎么着,他可能就会把自己隔离开来,不去和别人交往,也不去奉献,也不去想我在这社会上有什么责任。
责任是什么?目标大家已经理解了,目标就是我要去实现什么样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对社会有什么用是吧?责任就是你和他人的关系是索要的还是奉献的?
所以这个责任心是如果你是一个奉献的关系,你就会成为富翁,因为你为了多奉献,你得多拥有,所以就会成为富翁,所以奉献的人生反而是富裕的人生。而索要的人生是乞丐人生,尽管他很有钱,但是他感觉自己特别孤独、特别寂寞。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失败者他们都拥有一个不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他只为自己活着,自私自利。
曾经我看这叫超越自卑,现在可能叫战胜自卑,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是第1个反对弗洛伊德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他认为人不是人的心理成长不是因为欲望,而是因为自卑产生的社会兴趣,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通过奉献来自我实现,假如你没有奉献,你的自我是不能实现的。
许多人都怀疑,人为什么要奉献,难道就不能享受一下自私一下?但是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你只为自己着想的话,你会越来越没有朋友,你只爱自己的话,你发现世上只有一人爱你,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能爱很多人,你会发现很多人都爱你,因为你爱很多人,别人就会爱你,人际关系的规律就是这样的,你爱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爱你,如果你想要多少人爱,你就要先爱多少人。好,所以人生应该是我为人人,然后才人人为我。
童年的创伤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历?童年创伤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自卑,有时候带来一些身体的残疾或者是性格的缺陷,还有痛苦的经历。
阿德勒认为这些痛苦的经历会不会让我们重复悲剧,像离婚的家庭,他长大了是不是也会离婚?或者他从小贫困长大,是不是都会变得穷凶极恶等等?不一定。
一个痛苦的经历会给人带来三种不同的结果,有1/3人会化悲痛为力量,他家庭是残破的,他会更加珍惜家庭,还有1/3会破罐破摔,反正你们也不爱我,我也不碍你们事,还有1/3会报复社会,你们怎么对待我怎么对待你。这样的话就会导致早年的创伤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结果。
你不能选择早年创伤,因为你小时候很小,这时候你也不知道为什么爸妈离婚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穷,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就残疾了等等,这时候你可能会抱怨,但是它没法改变,就是说早年经历你长大了以后,你回忆的时候你发现没法改变,可是你能改变的是你选择的态度:我是化悲痛为力量,还是破罐破摔,还是报复社会。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你或者是病人,你或者是罪犯,你或者是一个劳模,这个是不一样的,是由于你有不同的选择。像雷锋也是孤儿,但是他认为人活着要像一团火,给别人带来温暖,而不是一块冰,给别人带来寒冷等等。
所以他觉得人生不应该是去自私的、去破坏的、去索要的,而是应该去奉献的。所以阿德勒认为,有的人如果他小的时候没有去体验过父母对他的关注,他就以为人不需要协作,因为他没有体验过。
但是也有的小孩是因为小时候没有体验过,他才会发现给别人一点温暖是多么的可贵。所以如果你长大了以后变得特别自私,你别赖父母。因为小的时候,我们同样的教育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我们对孩子特别好,孩子会认为是应该的,他也会变得非常自私,我们对她不好,他有时候也可能自私,他说是因为你对我不好,我也没有学会对别人好,我跟你说我对你好,你应该学会我们的优点,你也对别人好,因为我们就是这么对待你的。如果我们对待你不好,比较严格,你更应该认为我得跟他们不一样,我得对别人好是吧?
我的意思是,不管父母是怎么做的,你依然可以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去生活。因为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选择。早年的经验只是一个起点、一个背景,但是你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方向,都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好,既然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是发现生命的意义,那通过什么来发现什么意义?
第1条途径就是创造一种工作或者做一件实事,你比方说韩红,最近她号召组织大家去捐款捐物,并且身体力行的去这么做,所以这样的话,他做这样一件实事,一件有利于他人的工作,会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意义,并且一生都会觉得有动力、有活力、有激情,尽管病倒了,她依然觉得自己此生无憾。
有一个小学生,他的隔壁邻居是一个小儿麻痹的患者,就是下肢瘫痪,当时是不能上学,他就每次回来把笔记给那孩子带一份,所以他经常带给他,一直坚持了整个小学。后来那个孩子长大了以后是自学高考,尽管人家可能在成名了以后没有提到过他,可是他自己依然会觉得:我没有遗憾。
如果我每天学得很好,而他特别可怜巴巴的看着我,我会内疚,我会痛苦,就跟如果你发现有些人他现在要自杀,你没有帮助他,他如果真的自杀去世了,你会怎么样?你绝对不会活得安宁。
所以一定要学会做一件利他的事情,做一些实事,这些利他的事情能够换来什么?换来忘我。假如下雨天你在过马路,你会想什么?如果之后没有别人,你肯定会担心,你开始抱怨,你看我的衣服都湿了,你开始焦虑,我怎么回家是吧?
这时候你看见一个盲人在过马路,或者你看一个老太太在过马路,你看妇女抱着孩子,你会怎么样?你就本能的去帮助他,在你帮助的过程中,你怎么样?你完全忘了你的裤腿是湿的,你忘了你没有带伞,你忘了你怎么回家,而且你给他送到对面以后,他就千恩万谢,谢谢你。
好,你特别的温暖,特别高兴,这是体验!我们说心理学有一个体验叫高峰体验,就是极度的喜悦,这个喜悦不是说我捡了一分钱,或者我又发了大财,我怎么怎么样。我曾经问过富翁,我说你突然发财了,或者你今天挣了一个亿,你什么感觉?
