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时光__32

2020-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长恩在

        (二)谁是最幸福的人

                (1)    老样子

          今天,早晨的周家湾,和往常一样,在旭日的阳光下,睁开了沉睡一夜的睡眼,松开极限的胸怀,让她的子民一个个出工,向东迈着不大灵活的脚步。走向劳作一天的农田。

        周家湾里人的农田在村庄的东面,村庄在龙田的西面。每年从二月初二那天起,农田里就有牲口的脚步声,一直到到重阳那天,才停止了犁地,整整犁二百一十七天地。犁地人,在这二百一十七天里,每天都要在五更天起床,就得赶着牲口出工,一直犁地到中午才能收工回家。农民最苦的活计就是犁地和喂牲口,一年360天,天天操心牲口。其他干农活的人可以起床迟一些。当然到了收割粮食的时候,照样得五更天起床。抢收黄田,人人有责,抓紧时间,丰收在望。否则老天爷下一场暴雨粮食就颗粒不收,抢收黄田。绣花姑娘都要出绣房。只要有一点点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到农田里去劳作,能抢收多少是多少,总比暴雨打了好得多。

        一年的庄稼二年做呀,一旦被暴雨打了受穷挨饿是一个方面,两年的功夫费不起呀。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里的日头往西山里背呀,在不同气候的洗礼下,一天的日子真不好熬呀。

        放牛、羊的人更苦!犁地人,放牛羊的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十二岁以上少年和五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在无奈的家庭中,当然主要劳力也得担当诸累活计。

        无论出工迟早的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要从前庄崾岘口经过,崾岘的南侧就是庙梁。庙梁是周家湾的中心地段,人们闲暇时都习惯到这里张望。老年人常到这里观望全村的景象,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寂寞的心情一下子好多了。小朋友们到这里,盼望母亲收工回家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了许多。年轻人闲暇了,只要休息好了身子都愿意来到这里消遣,只要有一个人在这里,不到5分钟就能聚集好几个或者十几个或者更多。这里聊天能放飞人的心情。也许是高于村庄的原因吧,或许是方神庙的影响。

        每个村庄都有一座方神庙,大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座庙里的神仙身上。盼望他们每年给多下雨,堵挡灾难。一旦有了病,都去庙里求神讨药。有人专门给神仙上香烧纸钱。庙里的开支,是上庙看病的人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省自个儿挣的钱来开支,万一这一年挣的钱不够开支,村里人就平摊。

        庙宇是以前人们思想意识的结晶,上了庙梁就能看见周围好几座方神庙。

        周家湾方神庙的东面八里外,就是顾新庄原坡,坡长千米足有,坡陡八十度有余,爬上去就是老七队,七队东靠甘肃环县南湫乡代家洼村冯家山生产队,是冯士龙的曾祖父住过的地方。坡下是顾新庄,往西走四里,不是周家湾的土地。再往西直到庙梁,这四里是周家湾的范围,两千亩旱地,祖祖辈辈就在这里劳动。要是有水,谁也不想走出去。当年,冯士龙的祖先喜欢这块土地,就搬到庙梁西面的冯家店房居住。

        冯士龙站在庙梁上,他的周围围满了出工的人,听他讲述三年来在祖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地理状况,以及国外风景!大家着迷的听着,年轻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中年人都赞不绝口,

          “冯士龙有福气”有人说。

          “能在祖国南方待三年,而且还出国了”周老大说。

          “ 在周家湾方园几百里路上也没听说过有一个出国的人”大叔说。

            “周家湾祖祖辈辈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人出过国”三哥说。

        大家陆续去上工了。有人自言自语:“时间不早了,赶快去犁地吧!犁地是当务之急,出国那是有分限的,不是谁想要出国就能出国。”

        接着又续上了一班儿不出工的老年人,他们听完冯士龙的讲述。说,南方雨多,地质不如北方咱们这一带,咱们这里如果有水比南方养人。

          冯举人的后代都去了南方。听说那些人走的时候,不光是缺水而走,是有了战争,不太平了,他们才搬出去的,临走时把井滩子的井口往下降了三尺,用碾盘给盖上,然后,再填上土整平,和地面一样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为了不让侵虐者使用。

        后来,有人找过,劳而无功!这只仅仅是传言,谁能证明井台子就有井?不过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块地平平的把它要叫做井滩子呢?也许这块地的地表像个菜碟子,下雨时,地面起的水流不到这块地的外面,大家给这里起了一个希望的名字叫井滩子吧!

