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拥有专念创造力吗?
各位亲爱的书友,今天这本书是《专念创造力》,在在前天的分享中,分享了两种不同的创造模式,一个是莎士比亚和贝多芬艺术家的创造模式,另外一个是牛顿这样的自然科学家给我们呈现的创造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我们看到他们最大的差别来自于最高的成就出现在什么时候。如贝多芬、莎士比亚,他们人生的最高峰,往往出现在人生的晚期。也就是说,他的成就,随着年龄逐步的丰富、完善和成熟。而如牛顿这样的自然,他们大部分的艺术成就、科学成就往往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30岁左右,我们看到很多自然科学奖项,其成果往往是在很年轻的时候。
同时,我想作为每个人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丰富多彩,或者说,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希望人生充满艺术创作,而并不仅仅是要做一个如牛顿般在自然科学里面取得如此的成就。所以今晚这本书,我们来分享如何以艺术家的状态去生活。而那样的创造的状态书中称之为“专念”。实际上,作者说,所谓的专念就是说专注的投入。再用一个我们更为常见的词来说就是“活在当下”,觉知到自己和环境有哪些变化,有哪些丰富多彩的表现,而不是让一个人处在一个格式化的生活状态中。那个状态就叫潜念,类似一个自动驾驶的状态。
各位你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就是你平常早上起来,都是习惯开车去办公室的,有一天你可能和朋友约了去办公室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去一个和办公室的地点不同的地方,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是否有时候,自动的开车上了去往办公室的道路。我自己生活中,就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就类似于本来我们要去一个地方,但是在我们内心的思维状态里面,我们仿佛被按上了自动驾驶的按纽。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专念好,潜念不好,而是说,这两者要发挥其不同的作用,潜念会让我们把生活变得更简单。
比如,像扎茨伯格,他往往都是一个灰色的体恤,而这样的一买几十件的灰色体恤,会让他在生活中变得简单,类似于自动的模式,而这样的自动模式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丰富的色彩。作者在书中讲的是如何用通过绘画的形式让自己有了专念的能力,而专念的能力对作者来说有三个好处:
第一,带给他快乐。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去学画画,实际上那个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而这样的独一无二,特别是每次都不一样的创作,即使你每天写同样的一个字,每次写得都不同,而这就是专念,或者说,这就是可以表征专念的是什么。就是让自己的每时每刻生活在一个鲜活的状态里面,让自己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而不是看起来心不在焉。
第二,通过这样的创作,让我们认识自己。比如作者每次画画的时候,都问自己为什么画这副画,为什么我画这个画会给别人一个严肃的感觉,或者幽默的表现。为什么我对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我们通过某一个行为,或者某一个状态让自己体会到自己的内在的看待环境的变化。社会心理学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一个人是生活在环境中,很多的行为、结果是深受环境决定的。既然一切都决定了,那么我们干脆就完全放弃了我们的努力。这个在我们传统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案例。虽然说,每个人是受社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社会环境,就会引发不同的想法,因为这个世界、这个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还是变得越来越坏。不同的判断,不同的认知就会决定我们才能什么样的意识的行为。而这就会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们的认知也在发生很多变化,至少要保持在专念的概念里,或者说,你要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变化。
第三,创作是双向的人际关系的竞争。为什么有人喜欢这副画,不喜欢那副画,为什么我喜欢把画展示给某些人,而不展示给其他人,我信任谁。为什么,它让我们觉察到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专念自然的创造力,作者认为,应该成为我们体现生活的方式,所以,作者也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投入到一个新的创造力的活动中,就能够体会到那个专念生活带给我们生活的东西。
我读这本书也在想,我每天读一本新的书,按照这本书的观点,实际上我也在培养自己专念的创造力。因为每天看到不同的书,希望看到不同的影响,和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生活不断链接,实际上每晚的分享是一个鲜活的过程,所以书中讲,如果我们要培养自己一个对环境的敏感,对自己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探察,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自己的专念创造力。这个活动可以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所有展现的绘画还是音乐,还是体育项目,比如我们去打羽毛球,可能每次打羽毛球,不同的时间、不的地点,不同的状态、对手不同的人,每时每刻都是新的。或者烹饪做饭,或者打坐。这些所有的每次做,每次做都有不同表现的活动,会让我们逐步的体验到更加专念的生活。
实际上我们会看到身边的朋友,包括自己,也会处在茫然的几乎行尸走肉的自动化的生活里,我们的今天可能和昨天一样,我们的昨天可能和去年一样,而且生活不断滑行,这种滑行很多时候,并不是刻意而为的结果,而是我们放弃了权利,或者放弃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权利。因为处在潜念状态里面,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潜念状态里面的。
比如说,熬夜,也是潜念状态,可能我们也没有意识到是在熬夜,或者即使意识到熬夜,我们也不能够改变它,实际上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早睡,放弃了对这个行为的认知,放弃了整个的对环境的敏感。所以作者说,这本书可以做成一个警铃,这个警铃提醒我们是在专念状态还是在潜念状态里面,让我们能有觉察,怎么样能够我们的专念呢?
书中讲了一个方法,因为叫减法的法则,在减法里面,一共有6个原则或者宗旨:我们怎么能够更专念,怎么能够更加鲜活的活着。
第一,我们不要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或者说,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在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有多少时间是我们真正想做的,还是说,别人要求的、社会要求的,或者说我们已经无法意识到到底是谁在要求,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所谓的已经习惯了某种生活,就可以理解为已经进入了自动驾驶的模式,以后进入了完全无意识的觉知,而这就是潜念的状态。所以,要踢开评价,让我们鲜活的活着。
第二,去除对错误的恐惧。当我们自动驾驶在意识上我们认为是不犯错误的。我们不愿意再做调整,这里面就是我们不希望,我们对错误的恐惧,实际上,错误不完美是生活的趣味。我们去买一副作品的时候,比如是买一副画,你是想买作家手画的,还是想去买一个印刷品的话,印刷一定要手工完美,因为手工总会有不完美的地方,而艺术的趣味就来自于不完美。
第三,不相信绝对的规则。
第四,抛开社会的比较。
第五,打破天赋的迷思,我们总认为别人的绘画,像很多的大家,都是天赋就会画画,不是这样的。实际上,那些天才都是在这种煎熬中呈现出美的艺术。只不过煎熬、痛苦的过程没有被表现,没有被看到。
第六,摆脱知的盲点,创作并不是其仅仅的印证一个已知的事物,或者已知的知识,而是要创造新的知识。智慧就是在脑海中可以容纳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视角,这就是智慧。所以专念带给我们的就是让我们如何能够对自己对外在,正在发生的保持清醒的觉知,而不让自己处在一个心不在焉,完全屏蔽的意识状态,活得丰富、自然、有创造力。或者我们要想让孩子有创造力,要让孩子解开这六个枷锁。愿大家我们一起过一个丰富、鲜活、美好,即使不完美,但是充满趣味的人生。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