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下散文旅行·在路上

山西大同华严寺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198人  鹿agneswang

      大同,北京以西三百多公里,一座历史悠久却很少被人们想起的城市。大同现在的城市规模自北魏以来没有经历大的改动,她的城市布局,街头巷陌仍然沿用着明清时大同府的样式,现代的大同人无一不是穿着新鞋走在老路上。

      大同曾经是辽,金两代陪都。辽重熙十三年(1044),兴宗将当时还叫云州的大同升为西京,成为大辽五京之一。云州西邻西夏,成为辽的边防重地,“非亲王不能守之“。

彪悍契丹人 契丹文物

      骁勇善战,逐水草而居的的契丹人建国后,极其推崇中原文化,辽道宗曾以白金数百两制作佛像,在其背刻字“愿后世生中国”,对汉人文化的崇拜向往,可见一斑。契丹在与汉人日复一日的融合中,逐渐放弃了部落时期的萨满教,佛教越来越被契丹贵族接受,尤其在圣宗,兴宗,道宗时期,佛教极盛。皇室权贵,富豪热衷于施舍庄田,民户给寺院。这些民户向寺院缴纳半数的税金,大大增加了寺院的收入。皇亲国戚常常邀请名僧到宫廷说法,并委任他们以高官,佛教的地位得到了统治者的巩固。

山西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西南方向,清远街南侧。现在的华严寺被周围的仿古街包围,周边时髦的商铺和小吃店林立,不远处是鼎鼎大名的本土餐馆“凤临阁”,闻名而来的吃客络绎不绝。热闹喧哗中的华严寺有自己极清静的气场,自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建寺,至今980年。辽代契丹人崇尚太阳,崇尚东方,皇帝的御帐也是要面向东方。华严寺也是坐西朝东,好似一个坐北朝南的寺庙逆时针旋转了90度。

        辽代华严宗盛行,华严寺的名字来自《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辽道宗将辽祖先,先帝塑像——5座石像,6座铜像安置在华严寺,这里既是一座参禅礼拜的佛教道场,也是一座皇家祖庙。清宁八年十二月,道宗来到西京华严寺,为皇太后过本命年(再生礼),同时赦免西京一地囚犯。占地66000平方米的华严寺,也曾备受尊崇,香火极盛。

山西大同华严寺

      天下着雨,八月底的天气已经有了秋天的凉意。迈入山门,普光明殿前的广场很空阔,广场两侧分别是钟楼,鼓楼,曾经的晨钟暮鼓提醒着人们一天的开始与结束,如今两楼都已锁上,没有实际的功能了。普光明殿前出的抱厦像一个廊子,给了人们迂回的空间,抬头看上面的斗八藻井,一根根木条或横或纵规律的搭接在一起,组成一条条优美的弧线。大殿外面的石台上,几个本地人高声说笑着,山西方言虽然听不懂,但他们互相熟识的神情和欢快的语调,给雨中静谧的寺院带来一点世俗的活泼和暖意。

山西大同华严寺 山西大同华严寺 山西大同华严寺

普光明殿一旁有条回廊,打扫的很洁净,青灰的地砖和褐色柱子显得寂静悠长,石阶下,木窗的格栅里,望过去满满的草色绿意。

山西大同华严寺

      穿过回廊,是上华严寺的过殿小院儿,这座过殿曾经作为念佛堂,专供僧人,百姓诵经礼佛,超度亡灵。上华严寺的中心是大雄宝殿,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在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打西京,战争应该是极其惨烈。“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华严寺经过这一战,几乎被夷为平地,所剩寥寥。1125年,辽被金朝所灭,华严寺由此被交到了金人手里。

      金天眷三年(1140年),在原址地基上,大雄宝殿得以重建。大殿占地1559平方米,硕大雄伟,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至尊之意,是我国现存古代木结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者。大雄宝殿殿顶五脊四坡,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同样雄伟的还有殿顶正脊上的一对五色琉璃鸱吻,身高4.5米,如果说这对鸱吻的身高是全国第二,那么其它鸱吻们没有谁敢称第一。大雄宝殿前悬挂的两幅匾额,也一样是硕大的风格。两幅明代的大匾这样一挂,雄伟的大殿似乎也乖乖的就地坐稳了。张嘴暴眼的鸱吻和雄浑的匾额,夸张的尺寸给大殿增添了一点莫名的喜感。

