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体系

2022-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临拂晓

        现代世界货币体系起源于威尼斯。在那个年代,作为通货的材料不是金子就是银子,非常笨重,商人不可能天天背着金银做生意,于是就把自己的金子和银子存放在岸上的寄存处,需要支付的时候拿着收条上岸去取。

这种在岸上的寄存处被叫做bank,也就是现在的银行。刚开始,银行给商人开出来的收条是一个总收条,比如一万两就开一张一万两的收条,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就演化成开十两、一百两、一千两这种票据组合。商人们支付的时候也就没必要再回来取了银子去支付,只需要把bank开的这个收条给别人就可以了,别人也可以拿着收条去取钱。

我们从这个场景里看到:货币是个多重契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共识和承诺。当然,货币得以通行有一个前提:持有借条或者货币的人跟货币本身没有密切的身份关联——假如别人捡到你掉的票子,也可以把银子取出来。

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纸币是穷人的信用卡。

银行收据演化而来的纸币不在乎你是谁,只要你持有那种特殊的货币就行,但后来发展出一种特殊的货币——信用卡:

信用卡是一种契约和合同;

货币与货币的持有人之间是完全关联的,在某种程度上,货币已经不是纸了,而是这个人了;

如果说货币是一种契约的话,信用卡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以身作约”,“约”也就是契约。

我们还经常听到一句话,“穷得只剩下钱了”,这里可以作多种解读,比如“你穷得只剩下纸币了,连信用卡都没有”。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信用卡,你的价值交易范围会大大受限,比如你现在在国外,手里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当地货币,那交易就无法完成。

与纸币相比,信用卡是一种普适性更高的价值共识和承诺。如果说货币是一种许可证、通行证,拥有货币是拥有通行权、许可权,那信用卡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货币,是以持有人对未来的承诺作为价值依据的。

从金银到纸币,再到信用卡,适用的场景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货币跟持有人的身份也越来越紧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