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作
从年初第一篇《黑米记》开始,300来天,不知不觉中写了91篇文章,8万字。这些文章都是练习之作,纯粹是锻炼自己的文字能力,没有其他目的,只在自己注册的几个平台上发过,有时也发到微信上,博取一笑。其中,《临字两年的一些总结》,《武松外传八》不知是哪位朋友转了一下,获得过2500个左右的阅读,其他还有一些有几百个阅读,大部分都是阅读稀少。
在简书上,情况稍微好一点,主战场转移到这里,发得比较勤快比较全,总共获得900个赞(其中90个是自己赞的,还有很多是互相赞的)。有多篇有1000左右的阅读。一般是200个左右的阅读,部分是几十个的阅读,比较惨淡。
微博上也发过一些,大概也是500左右的阅读。
这个成绩有点拿不出手,和一些10万+的文章加比起来,差距甚远,只能说:“我不在乎这些。” “我不会去写一些取悦读者的文章,我的文章只取悦自己。”等等。阿Q一回也挺好的。
在开始写之前,就看到有个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不抱希望,亦无绝望。”所以,再怎样差的成绩也影响不到我的心情,再没人关注也无所谓。
当然,这些不能作为不去写好的理由。完善自己,慢慢提高写作水平,是一直来坚持的动力。从一个纯小白,拿着笔下不了手的主,到如今能勉强写下去,至少在本人看来,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进步。随着阅读的书本的增加,不断的写下去,积累文字,我想以后还能写得更好一点。
确实难以置信,超夫开始写起了文章。
一个很熟悉的朋友说:“我记得你读高中时语文很差的,经常挨语文老师批评,高考语文也只考了70分多一点。怎么会去写文章?“是的,不只语文差,英语也是70多分,全靠数理化拉一拉。
那时候语文成绩差,主要是小说看多了,且大部分是武打小说。作文却是不一定差,当然也不一定写得好,全看运气,看是什么题目。好像小孩要看菜吃饭,好菜可以多吃两碗。符合我口味的题目也能写得不错。到如今依然如此,有些命题作文,想半天想不出个头绪。但往往在不经意间,又能得到一些启发,写些所谓奇怪之语。不然为什么有个语文老师,给我的一段评语中有一句话:‘希望你走一条独特的文学之路。’
我怀疑过老师是不是写错了本子,班上有几个作文写得好的,无论如何排不上我。或者,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一句这样的鼓励的话?
时隔二十多年,老师其他的评语、批评、表扬都忘了,甚至,有些老师都要其他同学提醒,才能从记忆中清晰过来了,唯独这句评语,还是非常深刻,红色的钢笔字,写在一篇文章后面的角落。这篇文章,也沾这几个字的光,现在还有点印象,不然早就如其他文章一样,忘得干干净净了。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模仿鲁迅口吻的话:‘世上本没有桥,过河的人多了,就修了桥。’好像还有一点圣经中的话。一般学生是不会用的。
后来,这个语文老师看起来是错得离谱了,中间的二十年,我好像忘了有这么一回事。不曾看过书,不曾动笔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码了10来年代码,股票期货上花了10来年精力,同时做过几年生意。直到有一天,变故突然来临,(理解成上帝故意的安排也对),我发现,只有文字能给人最大的宁静。当你什么也不能干时,手机是无聊的,电视是嘈杂的,歌声是吵闹的,聊天都多余。只有拿着书,心才能慢慢安静下来。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生命里最底层的秘密。沿着这条路可以一直心安的走下去,直到每个人都会有的那一天。
也许,这也是一种启示吧。
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公园里一个大叔,一边看着手机里书法家的讲解,一边在地上练着大字版的兰亭序。
一个餐厅的服务员大姐,一有空,打开手机,模仿里面的歌唱家,练习着歌喉。
一个60多岁的老头,一段时间不见,棋艺大有长进,听说天天在手机上看象棋名师讲解。
电视放有一个50多岁大妈,开始学画了,进步很快。
还有众多的诗朋墨友,咬文填字,不亦乐乎。
……
文字也一样,全民写作的年代,只要有兴趣,可以不停的打磨技巧,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