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保险,是最掉“底子”的事情
文章的标题,就是闺蜜得知我做保险后,所说的第一句话。
听完这句话,我努力按捺着自己的情绪,尝试着感受她的感受。
“我身边有几个做保险的,做到最后连朋友都没有了,每天找人推销产品,有些为了冲业绩……我建议你别做这行...”闺蜜在微信里一口气说了50秒。
是啊,谁身边没有做保险的?一篇公众号中指出,每人身边有9个保险从业人员!“买保险可以不还债、离婚能不分财、能保800种重大疾病、50年后每年领取80万”,这些吆喝声,不仅在陌生来电里狂轰滥炸,即使在面对最亲密的关系时,也显得不遗余力。
问一圈身边朋友买保险的原因,有的是亲戚朋友“强力”推荐,用于人情置换;有的是被吹上天的介绍洗了脑,干脆赌一把。而后来,不是走向“我已经关照过你了”的关系终点,就是陷入“怎么这些都不能赔”的埋怨懊悔。无怪乎谭芳律师发出一句深深的感慨,“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重要。我们时常羡慕发达国家,羡慕他们的国民养老有政府、失业有救济、大病能兜底。不难理解,上述国家意志的显现,就是通过保险运作的。你知道吗?新加坡强制要求每位公民加入医保储蓄计划;美国人平均拥有5份保单;瑞士对个人保险支出给予税收全额免税...往近处说,我们的社保、医保、车险,无一不是通过保险保障的,这些大家不都买了吗?再把内涵引申一些,农耕时代的群居生活,是为了弱化个体成员的生存风险;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家庭,在单个成员遇到风险时,也无一不是各伸援手、一致对外呀;甚至我们花高价读EMBA、送孩子去贵族学校、找份有前途的工作,不也是为了降低不能有效获取知识信息、被时代抛弃的风险吗?保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形成一个团体、拥有一个化解特定领域风险的资格!
不错,刚刚提到的,有一部分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保险,我想问的是,当我们躺在医院甚至丧失工作能力时,谁来解决巨额的药费和紧缺的床位?又有谁能补偿我们即将损失的“稳定”收入?谁来继续偿还沉重的房贷、车贷、孩子教育金和父母的赡养费?
现代社会的基本架构决定了我们很难做个简单的“自了汉”。有人说,在我身上,不可能发生这种极端风险。难道我们忘了三甲医院的人满为患?亲人同事奋力生存、不舍离去时的模样?有人说,我有社保医保,能报销。难道我们忘了医保基金面临的巨大缺口?甚至在手术结束后第三天就催促我们赶紧出院的“医嘱提示”?有人说,既然人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意义。难道我们忘了,父母就算砸锅卖铁、取肝移肾,都要舍身护子、拼死保全?还有人说...
不论说什么,事实就在那里。我们住的是近千万的“豪宅”,开的是几十万的豪车,但对自身和家人的保障,却少得可怜。在这场零和游戏里,所有的被动是源于风险还未来临时的“心安理得”,而当“黑天鹅”真正降临之时又显得手足无措,因为那时,我们已然失去被保险的资格。“黑天鹅”发生的概率真的很低吗?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两份文件:《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及《中国人寿保险行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指出,一个20岁的男性一生中患重疾的概率是74.16%!
就在很多人“说”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已悄然行动。罗振宇、张泉灵、钱理群教授购买了对接高端养老社区的寿险计划;李小璐、王菲购买了覆盖和睦家孕产的高端医疗计划;玛丽亚-凯莉为双腿投保了10亿美元的意外险;保罗沃克因生前购买了大额保险,家人最终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巨额理赔;乔布斯生前也通过将保险装入信托,使自己的所有股权顺利移交给第三任妻子劳伦,进而免除家族财产争执的风波,还有...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17年,我国的总保费跃居全球前十,而人均保费仅2632元,仅为英国、美国的十分之一。到底谁在不屑一顾,又是谁在买买买?在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的当下,可以推断,贡献保费的,主要是一帮“最强大脑”和中高净值人士。而嗅觉敏锐的资本,也早已蜂拥而至。巴菲特的国家雇员保险(GEICO)、通用再保(General Re)、BHRG和BHPrimary,马云的泰财险、众安保险、信美相互保险,许家印的恒大人寿,马化腾的微民保险,无一不是在加速对财富流动闭环的布局。
既然保险这么为人所需要,前景这么美好,那么为什么还招致如此反感呢?我想,如果列一份全民印象负面清单,保险行业一定会名列前茅吧。我们肯定还记得“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也就是开头所说,“当乱像不断上演的时候,就是信心崩塌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大部分民众“激流勇退”、而少部分精明人士“逆势”加大配置比重的时候。这个现今在发达国家仍具朝阳属性、在中国趋势已然显现的行业,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两千多年前,智者已经给出了问题的全部答案—“凡事反求诸己”。
我们的从业人员,到底有没有认真的思考,为什么刚需的商品还这么难卖?我们有没有仔细反思,在入职从业时,我们是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还是仅仅作为感情关系的一次性收割?在前期宣导时,我们有没有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配置产品,还是把产品的适用情形推广至无以复加?在订立合同时,我们是把它当做一段客我关系的终点,还是各项服务的起点?
我们的保险主体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是本着“长远发展、人文关怀”的初心去规划,还是依靠“频出噱头、抢占份额”的技法争夺排行榜位次?甚至在保障环节,当客户海外遇难需要遣返遗体时,是主动联络救援服务机构,还是等着先开出“死亡证明”?
我们的监管机构,在推行全民商业保险理念时,有没有加大虚假宣传、违规骗保的机会成本?有没有补偿规范经营的溢出效应,构建“机构诚信运作—民众得到保障—信用不断累积—保障持续升级”的正反馈机制?
如此种种,都是需要我们深切关注和努力的,在民众信心普遍缺失的当下,良心比专业更重要,真诚比技巧更重要,因为专业和技巧可以不断打磨,而良心与真诚是无法快速“提升”的。我真诚的呼唤,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营销套路;多一些真诚温暖,少一些技巧话术;我们呼唤全民保障的春天,而从业者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内在生发,就是春天请来的使者!
写到这里,我再次想起闺蜜所说的那句话、静静关照自己的情绪。令人开心的是,这次既没有懊恼生气、怼回几句的不平,也没有暗自隐忍、扳回一城的努力。因为我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