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生活与工作的成长日记月读悦沁心文言明语编辑团队推荐文章存文库

乡村||历经70年的上海展览馆

2022-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笔趣横生

理事会乡村专栏编辑:文言明语推荐语;

历经七十年风风雨雨的上海展览馆,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纪建筑遗产。本文作者多方位、多角度,以历史、时空为抓手,详细介绍了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读来令人心痒难耐,总想亲眼目睹它的风貌。理事会乡村专栏推荐!

上海展览馆是上海重要的城市地标,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具有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变迁。

'它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常年担负着市委全会、党代会、市人代会、市政协会议、八一建军节招待会、国庆招待会、春节团拜会等市重大政治任务'’并担任了重要角色。

它曾入选1949-1999年“上海十佳建筑”和“建国五十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2016年9月,上海展览馆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在上海的一众写字楼宇中,上海展览中心显得尤为特别。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庄严大气地面朝南边沿中轴展开,中央大厅上方的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这颗红玻璃五角星也成了上世纪50年代里“夜上海”的一个标志)。

夕阳西下,阳光将拱廊染成金色,夜幕降临,整座建筑被灯光勾勒,点亮。如果说延安高架上熙熙攘攘的车流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忙碌日常,那么屹立于一侧的上海展览中心无疑静静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见证了祖国的发展。

我出生,居住,工作,生活在该地区,从小学开始,上海展览馆就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

一、小时候印象中的中苏友好大厦(以下简称大厦)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七岁,刚上一年级。每年暑假,每到傍晚6,7点钟,我和哥哥吃完了晚饭,洗完澡,等着妈妈下班回家收拾后,就会带领我们兄妹四个,每人拿着小板凳,(以颜色区分)一把小蒲扇,(上面都写有自己的名字)到中苏友好大厦门前乘凉。因为大厦门口特别开阔,人流稀少,微风拂面,是乘凉的首选地。

待到坐了一会,妈妈便差使哥哥去买冰砖或是棒冰。记得很清楚,那时小冰砖0.19一块,棒冰4分一根,通常是很长时间才能吃到一次冰砖。每次只买四份,妈妈从来不吃。

大厦占地8万平方米,周边也没有商店,哥哥要穿过马路,到对面的西康路烟纸店(现在的小杂货店)去买,单程就需要7.8分钟,所以妈妈就带了条厚毛巾,关照哥哥买好后,裹严实带回来,防止化掉。

60年代夏天的温度基本在30度上下。(现在受温室效应的影响,35度的高温已经家常便饭了)很热,也没有空调,电扇等。那时家家户户晚上消暑都会出来到弄堂乘风凉。

此时,妈妈就给我们讲大厦里的建筑和故事。每次乘凉,就会讲一段。说里面的友谊会堂,满是镀金的雕塑,照得会堂里金碧辉煌,并能一堂多用,开会,宴会,演出,报告,放电影都能满足需求。还有40多个大、中型展厅和喷水池,长廊,后花园,浮雕,拱形门、花坛和数不清的罗马柱,吊灯......。

妈妈告诉我们,她曾经有幸进去过一次,那次是颁奖仪式,代表所在区域领到了“优秀园丁”的奖项,市教育局领导颁发的。妈妈满脸自豪,兴奋地说着:那次提前半个小时入场,先代领与会代表参观。整个大厦由中央大厅、工业馆、东西两翼的文化馆、农业馆及电影院等5个部分组成,且建筑很高,足有普通楼层的三层楼那么高,由于层高,扩音效果很好,充满回声;由于厅大,光一个会议厅就能坐几百,上千号人,也不显局促。

妈妈每次提及,都会耐心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多长点出席,长大了当个劳动模范,或者先进工作者,就能有资格进去开会了。当时,我们兄妹听着妈妈的讲述,又羡慕,又渴望,每次都跑到不远处大厦的栅栏门跟前,踮着脚朝里望。此时,多么想大厦是一座玻璃房,一眼看透这建筑的角角落落;多么想变成一只小鸟,自带发光,哪怕是在黑夜,照样自由自在地在里面栖息,翱翔,玩耍。

此时,哥哥冷饮买回来了,兄妹几个边吃,边议论,就着热气腾腾的话题,吃着沁人心脾的冷饮,仿佛遇见了美丽的梦想......。

二、大学时期的上海展览馆(以下简称上展馆)

7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苏友好大厦已变身上展馆,功能也随之增加。除了每年都会承接大型展会,举办重要的会议外,还走出了迈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开发了面向社会的“花园咖啡馆”和“友谊餐厅”等餐饮,供普通市民前往消费。