        店房是冯举人接待客人的地方,现在住的冯家是冯士龙的本家族人。原来住在老七队东面有个庄院叫冯拐沟。冯拐沟人是陕西北部牛条梁的人。

        老铺子是冯举人开铺子的地方,现在住的是冯赞林的后代。冯赞林是老大,冯赞寿是老二,这是亲哥俩,这哥俩的前辈住在田老庄附近有个冯家庄,他们和冯举人是一个源头的人。

        看来周家湾附近的地方还是不错,有吸引人的优越。冯姓人和周姓人在当地都是大户人家,这两家人亲戚往来好几辈子,算得上一家亲。

        周家湾原有十七户人。周家有十三户,冯家有一户,郭家有一户,蒙家有一户,田家有一户。郭蒙田是一个人的后代,与周、冯两家也有亲属关系。冯家就是冯士龙家。

        周维峰和周维英两家人,于六十年代先后搬到杨家湾子住家。周生和于八十年代搬到白家去住家。现在周家还湾里还有十户周家人。冯士龙的家仍然还在周家湾。

        冯士龙复原,回到周家湾,正赶上政府号召平田整地、植树造林、增加水窖,同时允许个人打私有水窖。

          每个村都成立了平田基建队,铁姑娘班,青年突击队。全抽调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壮年,全年专业平田整地。冯士龙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带领队员,使用手推车运土,个个争当模范。他利用休息时间给队员们讲南方的优势,鼓动大家平田、植树造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南方之所以不旱,是树多,树能调解空气,把地下深层的水分子通过树根、主杆吸到枝叶,在光合作用下,蒸发到大气层,使空气里有大量的水分子,遇到合适的温度,就形成了足够的云层,自然就下雨。下雨次数多,地下积的水多,树就更容易给大气层提供水分子,就更容易下雨,形成良性循环。雨多万物皆宜!

          农闲时间其他社员,也开始在自己队里平田,干到腊月二十八日停工。运土工具也是手推胶轮车,妇女、少年用背篓。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由老书记顾维林亲自出马指挥,从1974年到1977年苦战三年。每个自然村都有几百亩洪漫地。平的农田当年见不到庄稼的收益,放到第三年才有收入,而且收入比没有洪漫水的地增长一倍。有的田好多年也没有收入,第一,地质太阴(死土)。第二,没有太多的水灌溉。第三,土层不实落,盛不住水,又被水冲成大坑,有部分冲成沟。

        周家湾村与其他自然村一样,也造林几百亩,树种都是政府免费提供,成活率不是很高,杨树成活率高,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从周家湾到大队部五里路,也整修成路面宽八米的土路。路两旁栽杨树,排成四行,每边各两行,杨树耐旱生长速度快,到80年大路两旁杨树约有五、六米高。以大队为单位,在中心地段,牛鼻山西面坡下,成立了林场,抽出了二百亩丘陵地段,植树造林。数年后,雨水相对比较多了。这些树林的面积能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一,把空气也调解不到那里去!

        没有太多的土地植树造林。想再加大造林面积会影响耕地面积。当时应该把各大山坡植树造林。全村山头坡总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3还要多。如果全部造成林,年降水量一定很客观。

        山上修梯田,就没有更大的洪水,修的农田也不容易被洪水冲垮。当年很可能考虑到山坡留下来放牧羊牲口。如果合理安排,也许双方都不影响。应该分片,封山造林。树木长大了可以放开放牧。然后再封另一片山坡造林。

        这几年最有效益的工程是增加了大量的水窖。除了集体有水窖,允许个体打水窖,而且,打水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几百年来,选择在大水壕旁边打水窖,窖的容积又大,容水量多,窖体受到压力就大,窖的使用寿命就短,是缺水的要害之一。现阶段选择到庄院附近,甚至,打到场院附近或院子里,体积小,压力小,耐用,好管理,容易收水,一般降雨量,就容易收水,因为,院子里的地表很硬,水急忙渗不下去,所以地表容易积水。

