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思成长励志佛学爱好者

无生法忍,忍字的三重境界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1人  太极阐教

“忍”这个字,其实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的人都不会陌生,流行于80后、90后的两部日本动画片《忍者神龟》《火影忍者》,忍者都是“英雄”和功夫的代名词。九十年代的时候,80后的小朋友常会看到70后的年轻人手臂胳膊上纹一个“忍”字,非常显眼拉风,但是大约那时候80后还不懂的要“忍”什么,就如现在90后不懂的为什么要忍一样。

中国的传统文化常从修身养性方面来阐述“忍”的重要性。《论语·卫灵公》上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大意是说:对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这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谈局部刺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大的事业,不仅要牺牲局部的利益,甚至还要忍受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卧薪尝胆,经受折磨和考验。不能忍耐小的损失或挫折,不能忍受暂时的屈辱和痛苦,无法成就大事。越王勾践复国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诗经·将仲子序》“小不忍以致大乱焉”,王通《中说·阿易》“小不忍,致大灾”,与此意思相近,都说明应在小事上潜让忍耐,不要因计较小事而影响大局,招灾致乱。看看现在的社会新闻,每天都有一些负面消息出现,比如因为一点小摩擦而导致严重的车祸,因为一句口角而借酒行凶酿制大祸,甚至有小孩弑亲的新闻出现,可见"忍”字的修养无论是对社会大众还是更小的年轻一辈,都应该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重新重视起来。

”无生法忍“,这个名词其实非常高深,原出于鸠摩罗什译于东晋时期的《大般若经》:'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无生法忍"字面意义可以解释为:无有生灭,诸法受忍,不受有生有灭。常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忍得一切境界,即能开悟自在。忍是一种如水的美德,水能够随形就势、随曲就低,当你具有了如水的美德,自然能心量宽大,通达无碍,人生也就越来越顺了。

一个要有所成就的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其精神境界必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先贤在讲释经典的时候曾列举"三种忍":

怨害忍

是说人若以怨憎毒害加身于我,我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相当于"忍辱"的"忍",是对嗔恨怨怼的诸般逆缘而言。

安受苦忍

是说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我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相当于"忍受"的"忍",是对痛苦觉受的逆缘而言。

谛察法忍

是说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相当于"忍可"的"忍",是对起无明、邪见的顺逆诸缘而言。

实际上,以上三种忍是相通的,若能成就"谛察法忍"即可圆满三种忍,因为若思想上能体察到诸法的“缘来缘去”是诸般寂灭相,经由定力贯彻身心,则具备圆满前两种忍的本能。修炼者说,饥饿也是一种感觉,所以饥饿也可以忍耐。是以通于《金刚经》所云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在佛教经典中,无生法忍其实是“涅槃寂静”的意思。这种觉悟,是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而得到身心的大自在、大超脱。《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说:"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明·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结合儒释两家的修为,忍得真的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