他说“一秒钟,特别高兴!马上我就担忧:现在物价指数CPI……贬值了!”他开始算这一个亿贬值,一天贬值多少钱,晚上人睡不着觉,天哪我没挣多钱,我们也不担心。他开始这么糟心,我从来没想到,他是这样子。
我还好奇,我说你们家早上都吃什么早饭?白粥。一天挣一个亿,不是应该得喝点什么燕窝吗?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吃什么都没味儿。我一看咱们吃酱豆腐,还有味儿,说明什么,说明你还没那么多钱。好,第1个途径要创造一种工作或者是做一件实事。
第2个途径,体验某些事或体验遇见某个人,体验真善美。有的人经常不知道生活意义,他爱过一个人以后他发现,我知道了,我真的愿意为他做什么,我愿意为他完善自己,我愿意为他改变缺点等等,因为他爱过人以后真的爱过别人之后,一个人才真的学会了,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体验美、体验爱也是让你能够发现生命的意义。
比如说你带孩子去看绝美的雪山,你带她去西藏、去新疆,去看特别美的大自然的景观,宝宝当时也是一种高峰体验,绝美的景色。我记得第1次带我家小孩7岁去南疆,当时路过慕士塔格峰。以前咱们觉得看看山得进公园,没想到就是马路边,赫然一座7000多米的大山。
本来我们是没有同伴的,我们一家人就租了一辆车,一路上我就担心7岁的孩子会不会闹腾闹情绪,没有朋友也不好玩,一天开600公里就看一个土堆。结果不是这样的,因为不同的地貌,他查资料,什么什么地貌,看地理书看历史书,一看是个风水,什么叫风?什么叫水?好家伙,我那一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我就觉得带孩子去体验一种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那种大美,那种绝美会让孩子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他对人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他后来去美国读书的时候,比方美国人开始说我们有什么,他从来不会去羡慕,因为他见过中国特别美的东西。
他每周都要去走长城,还徒步黄河,登过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还见到过好多绝美的风光,西藏、穿过无人区,所以他从来没有说的,人家一说特别美,他就说瑞士这个地方,我们西藏比这美多了是吧?他也觉得美,但是他并没有说“太羡慕了,我不回去了”,他还是说我一定要回来。如果你让孩子真的见过美,也真的去爱过别人,他才会去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这个途径。
第3条途径,经历苦难。人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获得快乐,其实是去发现生命的意义。我见过有一个专家,他说他要想当好医生的第1名,你要每天做的手术要比别人多,你要特别耐心的去回答病人的问题,你还要写论文,你还要做什么什么。
他全部都达到以后,他就发现我依然觉得活得没意思,他就来问我已经达到了好医生的第1名,而且连续好多年我都是好医生第1名,我什么都不缺,我为什么还是不快乐,有时候还想自杀呢?
我说,你看你现在想的是我要当一个第1名,你还在索要,请你改变一下价值观,你服务的这些病人,他到最后不行了来做手术了,做心脏手术,如果他能预防的话,他能保健的话,他能知道一些知识的话,是不是你就不用那么忙了,而且我们就造福更多的人类了,是吧?
后来他就做科普了。他除了做手术以外,更多的时间通过互联网的关系,来做科普。他说,真的,我感到生活特别充实,我不再去关注我是不是第1名,我不想自杀了。
这是因为什么?你去为别人做事情,尽管这过程是痛苦的,但你经历了这个过程,比如做科普,他在互联网上去写科普文章,或者去给人去义务讲解,可能没什么收获,这个是一个非常累的、去吃很多苦的、牺牲很多休息时间的,还没有什么收入,但是他感觉到很有意义。
你真的想不到这个变化,就是当他原来做手术、当第一、得到更多的认可,甚至是做更多的手术、更多的收入的时候,反而想自杀。当他在奉献的时候,做有意义的事情,很辛苦,但是他觉得非常的有价值。
所以当我们在特别佩服咱们工作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要支持,同时也要向他们学习,经历了这些苦难,包括坚持我们自己的工作要做好,愿意去吃苦、愿意去奉献、甘愿去奉献的话,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认为你能够活1万岁,你可能今天会非常的懒惰,但是如果假如你只能活到明天,你今天要做什么?肯定今天不是数钱,而是去跟你所爱的人说你的心里话,并且你可能要为他们在做最后的事情,所以依然你是在奉献的。
好,那么我们怎么来面对生活中痛苦呢?人生注定要面临三种痛苦,三重悲剧。第1是人肯定要经历痛苦,第2个是人要经历内疚,第3是人要面临死亡。
但是人类又有三大本能。这三大潜能是把痛苦转化为成就,把内疚转化为自我完善,因为生命短暂,因为有死亡,我们才要负责任的活着。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追寻生命的意义。人的快乐不是强求来的,是因为你创造了快乐背后的意义,你的经历构成了你的经验,构成了你的体验,构成你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去追求结果,而是要去体验这个经历。
不要说这两个礼拜多麻烦,这家里多烦,这是一个宝贵的体验,你把它用来学习、用来加油、用来为家里的其他人做一些事情、用来陪伴你的孩子、高质量地跟你的爱人沟通等等,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会让你经历的不平凡,会让你这两周也变的不无聊。
好,人生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是在于他奉献了什么,也不在于他是不是方方面面都能够出类拔萃,而在某一个方面把他最擅长的部分奉献了出来,他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优势。大家明天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