        使用方便,不用抽专门时间去打水,进厨房门时顺便打一桶水,提到厨房里。有人给窖口上安装抽水机,直接把水抽到用水器里,节省了劳动力,留出了充分的休息时间。

        82年往后,政府免费提供水泥沙子,进行水窖改造。在党支部新书记计汉玺的亲自指挥下,每家每户都有足够的盖碗水窖。盖碗窖比老式水窖少旱窖,同样大的装水容积,盖碗窖动土量少二分之一,又省二分之一的打水力量和时间。全村的水窖盛水量,人畜用水基本够用一年,如果来年下雨迟,用水危机几率比以前低多了。但是在用水方面还得要俭省节约,少有疏忽,等不到来年下雨,亦然缺水。

      19 80年政府号召生产责任后,每亩粮食增加产量不少,还是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量,一少部分人,还靠共产党救济。这部分人不注意经济使用,经济适用计划偏差,倒置经济基础占不到一定的比例,配备的耕畜弱,农田耕耘不佳,墒情保不充分,出苗率不够。还有的人农业技术不佳,从而粮食产量低。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人富裕,有的人穷。相当一部分人把劳动时间留到了家里的家务活上,或者是跟乡邻聊天上了。安排时间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经济基础差。

        没有经济基础,做什么都没有充分的依据,比别人越来越穷,到后来直接依靠政府救济。根本顾不了谈发展。想养一只羊,那是要有代价的,同在一个村子里居住,有的人羊只发展到几百只,而他们连一只吃肉的羊都没有的!

        冯士龙、周维昌、周维文、周志平、周志哲、周志远,郭风礼哥仨、蒙风林哥俩,耕种农田有基础,还饲养羊只;周维旭、周瑆、周维民、冯士广等人,靠农业技术、小生意;周维军靠农业技术、行艺。来填补经济空缺。日子过的自然。其他人也少量养几只羊,生活不怎么宽裕。

        养羊也有技术含量,张得华给大家传授了高超的技术,也传授了丰富的经验。冯士龙、周维昌等人受到亲传,他们养的羊只比其他人养的羊,繁殖快,膘肥体壮,肉的质量好!从接受阳光到草料喂养,一体化(前文介绍过)。

      耕畜的喂养更需要注意细节。槽的高度一定适宜,这个百分之百的农民都知道。引不起大部分人注意的是槽底,槽底要适当偏深,马、牛、馿、骡子的生理特点:头是竖式,吃草时头要落下来。如果,槽底高,吃草料时头相对比平时要抬高,常时间使用力,又不自然。久而久之,吃草料时费劲,就得停下来歇息,耽误吃草时间,结果,草没有吃饱,也没有休息好!长期下去,牲口膘份保不住,容易垮掉,怎么能深耕地呢?周瑆、周维昌做的到位,种的庄稼就是比较出产量。有些人喂养牲口很细致,馿的膘分不是很满意的,主要原因就是槽底深浅不合适,庄家的收入不是很可观。

      1983年国家有移民搬迁政策,同心县还没有在计划范围之内,周家湾属于同心县管辖。周家湾有人就等不及了,自发搬迁。最先搬迁的是周生和,他搬到甘肃省环县南湫乡代家洼村白家渠自然村居住。那里很早以前就有周家人居住,土地面积大,也比较平整,主要问题,还是缺水,同样是靠天吃饭!两年后,周生虎一家人,也搬到和周生和同一个村。他们还是自己挖窑,重新建设家园,比周家湾好点,粮食够吃。总体来说,搬迁的意义不大。

        周志平当过野战军,复原回到周家湾,在外面几年有了更高的眼界,认识到周家湾没有多大前途,带领兄弟们先后搬到中宁,固原。因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租房子住,属于揽工,主要承包种水田。饮水问题解决了,粮食产量高,交完地租,也能生活。周志立搬到固原和周志平是一样的生活方式,收入不是太好!后来,搬迁到卫州,是国家计划内的搬迁,有政府盖的房子,生活相对周家湾而言比较富裕多了。

      1980年三月二十,冯士龙和刘桂琴领了结婚证,被奶奶拖住了,老人家不让他走。冯士龙给冯士虎答应过,他照顾家人,让冯士虎出去。冯士虎在文艺宣传队工作,后来,到公社文艺宣传队工作。最后到县文化馆上班,以文化娱乐为主体,后半生没有下大苦力。

