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周刊成长励志青春

关于95后的小确丧:我要虚度人生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25人  苏里文

来日方长,请多指教。

撰稿/苏里文

“丧天团”

2016年,一张“葛优瘫”的照片迅速爆红于网络,“丧文化”在95后开始流行起来。Sad Frog PEPE(伤心蛙),Bojack horseman(马男波杰克)长腿咸鱼,ぐでたま(gudetama懒蛋蛋)等动画形象,无时无刻地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朋友圈也从随处可见的小确幸、心灵鸡汤到反鸡汤、小确丧。

2019年了,这股热流还在继续吗?

当然,毕竟《Bojack horseman》(《马男波杰克》) 已经订阅到第五季了。

01

“青春为什么就不能虚度呢”?

昨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了这样的话:“不读书了以后能干什么?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然后生活就是:工作、吃饭、睡觉。这样有什么不好?那些每天像打了鸡血的人才是把生活太理想化了。”

我没办法反驳他。作为一名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文科生,毕业后的我能做什么呢?继续考研、当名公务员或是当老师?

虽然不甘心,心里却又想着:好像找份稳定的工作也不错了。定时上下班,周末沙发一躺,点点外卖,刷刷剧。

好好先生?商业大亨?拜托哥哥姐姐们,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现在流行的是“葛优瘫”、“不丧不青春”。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喜欢假大空的心灵鸡汤、励志短文?

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濑户内海》。这整部电影是关于两位“丧气十足”的高中生放学之后悠闲吐槽的日常。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濑户有一句内心独白:

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呢?为什么不能在河边虚度呢?

是的,虚度,为什么生命一定要耗费在加班,上学,追求成功上面,为什么就不能虚度呢?

丧人语录: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

“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用”。

“人生不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吗。”

“不努力看看,你都不知道自己真的不行。”

“20岁没有遇到喜欢的人就再等等,以后你也遇不到。”

“我的一生刚好可以靠着父母和子女养着。”


02

“丧”的背后原因

《马男波杰克》

道德困境

加拿大哲学家Charles Taylor(查尔斯泰勒)曾在《自我的根源》一书中提出,现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简单来说,我们这代人迷失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社会所期望的事情?

戏剧心理

加拿大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生活就是一个戏剧化的表演过程。”人们就如同演员一样,预先设计、展示自己的形象,并进行表演以期获得好的效果。我们的身边总有那样的“戏精”,给自己设定一个“咸鱼”人设:一天发七八条文字朋友圈或微博来实时播报自己“丧”的心情。说句不好听的,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这个人浑身散发着令人反感的腐臭味。

自我污名化

美国心理学家Carl Ranson Rogers(卡尔·罗杰斯)提出人可以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往往高于现实自我很多,但在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的社会里,两个自我差距感太大,让这些年轻人无法承受。一天到晚听别人说:“要努力,越努力越幸运。”不如承认自己不行,不抱有期待。这样的预先自我否定也会将期望拉低,从而谨慎行为。

自媒体商业化

“丧”已经变成一种流行文化,从“丧茶”到“丧动漫”,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链。网络的发展是许多人“丧人格”的宣泄口。自媒体靠“卖丧”来吸粉,因为这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消极回避的心理状态。很多人在看了“小丧文”后,不由得想:“这就我!”


03

下流社会

《长腿咸鱼》

“丧”其实已经一场“冷饭”,几千年的“犬儒主义”早已见端倪。

Alexander(亚历山大)去看望Diogenēs(第欧根尼)时,他对亚历山大说:“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Diogenēs(第欧根尼)是犬儒派代表人物,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

近现代也一样,“丧文化”最早是20 世纪90 年代末香港的“Hea港”文化,再到近年来在广东地区流行的“Hea 粤”文化。粤语“Hea”是指做事不认真、生活随意懒散、打发消磨时间等。

“丧”在很多社会中都存在:布鲁塞尔的颓废者、日本的佛系青年等。

要说“丧”,日本正处于这样一个丧到极致的“下流社会”中。

日本社会学作家三浦展《下流社会》的出版,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本书所说的"下流"并非指社会底层,而是指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却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深处下流社会中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

《POST周刊》中划分了检测读者的"下流度"的标准:

1.年收入未达年龄的十倍以上(100美金左右为单位计算)。

2.不要想得太多,要及时行乐。

3.觉得活出自己没什么不好。

4.只想"随心所欲"。

5.嫌麻烦、懒得出门、不修边幅。

6.喜欢独处。

7.生性朴实、不显眼、不出众。

8.觉得流行就是展现自我风格。

9.觉得吃东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10.常吃零食与快餐。

11.可以待在家中玩电脑游戏或上网一整天都不厌倦。

12.未婚(男性33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

满足上述6个条件以上便是下流社会分子。

另外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极简主义者的崛起》中描述到:每天穿同款衣服的时代、暗黑女、两位大叔结伴而行、单人烤肉与便所饭、墓友、墓宠及共享墓等。

这些都是“丧”到极致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为什么“丧”在年轻人中那么流行?


04

可以这么说,丧文化终于来到了中国。

《马男波杰克》

我们处在的中国正在经济快速发展转变时期,社会就业压力非常大。各种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经济发展了,但我还穷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存问题......

一位香港青年说:“买房子?我就没有过这个想法。”香港土地寸土寸金,价格成了个数字似的抽象存在,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就没了追求的意义。       

“我可是废材,别对我报那么大的期望。我该怎样就怎样,不完美我也知道。人生苦短,为自己活着。”

心灵鸡汤再好喝也没用。生活太苦了,该躺着的时候就好好躺着吧。烂泥就有烂泥该呆的地方,为什么要“扶上墙”?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做自己”。与其每天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不如接受这恶心的社会。不要做什么完美的成功人士追求所谓的规则典范。

规则道理“丧青年”都懂,他们也承认社会的喜好。他们不是不想追求更好的东西,而是没法追求。反而,他们正是知道现实与理想之间差别太大才选择“丧”着。

“得到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05

如何看待“丧”

“丧”比Loser要好听一点,和犬儒有区别,也不同于颓废。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丧文化的流行是我们这代人的心理集群状态的表现。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出口,是一种别样的自我表达。

很多人在网络上发着小丧文,现实里比谁还要努力。

丧的心态是一种自我保护,大部分人之所以丧,不过是自我矮化,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不抱有期待就不会有太大的失望,生活就会好过一点。

“丧”不等于消极,只是我们看清了社会环境的本质。“丧”是我们追求人生感到疲惫时的牢骚,是我们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偶尔停下来的喘息。

“丧”往往是在我们为一件事情拼尽全力而累到不行时,躺在地上什么都不想的状态。

因为“丧”过以后,我们照样会起来朝着明天的太阳前进。

 现在和你喜欢的人说一句晚安吧。那么,晚安。

责编\策划:阿文

“我不是不喜欢你,是不喜欢我自己。”

(关注下期:如何和回避型人格谈恋爱?)

-留言 X 开撩-

公众号ID:jiawxdiary(苏里文)

关注我的小可爱即可获得一个陪你成长的阿文。

小可爱们,看完帮阿文分享或者点好看噢!爱你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