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农村出来混的大学生都比较惨
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博士,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感触极深,也有过一些零星的思考。在读书时,本人一直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工作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像一部想超车而又动力不足的老爷车,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甚重。不得不承认,题主说的这个现象非常具有普遍性。下面结合自身的思考和观察,分析一下原因,请知友批评指正。
第一,后援力量严重匮乏。人在读书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后援,吃饱饭有衣服穿能买得起几本书就可以了,相对而言农村出来的学生反而更容易有上进心,本人读书时靠兼职就能活得很滋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时在主观心态上是吊打一切富二代、学二代、官二代。但是工作后竞争条件不一样了,后援变得越来越重要。举个例子,本人有两个非常好的朋友。A农村来的,读博时科研实力杠杠的,神一样的学霸,读博士时在学术圈的知名度就大过一些教授。B家境殷实,有教养,喜爱读书,特别努力,但是科研能力平平,属于被A吊打的类型。他们俩毕业后在同一个大学任教。B的父母在他工作确定后立马给他全款买了150的豪华精装房和一辆80多万的车。然后B安安心心的做读书、教书、参加学术会议、做科研。A毕业后,结婚的婚礼钱都是借来的,本人还借给他一些。然后现在做各种兼职,赚钱养家,房子和车子更是全靠拼命兼职,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做科研。其实,我们私下都知道,A是真正具有学术天赋和能力的人。我相信,这样下去,五年以后B和A在学术上可以打成平手,十年下去B将远胜于A。最后发现A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B,而是B他爹妈。去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跟A还有一众好友在长江轮渡上喝夜啤酒,有一位卖唱的女孩走过来,我点了一首《老男孩》,春天的夜晚微风拂醉,江景如画,女孩歌声感人,A干掉一杯啤酒,突然嚎啕大哭,神情激越而悲怆,一众友人不知所措。我把A楼了过来,轻拍了几下他的肩膀,一会A又谈笑风生了,我想此时我是懂A的。 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多线作战,如果没有家庭的后援,精力必然被严重分散,而无法在某个方向上坚持和做出东西。
第二,急于尽孝的心态。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一旦毕业工作,普遍有急于尽孝的心态,给父母钱,给父母亲戚买东西等等。这本身都是人之常情,孝敬父母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刚工作时,收入本来不高,再急切地把钱寄给家里,必然会减少自身的社交资本,久而久之,即使工作很久,圈子也不会大,发展自然受限。多数农村父母,孩子一工作,普遍有严重的熬出头来的心态,殊不知这一心态会严重压缩孩子的发展空间。本人发现一种现象,农村出来的孩子工作后的前两年尽孝热情高涨,后面就逐渐熄火,后劲严重不足,主要原因还是收入水平跟不上。其实,农村娃工作时,父母的压力刚好得以减轻,孝敬他们就应当做长远打算,好好奋斗将来他们有个大病小灾,你也有钱给他们治疗。不然你实力不够,再有孝心,经常也是于事无补。至于村里人说某某又给爸妈买了啥,这种直接忽略,如此肤浅的评价,如果都能影响到你,你不一样变得肤浅了吗。见过太多的孩子刚工作后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然后过不了一年半载又要倾全家之力凑首付款,何必颠来倒去呢。本质上,急于尽孝反应的是一种急于证明自己的主观心态,这句话尤其适用于男生,这个问题同样凸显一个人的格局。
第三,自身格局不够大。农业社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的性格和格局。根据本人的观察,农村出来的,混的比较好的大学生,多不来自于农业家庭,而是来自于农村的商人家庭、村领导家庭、教师家庭等等。纯粹的农村加农业出身的孩子,格局容易受限。工作后,月收入6000块,这些孩子的想法是使劲省着花,坚持过苦日子,把钱攒下来。殊不知,6000块,再怎么攒,不吃不喝,也成不了7000块。攒钱的心态,本质上是一个人缺乏冒险精神和投资意识的体现。这种心态会严重地限制一个人的发展。本人读硕士时,有两位同学都是农村来的,后来他们都做了律师,收入差不多,前两年大概每年8万左右的水平。A极为节俭,省吃俭用,除了必要的行头衣服支出(律师行业行头消费占比很大)外,几乎从不请客吃饭,能省则省,省钱买房。B平时做律师,晚上做家教,各种插空兼职,动不动搞聚会、豪情万丈、江湖气十足。第二年B买一辆二手车,后备箱里随时放着中华烟和五粮液,所有收入全部干光。现在A年收入15万多点,B基本上保持在50万以上,座驾也换成了宝马5系。
很多人认为眼界限制了农村孩子的发展,这个不可否认。但是对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而言,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眼界而是格局、胸怀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眼界可以随着见识的增长而开阔,而后面几个则需要自身痛彻的反思和领悟得来。能准确的鉴别前面的到底是芝麻还是西瓜,不仅仅靠眼睛,更重要的是靠内心。
第四,不善迂回的自尊心。农村来的孩子,读到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的,在家里、村里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口碑和风评,这类孩子的自尊心也往往比较强。但是在工作中、交际中,过于明显的自尊倾向,会严重限制一个人的迂回腾挪能力。像比如,本人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如果他不是性格特别活泼那种,本人会极为尊重地跟他们交流,一般不开玩笑,因为懂他们的心态,玩笑开错了容易伤到他们,本人读书时也是如此。当有能力给予我们机会的人,跟我们举止有礼,客气三分的时候,这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打成一片的程度,那个可能被提供的机会也仅仅是潜在的。其实心态阳光一点,不要总去想宏大的理想抱负,多出去接触一些朋友,会让农村娃的情商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另外,恋爱也是改变一个人的绝好机会,尤其是如果有幸找到一个识大体、有格局、有眼界的女朋友,自身会改变很多。
第五,人设崩塌。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多数人的传统观念对我们的基本人设是勤奋、上进、肯吃苦、淳朴等等,这些好的人设或品质是我们的优势和名片,有很多工作就是需要这样的品质。然而,最近几年发现越来越多的穷人家的富二代出现,导致自身人设崩塌。穷人,如果丢了吃苦耐劳和勤奋,就是去了让人尊重或者说敬畏的理由,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翻盘的唯一资源。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却不自知。
说了一通,尽管生活很艰辛,阶级固化严重,但是本人相信,只要努力,有方法的努力,前途仍旧可以一片光明。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跨越一个阶级,不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代人能够轻松完成的事情。作为农村娃,本人比较赞赏的努力方式是,承认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条件性缺陷和不足,沉住气,不去跟人比,在某个行业领域深耕,建立起自己在该领域的口碑和知名度,这样你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会增强,这个对于农村出身的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等你四五十岁,在行业领域内、单位内有一定地位和声誉以后,很多改变就顺其自然了,总之沉住气吧,正所谓艰难苦恨玉汝于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刻提醒自己抱有这样一种自省心态,我相信不会混得差。
感谢各位知友的关注和评论,当时有感而发,没有想到会引起如此多的共鸣,令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来自自己人的温暖。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是幸运的,也是苦涩的。人在异乡,“命运如浮萍、飞砂风中转”,我们的多数人或许都曾经有过类似的无力感,或许这正是生活的本质,希望这个回答可以温暖你。
2018年10月补充:前几天我奶奶突然去世,这几年我每年都会给她几次钱,结果却不如她去世后指定留给我的多。她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而我近几年却跟她交流甚少,她的去世令我反思了很多。作为下一代人,在城市奔波的我们,往往寄托了一家人几代人的期望,而我们最终又能给予他们什么?也希望各位知友真正反思和理解我前面所说的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