        冯士龙带头把村上划分的林地,打上围墙,种了各种树,以一亩为单位,他的树地胜似南方。后来才知道冯士龙不搬迁的真正的原因,照顾家是原因之二,听党的话是原因之一。

          解放军就是这样,只要是符合共产党的利益,就是上刀山下火海,绝不后退半步。政府把周家湾没还有规划到移民搬迁范围之内,所以,他给自己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

          第一,不能多生孩子,是男是女只生一个。因为,他们姊妹多,父母受累,日子过得不宽裕。正因为这样,他的心上人赛喜儿,也被赛喜儿的家人与他解除了婚约。在周家湾生活,必须优生优育。

        第二,好好孝敬老人,科学养羊,打好经济基础,等待移民搬迁指标下达到周家湾在搬迁。目前,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饮水问题,唯一出路就是科学打窖,多打窖。他又帮助大家打窖,三人一组,四天打成毛胚子窖,三天备料,三天竣工,一个月,三家子的窖都竣工。村里人都学习他们的工作流程,合作愉快,效果不错。

      周家湾现在留下的户数,还有三分之二。正如,腰湾子阴洼坡面上,顾老师和计老师带上学生用铁锹产的“穷则思变”四个字。大伙儿出工思巧,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弃穷摸富的过着。

        就在这平淡日子期间,有一年,也就是1984年周瑆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没有电怎么让电视机起作用呢?这台电视机是直流电和交流电两用机子。吴忠黄河制造厂,生产的锌合金片,泡在食盐化成的水里,就产生直流电。有了电源电视机还是没效果,还得做天线接信号。再用几根木头椽子结在一起,够十五米高,在顶端装上自制天线头。屏幕上有图像了,全村人都围过去观看。从小孩到八十岁的老人,都惊呆了,太神奇了。有人说:“这么小的铁匣子,人怎么能进去了。”有人说:“可能就有那么小的人。”

        当时,宁夏电视台播放《新白娘子传奇》,以前,传说《白蛇传》,村里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新白娘子传奇》的故事情节,类似于《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老年人认为有神仙在铁匣子里演唱。每天晚上八点钟开播,大家都来看电视剧,老年人和小朋友来的更早。老年人看看新闻,有机会看见国家主席。有人高兴的说:“我们都能看到皇上,见到国家领导人,省上的领导人。旧社会只听说宁夏主席马鸿逵的故事,谁也没有见过马鸿逵。现在坐在家里都能见着国家主席了。知道了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了,科学真发达,真好!”

        看完《新白娘子传奇》,宁夏台又播放《誓不低头》、《青青河边草》。大家看习惯了,吃完晚饭都来到周瑆家看电视剧。有时候锌合金片用没了,就得到吴忠黄河制造厂买。

        去吴忠一趟不容易,到下马关才能坐班车,从周家湾到下马关,骑自行车得用半天时间,在说了,全村没有自行车,为了购买锌合金片,周瑆托亲戚在南湫乡买了輛自行车。

        买一回锌合金片,用不了几天就用完了。锌合金片比较贵,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更多的锌合金片。大家提议凑钱买锌合金片,周瑆说先做个实验吧。他把用过的一号电池拆开,把包装纸撕掉,把包装锌合金拆下来,洗干净,晒干,泡在盐水里,实验成功了。周瑆拒绝了大家提议。冯士俊说:“是你花钱买的,不收钱,我们不好意思来了。”  郭风礼说:“每天来这么多人,糟嚷也大,时间长了,也不行啊,还是收点钱。”  周瑆说,现在实验成功了,不须要买更多的锌合金片,大家尽管来看,不碍事!国家一定会给咱们拉电的,有了电,家家都能买电视机。到那时候请大家也不会来我家看电视。

                    (2)  新    观      念

        有了新的文化生活,村里人聪明了许多。更觉得时间过得快,有电视剧看,生活充实。有人还说:“多谢周瑆,要不然,我们还在鼓里活着。”    这话说的不出轨,别说老年人,就是有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还认为人住在地球壳壳里面。给他们解释,人住在地球表面上,他认为你讲错了,如果在地球表面上住,不是掉下去了吗?

