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三)· 场景
越来越喜欢这个命题,所以忍不住把学到的东西整理整理,开始总结第三篇。
产品化的思考方式,最棒的地方在于它能为你点亮一个视角、开启一种模式,一旦你用出来,会发现世界大不同。在宏观上,你看到的是环境、趋势、平台、定位;在微观上,你看到的则是用户、欲望、需求、产品。这些都会促使你不自觉的改变行为,向世界交付你的价值。
今天,用微观视角看下产品是怎么来的,然后再总结一个实用的概念“场景”,希望对你有用。
一.从用户到产品
首先是用户,一切商业的出发点,都是用户获益。在表面上,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用户有自己的偏好、表达方式、行为习惯,那我们应该满足用户的什么呢?
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满足用户的底层动机,这个底层动机,叫做欲望。比如渴望生存和安全,追求快乐和自由,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等,这些欲望是亘古不变的。所有让用户获益的东西,最终最终都是在心理层面,满足了用户的欲望。
那需求是什么?需求,是实现欲望的具体方式。比如,为了实现自由沟通的欲望,人们发明了文字、邮差(靠走)、电报、短信、电话,这些具体的方式都是需求。随科技的进步,人实现欲望的方式也不断在变化。
那产品是什么?产品,是满足需求的工具。比如电话是需求,但iPhone是产品。顺便一提,好的产品能满足需求不假,但并不是所有的好产品都能盈利。如果一个产品有了商业价值,可以用来和交换,那么就是“商品”。
总结到这里,产品经理长挂在口头的金句:“你的产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这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总之,非常的难回答,因为它其实是一堆问题的合集,我来帮你翻译一下:
-
产品到需求:你的产品满足了哪些需求?
-
需求到欲望:这些需求能满足人什么样的底层欲望,痛点还是爽点?
-
欲望到用户:这些欲望什么样的人会有?
-
用户到用户行为:这些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触发欲望?怎么观察?
如果要回答,你就必须按从4到1的顺序想清楚。在产品领域里,问题4就是“场景”的问题,问题3是“用户画像”或者“角色”的问题,问题2则是“同理心”,问题1才是“产品设计”,如果前置位的问题没有答案,后面往往跑偏。所以,你如果回答不了,挨骂也就认了吧,至少大脑舒服了嘛,想清楚这些可是很耗费能量的。
二.场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场景这个概念这几年特别火,属于互联网公司的高频词汇,其原因我想很可能是,往往先有对的场景,然后才有对的产品。
1.什么是场景?
你是一个程序员,买了一套很贵很漂亮的西服,可惜在家放了三年一次没穿过,是产品不好吗?并不是,只是你买的时候,忽略了使用的“场景”。
场景到底是什么呢?把场景拆开:“场”是时间加空间。一个“场”,你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景”则是情景加互动。当你停留在这个空间里,就要有必须要做的事,必须要完成的交互。这就形成了“场景”。
2.有应用场景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已经帮你想好了,“脑白金”这个产品,是用在“送礼”这个场景中的。再比如“怕上火喝加多宝”,它的应用场景则是“上火”,当然也有可能是“怕上火”,喝完就不要怕了,解决了心里的恐惧。
再把镜头拉远看,场景无处不在。开一家餐厅,菜肯定是餐厅的产品,那么努力提升菜的色香味就行了吗?当然不是。开一家餐厅实际就是要运营一个场景,早餐还是晚餐?朋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情侣约会还是摆排场请客?不同场景下,要提供的菜是不同的。
3.好的场景可以触发用户情绪、裹挟用户意见
待续…
三.个人视角:你把场景放在心上了吗?
最后,惯例,再把这套思维模式用在自己身上,想一想这个概念对你的用处。
你是一个优秀员工,公司请你去分享工作经验,做一次演讲。你把讲稿看作是一个“产品”,你仔细打磨,一个字、一个修辞的研究,这当然很好。不过,别忘了先想清楚场景。如果没想,你写的再好,那也只是“自己想说的”;如想清楚了,你则会写出“别人想听的”,让听众收获更多的价值。
如此看来,如果把你交出的每一件东西都看作一个产品,那么场景,就是你和这个世界的触点。无论你在产品上花了多少时间、心力,一旦触点不对,就很可能被世界拒绝,它会告诉你:“东西很好,但是,对不起,这不是我想要的”。
单虓晗写于20180424
产品思维系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