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共情社交”毁了你
编辑/李琴 排版/木猫
小编寄语:因为害怕孤独,会努力去认识很多人。闲暇时三两知己喝茶聊天,工作中,有人解你燃眉之急。我们总说朋友是生命中的无形资产。可是越是聪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时间越少。因为他懂得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
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关于朋友,我们常常感叹两件事。
第一:朋友怎么都那么假。
的确 ,平时你好我好,关键时刻应者寥寥——这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第二件:总感叹昔日老友越来越远。
曾经,总有一人与我们无话不说,后来又因种种原因分隔两地,联系渐少。
前年见面时,我们已找不到共同话题,除了回忆,就只剩下寒暄和尴尬。正如陈奕迅在《最佳损友》里唱的那样:“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么大仇。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为何旧知己,最后变不到老友——这也已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我一直搞不懂为何会出现这两种“常态”,直到看到风墟先生讲的“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
所谓“共情社交”,“就是指为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因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或是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这种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就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同时,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就会越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曾经我们能成为朋友,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了同一间教室里,恰好都需要有人陪自己吃饭逛街聊心事,所以就天天腻歪在了一起。但后来经历成长经历世事后,才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所以我们就只能走到这里了。
♥而所谓“功利社交”,风墟先生说:“就是指为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知识与物质的交互传递。
二是拥有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水平不仅仅是指社会地位的层次对等,也指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和思想观念上的门当户对。
一次,春秋琴师俞伯牙在野外弹琴时,恰巧樵夫钟子期从旁路过。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宛如巍巍高山屹立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宛如滔滔江水奔腾而过。”伯牙停琴惊叹:“君真乃我知音也。”
后子期病故,伯牙说“世再无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大音乐家和砍柴的成为千古至交,正是因为精神才艺上的和谐共鸣。
♥当我们能分清这两种社交后,很多关于朋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朋友疏远要不要挽回”的问题
很多时候,朋友之间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只是因为三观与喜好的渐行渐远,我们终于都长成了对方不认识的人。
所以,友谊走至末路的时候,不要去勉强挽救与维持我们仍是好朋友的假象,相对无言,相对无趣,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然,如果你与老友的三观一直很合,如果一直想成为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只有一个办法——彼此跟上对方的成长。
朋友雪的闺蜜英语不好,就手抄了一本托福写作书,终于将不及格的成绩提到了80多分。
有次,雪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她回答:“我还想和你做闺蜜。”雪很诧异:“我们不一直都是好闺蜜吗?”她说了一段让雪铭记一辈子的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不努力,就和你差距越来越大,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会有隔阂,维系友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共同进步。我们一直在同一节奏上,才可以一路同行。”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对于共情社交类的老朋友,
三观合,就努力跟上对方的节奏。三观不合,就顺其自然地相忘于江湖。
♥很多人经营人脉时,习惯往外求: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但到头来,往往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正聪明的人,习惯向内求:放弃99%的无用社交,转而全力提升自己。因为他们懂得:唯有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我是揽小胜,认真做杂志。举爪支持一下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