        现在看了电视,知道了许多东西,看到世界各处的美好风景。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望,才相信冯士龙讲的“世外桃园”是有的,没有夸张,没有溜嘴皮子。冯士龙刚复原回来讲南国分光,有人背地里说冯士龙说疯话,胡璇。

        以前,村里人都没有见过收音机。1972年,五月份,有一天,邻村冯庆科家的场院上挤满了人,大伙儿围了一圈又一圈,在干嘛呢,有人说,听收音机!周家湾里的小孩子们也去凑热闹!冯庆科的爸爸说:“以后,还有比这更高级的机子,不光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画面。”

        也有人说:“《推背图》上讲了,以后,家家都有一台戏。”到那时候日子好过的很,“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有人纳闷儿了,灯里添加的油少了,灯焾子都吸不上来油,灯都不亮甚至要灭,还说点灯不要油,犁地不用牛,怎么犁呀!全吹牛!

      1987年3月,供电局开始给村村通电。首先,把电通给村部,然后,给自然村往下通电,大家凑钱,买小型电杆。大电杆放到羊路沟沿,各自然村自己再往各户通。全村老小齐心协力,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拉电工程。每家每户把电灯泡挂上几天,不见通电,每个人这几天都在想通电的事,统一的疑问:怎么还不通电呀!

        人就是这样,没有指望的事,等了多久呀!自从有了人类,谁还想过通电,啥叫电都不懂,特别是条件特差的周家湾。每家每户墙上都挂上了电灯泡,明知道通电就是迟早的事情。可就等不及了。议论纷纷,想也想不通。

        历朝历代,在这块土地上,经过了多少批人,有多少代,多少茬人都离开了这个十年九旱,渇死人的“宝”地方。一代代相传的,只有盼望老天爷,每年多下点及时雨,成点庄稼。下一场吧,就下一场大雨,给水窖里放点水,别让人把水当作用油的方式来用呀!今天,电灯泡都挂上了,怎么就等不及了呢?有人还说,共产党不会不通电了吧!周维杰说:“放心吧,共产党比唐朝李家王朝,比清朝康熙乾隆盛世,六月豆角子———莫瘪(比)的。只要所有自然村都挂上灯泡了,就放电!”

      一周后,村上下通知,请大家注意安全,今天下午家家户户通电。周家湾这一夜,家家户户彻夜难眠,老人述古,青年人遐迩思识。《东方红》这首歌比以往更是多唱。

        九十岁的爷爷周秉璽激动地说:“墙洼里挂的那不是电灯泡子,那是毛主席和共产党,照到那里那里亮呀!”

        “爷爷,你把毛主席和共产党比作电灯泡了。”

      “对呀!我从清朝活到现在,经过了多少个皇帝,那个皇帝能比得上毛主席共产党这个朝廷的皇帝好呢,全想的是咱们老百姓。”爷爷动情地说“民国十七年和十八年,大旱两年,三年无水,周家湾里人全逃跑了,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了,多数搬到龙头洼、松岭子、胶泥湾。虽然,那里地不如周家湾,但是,沟里有泉子,有常流水。水难关,比粮食难关,更难渡过。能到有水的地方就好了,你三爷爷就在吴忠住家,那里是水田。”

        “爷爷,我们明白您的意思了。”

        上到庙梁上环视一周,各自然邻村的灯光,似星座从天而降,或许,就在天界一观,布局自然,只要忽略细节,就是天宫里的星座,咋视极像。再近看庙山下的周家湾,各个窑洞里的灯光,就像天上星星失控了,下界来到人间,进各家各户结缘,重逢许仙与牛郎!这一夜,周家湾没睡觉的人太多。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黄五帝到如今,周家湾里的土地被多少个主人抛弃,又来过多少个陌生人充当主人,耕种多年,又不声不响的离去之原。该替当地的土地爷喊声怨冤:“吃倒江山不谢  土呀!”今天,是哪位神仙显灵,把星座撒向人间,使周家湾家家户户有仙女心花怒放。传统习俗,只有洞房花烛夜,才舍得烛光通宵一亮!

        古时候的香油灯,近代的煤油灯,今天的电灯,使周家湾人眼看现实,却在做梦!我们是新时代人,从今晚真正告别过去。周家湾里的历史今晚就是第二页的开始!年轻人头脑清醒清醒吧,新福的开头,不能就这样陈旧而不再更新吗?第二步的新福怎么去发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