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成制定的目标?
近这段时间工作上在写绩效考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理论是一套,行动执行起来又会被很多因素影响,完全是另外一个现象,所以对于如何把大目标执行落地实施,成了目前困扰我最大的一个问题之一。
其实,我在生活中也一样,很多时候会给自己定很多小目标,但往往会因为种种因素导致目标夭折,从而不了了之。经过几天思索和探讨,终于有些思路,再此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指正。
追其本质,就是如何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让目标实现?我的解决思路就是【刻意练习】+【动机理论】+【元认知】。
一、科学制定合理大目标
根据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的自主性、胜任性、关联性这三个感受去分析:
首先是自主性,该目标与动机是否是发自内心,以及目标为是否是自我决策而非受他人影响;
其次是胜任性,尝试去了解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自己对于任务可能完成的结果与效能;
最后是关联性,基于想与他人互动的本能,该目标是否具有制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所以当在制定目标前,需要问下自己:
我为什么要制定这个目标?是发自内心的吗?
以我目前的能力如何去完成这个目标?
完成这个目标后,对我在今后的生活或者工作中有哪些实际地帮助或提升?
或者,这个目标真的是主要目标吗?
等等…………
当在不断反问自己的这个过程,会逐渐强化并清晰化即将制定的目标,使其思路更清晰更明确,能为后面在执行地时候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工程化拆解成单个小目标
当制定好了大目标之后,我们需要把它拆解成单个的小目标。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半途而废的原因往往是觉得目标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我们应该学会山田本一那样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目标,然后分阶段地来实现它。
那么如何拆解呢?
进行目标分解时要遵循以下要求:
1、 目标分解应按整分合原则进行。也就是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分目标,各个分目标的综合又体现总体目标,并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2、 分目标要保持与总体目标方向一致,内容上下贯通,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3、 目标分解中,要注意到各分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及其限制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和协作条件、技术保障等。
4、 各分目标之间在内容与时间上要协调、平衡,并同步的发展,不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
5、 各分目标的表达也要简明、扼要、明确,有具体的目标值和完成时限要求。
简单的说就是,提炼出影响目标的主要因素。假设一个写作小白想要在一个月后能分享出一篇有内容的文章这个目标来举例:
首先他需要提高写作能力,不断吸收知识,不断输出知识,是一个迭代循环地模式;其次,需要学习一些写作套路,让文章架构更清晰,更直观,最后还要使文章美观,达到赏析悦目的效果。那么综合来说有以下几个小目标:
① 吸收知识,碎片输出;
② 学习并练习写作框架;
③ 学习插图,修饰文章;
分解大目标后,接下来就是要细化单个小目标了。
三、颗粒细化单个小目标
什么叫颗粒细化呢?直白的说就是细到能落地执行。给每个小目标定好时间
以上面写作为例,把拆解后的几个小目标给细化:
① 吸收知识,碎片输出;
一周吸收知识6天,每天2小时,早上1小时,下午1小时;并整理好吸收到的知识;
每隔3天,把整理好的知识给组合起来,试着碎片输出,发布分享;
② 学习并练习写作框架;
学习并练习写作套路,如:“金字塔原理”、“Why What How”等模型,每次碎片输出都按照这些框架来输出;
③ 学习插图,修饰文章;
试着给每次碎片分享配上一副图片,并且尽量每次使用的元素统一,这样有利于后期整合。
四、执行并修正
当把目标制定好后,接下来就是照着计划去完成小目标。
印度导演兼演员阿米尔·汗拍摄《摔跤吧!爸爸》,他先增肥拍摄年老的父亲,然后再减肥拍摄影片开头的摔跤手时,鲁豫说:“这样的经历真的好难!”
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你想做成某件很难的事情,你只看最终结果的话,会觉得这太难了,肯定完成不了,这就像登一座高山一样,如果你一直看着山顶,你会觉得你永远爬不上去,所以这里有个诀窍,不要看最终的目的地,永远只看下一步,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到哪里,集中注意力到下一步就行。”
有一个理论叫同心圈理论,人在学习和练习一个技能的时候,分三个区第一个叫舒适区,第二个叫拉伸区(学习区),第三个叫压力区(恐慌区)。
同心圈舒适区:我们大部分所处的状态是“舒适区”,自动化某种行为或者思维方式,习惯驱动着我们,思维的惯性也帮我们做决策。
拉伸区:可以理解成“N+1”,这个N就是平时的训练量或者工作量,而这个“1”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突破。用百分比的话,在原来的程度上再增加15%的难度。或使用2/8法则,即极限值的80%,就是学习的强度。要有突破,训练时有挑战感,完成后有成就感。
压力区:由压力带来恐慌,过度的挑战自己能力圈范围,从舒适区直接进入压力区,由此带来对学习或练习的恐慌。
当定好计划后,心要稳,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很容易造成压力带来不必要的恐慌。计划往往都不是很完美的,我们在执行的时候,需要用到元认知去反思,去修正。
总结
最后,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在我们想要完成目标的同时,需要已生活为导向,因为任何“反人性”的决策、行动都是不可行的,当我们在定执行目标的时候,也需适当的反思当下,感受当下生活,使生活充满小确幸,一旦你拥有了这些“小确幸”,你就会发现你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仪式感。这些简单的快乐会让你获得满足与愉悦,会让你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和激情。它会改变你的精神状态,让你每天都容光焕发。“小确幸”,是你的内心充满宽容与善意,会让你的笑容更加温暖,会让你的眼睛散发光彩。你更加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你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和谐,你的内心会充满愉悦感,这些微小的幸福感会让感到你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总之,保持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你完成目标的最必不可少的因素。
星球.png欢迎各位学习爱好者加入我们的星球社区,或者加我个人微信:(微信号:h5735701211)一起参与讨论学习吧。