记得我和同学也曾也光顾过在顶楼的“花园咖啡厅”。刚一开张,就顾客盈门。露台上有养眼的绿色植物和惬意的小院子;有设计精致,素雅的室内环境,也有水准相当高的咖啡和甜品。桌椅全都是藤制的,清一色粉白,舒服且与周边环境很搭。咖啡杯壶也是配套欧式细瓷,鎏金,玫瑰花朵靓丽,抢眼的颜色。这些细节都隽刻在当时老上海咖啡客的生命里,无论何时说起,都是唯一的,怀旧的,念念不忘和值得骄傲的。

毕竟都是经过专业培训,招待国宾级客人的顶级店家和服务员。那里制作咖啡用的鲜牛奶,当时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其它的辅料———巧克力、香草、杏仁、薄荷、草莓等都是从原产国进口的。

这个精致的屋顶咖啡馆面对南京路,暮色降临,车水马龙,虽灯火阑珊,唯独自己灿烂。此时,手捧咖啡,边聊天,边赏夜景,仿佛置身仙境,美极了。还记得咖啡馆有位很帅的服务生,引人爱慕,他说着非常纯正的英文。

此外,每年的夏季,上海展览馆就会举办大型书展。每一展就是一个月,连着办了近十年。那十年的书展,圆了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求学梦,使他们踏上了专注于自己成长的精神家园!

当时,我也是边工作,边读大学。所需要的参考书籍,复习材料都是老爸到里面挤破头买来的。记得每次为了一张书展的门票,老爸不休息,也顾不上吃饭,拿着板凳在门口排了近4个小时的队,才买到。可见那时的全民学习热度之高涨。

每年冬季的“工业博览会”,春节前的“食品博览会”的开展,也同样吸引了无数市民,一睹领先业内的轻工业产品的设计风采和祖国各地的美食。(那时物质和物流尚不发达,能在家门口买到全国各地的特产,实在是幸福!)我家里至今存放的国产彩色拉花花瓶,就是在这里买的。经久耐用,常年如新。也在年年举办的“食博会”上第一次见识品尝了到了来自河北的黑皮花生,天津的麻花等美食。

三、工作时的上海展览中心(以下简称上展中心)

80年代中期,由于业务和拓展市场的需要,上海展览馆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意即开拓上海展会业面向市场之先河,以中心辐射周边。率先面向企业,机关,面向有需求的单位提供会务,会展服务。

为此,上展中心的西二馆,每到春节前后,就由地方政府部门借下来用作开全会。(我当时就在那个部门供职)这个厅的大小会议室和音响,连麦,供餐、茶水功能都能满足需求。

印象最深的还是服务员到位的服务。那些清一色的女性服务员,差不多的身高,统一紫色镶边的制服,胸口的标记一眼就认出是上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始终面带微笑,走路轻盈,对每一位入座的客人都会根据与会人员胸牌的信息做好个性化的引位和端茶服务。偶遇人员不适,不是满会场张扬,忙活,而是就近服务员轻声召唤,微微拉开大门,搀扶到隔壁休息室,医务人员赶到,才离开。

优质服务带来的结果是高质量的会议,与会人员思想高集中,确保会议准时完成各项议程。

真心觉得展会行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是个不错的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上展中心向市场转换已完成了华丽转身。一改多年养在深闺的路线,而是主动出击,向市场要饭吃。

经了解,以后几年拔地而起的“上海世博展览馆”,“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展馆“、等都继承了这个特点,以出租,外借、包场等方式,最大限度利用了资源,赢得更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拆除围栏,向社会开放

最近,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拆除屏障,将上展馆全部对市民开放。

近日路过,上展中心靠近延安中路的正门,原本封闭的铁围栏已全部拆除,替换成了可以更大程度对外敞开的伸缩门,进一步向社会公众开放,市民可直接“走进”,“走近”上展中心,近距离欣赏这座建成于1955年的优秀历史建筑,零距离感受其特有的红色基因和历史风采。

不少路过的市民纷纷走进已对外开放的喷水池广场,对着这幢宏伟的历史建筑连连按下拍照键,许多市民高兴地说“上展的铁门拆了之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经过装修,还将变得更新,更绿了”。

如今,延安路上这颗“五角星”不仅变得更加耀眼,还在加快“开放友好”的脚步,为市民提供一个“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宜人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和经历了人类的大事件。

当上展中心的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后,卸去了装饰与喧嚣,只留下那一副优雅,古典的带着穹顶的骨架,以“20世纪建筑遗产”的身份,静静地诉说着它70年的历史,引领你见证上海的快速发展,和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