大雄宝殿 右边鸱吻为金代原物 大雄宝殿高高的月台上回望

      金朝末期,国势衰微,华严寺虽然没有再遭受大的损害,但也只是勉强维持。金灭亡后,华严寺“院门牢落,庭宇荒凉,官物,人匠,车甲,绣女充牣寺中”,俨然一副拥挤的俗世居所。华严寺就这样凄凉的来到了元朝。

      元朝发达的寺院经济再一次拯救了华严寺。中国历代王朝中,元朝对佛教的尊崇优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很多寺庙就是一个封建大庄园,拥有自己的土地,旅店,浴堂,酒肆,货仓,邸店(古代兼具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处所),茶肆,茶山制茶厂等等……我们现在热衷追求的“禅茶一味”,就是从最初的寺院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经济渊源上流传下来的。在这佛教的所向披靡中,华严寺也“于市面创建浴室,药局,榻房及赁租房廊百余间“,红红火火的投身到市场经济中。汉地佛教在元朝虽然在教义上没有什么进步,但华严寺得到了切实的利益。破败的寺院又重新“金铺佛焰,丹漆门楹,供设俨然,粹容赫焕,香灯璨列,钟鼓一新”。颇有“添酒回灯重开宴”的喜庆欢愉。

      伫立在大雄宝殿旁边的,是下华严寺的华严宝塔,塔身明三暗二实为五层。塔下的铜质千佛地宫,用铜一百多吨,虽为今人建造,也是颇为壮观!再向前走是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又译“世尊”,教藏是指佛教经典。薄伽教藏殿很像一座小型的佛教图书馆。依墙而建的藏经柜共38间,上层是佛龛,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繁复的木结构和精细的彩绘,虽然颜色已显陈旧,仍能想象当时的璀璨夺目。梁思成先生称赞其“海内之孤品,仅此一例”。最著名的是被郭沫若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看上去比那尊真正的维纳斯温柔甜美,仪态轻盈婉约,虽然静静的站立于殿内,却好像可以随时从殿内飞走,离开人间。薄伽教藏殿并不大,极尽小巧精美,与雄浑粗犷的大雄宝殿有着鲜明的对比。

山西大同华严寺 山西大同华严寺 薄伽教藏殿内不允许拍照图片来自明信片

      在元朝又辉煌起来的华严寺,到了明朝初期,位于边地的大同屡遭蒙古军侵扰,寺院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战争的增多,华严寺再一次走向没落,“元末屡经兵燹(音显,野火)倾圮(音匹,倒塌)特甚,唯正殿岿然独存”。此后的华严寺一直依靠僧人化缘重建或民间信众,居士集资修建,没有彻底废弃,但也一直没有恢复往日的荣光。

      明朝又走了,迎来了清朝。等待华严寺的又是什么样的命运?清朝初年,本是明朝将领的姜瓖起义反清复明,叛乱被镇压后,由于清军围攻八个月不能破城,愤恨的清军实施了最残忍的屠城报复。“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除了一些僧尼道士,全城几乎被斩尽杀绝。恼羞成怒的多尔衮还下令将大同城墙拆除五尺。大同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血洗之灾,华严寺只能在静默中看着这惨绝人寰的一幕。由于城中已无人,大片田地荒废,大同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废城。直到顺治九年,府县才恢复旧址。大清康熙十二年,老僧化愚路过华严寺旧址,悲恸大哭,决定挺身而出拯救华严寺。他先“捡拾白骨,移埋残骸”,与徒弟成禄经过十年的化缘募集资金,将部分华严寺修葺完成。但光绪初年,华严寺又一次“倾圮已甚“,当时住持空明和尚,“坚苦立志,沿街摇铃三年,不避雨雪,四处募化”,终于用募集的资金,重新绘制了在明代就已破坏严重的巨大壁画。对整座寺庙的修整,历经十二年才完工。

      民国时又逢军阀混战,华严寺又多处遭到破坏,依靠寺僧们持续的募捐重修,寺院勉力维持着。

      建国后,分别对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落架大修。并拆迁南北两侧居民六十三户,国家,省市投资千万元,用木千余立方,历经四年竣工。

      到今天,华严寺终于可以安静的歇一歇。虽然她现在与其说是一座寺庙,不如说是一个景点。但好在她是被精心的保护着,远离战乱,远离困苦。这座快千年的寺庙,经历的太多太多,不知她的心是否已经疲惫,也不能预知她还将经历什么。佛教总是提醒人们“世事无常”,还是从心底祈求她从此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